韩信和窦婴之死有哪些相似和不同?
先来看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他们都曾经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在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的过程中,刘邦自己曾经特别强调自己得益于三个重要的功臣,“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而窦婴则是在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身为大将军镇守荥阳,为叛乱的最后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都曾经位极人臣。早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刘邦就已经派张良册立韩信为齐王,天下大定之后,刘邦又改封韩信为楚王,成为势力最为强大的诸侯王。而窦婴则是在平定七国之乱后,被封为魏其侯,在汉武帝即位后,窦婴又成为汉武帝所任命的第一个丞相,封侯拜相享尽荣华富贵。
他们之死多少都有些冤枉,至少是死非其罪。在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就把解决异姓诸侯王的问题放在了首位。先是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欺骗韩信说自己要巡游,韩信前来迎接的时候被刘邦俘获。虽然查无实据,刘邦还是废黜了韩信的王爵,改封为淮阴侯。后来,刘邦外出打仗的时候,萧何与吕后合谋将韩信下狱,以谋反的罪名夷三族而死。
但韩信和窦婴之死,多少又有些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韩信之死在所难免,而窦婴之死则是咎由自取。韩信个人军事能力出众,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当初在韩信身为楚王而被诬告谋反的时候,刘邦原意是带兵前往将韩信捉拿。刘邦的重要谋士陈平就提醒刘邦,你掂量一下,在战场上有把握打过韩信吗?一下子就把刘邦给问住了。不得已,他们才采取了智取韩信的计谋。对于这个军事天才的存在,刘邦始终都是放心不下的。更何况,韩信本人也对刘邦不满,他认为刘邦如此对待自己太不公平,他也隐约表达过这种不满。他们君臣有一次闲聊,说到诸将的能力,刘邦顺便问韩信,你觉着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能带十万。刘邦说,你自己呢?韩信说:多多益善。
窦婴则不然,当时的窦婴虽然已经不再担任丞相,但依然保持了魏其侯的爵位。汉武帝对他也还是尊重的。汉武帝并没有下定十足的决心要杀窦婴,这样一点可以从窦婴被判处死刑的反复过程得到验证。假如窦婴在退职之后,不结交灌夫,能够做到闭门自守,安享晚年并不是不能实现的梦想。他在退职后,还招徕门客,结交了灌夫这种极易惹是生非的朋友。甚至还纵容子弟犯下杀人的罪行。这些都是后来导致窦婴被杀的重要因素。比如蔡东藩先生就曾经说过:“窦婴既免相职,正可退居林下,安享天年,乃犹溷迹都中,流连不去,果胡为者?”
韩信和窦婴之死,还有一点儿不同。窦婴是经过了正规的司法审判,最后在刑场上明正典刑,斩首示众。而韩信则不然,韩信之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阴谋欺骗的性质。当时,有传言说韩信要谋反,萧何与吕后合谋宣布刘邦在前线打仗获胜要求百官都入朝庆贺。韩信也来到宫中,却在宫中被抓,然后就在长乐宫的钟室之中被杀。窦婴被杀后,窦家人并没有受到株连,他们在东汉的时候还曾经辉煌了一百多年。而韩信被杀,却是夷三族,整个家族都收到牵连。
最后要说一点,人们对他们的冤死,也抱有不同的态度。窦婴身为权贵,最终被杀,咎由自取。而一代军事奇才韩信,功高震主,最后死于非命,后世多少是有些同情的。所以,在后世,很多地方都有韩信庙,在历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中,韩信也多以正面形象出现。为韩信感到惋惜的作品,也所在多有,比如刘禹锡就在《韩信庙》一诗中写道:“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是什么?
“价值”和“意义”的区别为:指代不同、出处不同、侧重点不同。一、指代不同1、价值:用途或积极作用。2、意义:价值;作用。二、出处不同1、价值:柯灵《香雪海·时间》:“古往今来,时间老人迈的永远是同样的步子,但是时间的意义和价值不同,对人的感觉也就不同了。”2、意义:鲁迅《花边文学“此生或彼生”》:“文言比起白话来,有时的确字数少,然而那意义也比较的含胡。”
三、侧重点不同
1、价值: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量的大小决定于生产这一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不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东西,如空气,即使对人们有使用价值,也不具有价值。
2、意义: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
来万事万物本是一体,普遍联系,无常的,但因为“我执”的存在,也才会诞生问及诸如“意义”和“价值”这样咎由自取的问题。那么,接下来的解读,自然也是就事论事,将错就错了。把我和外部环境看成一个整体系统,其中外部环境包含社会的、自然的,当然也可以狭义的理解是除我之外的,比如他人的。那么,价值这个东西,应该是由外环境来描述的。比如我说我自己是有价值的,有很大价值的,无与伦比的mvp,显然,这样歇斯底里的宣称,苍白无力的很,没人信的。只有除我之外的外部环境受益,符合他人的利益立场、受到外部环境直接或间接的认可,才能显现衡量我的价值。
那么意义与价值就恰恰相反了。万事万物的动态发展,无常性,使得任何事物都没有内置的意义。谈及意义必然是已入我执,既已入我执,那么这个意义必然只有我说了算。除我之外的外部环境无论怎样渲染,例如声称成什么样的角色,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动作是绝对正确有意的,这些对我自身都不构成任何影响,只有我赋予什么事物意义,事物才有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客观的,美自身就具有价值并给人以愉悦。亚里士多德认为,同一事物不可能既美好又不美好,因而具有客观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个部分排列要适当;而是要有一定的体积、大小、规模,因而美必须具有的可观性和整体感。可观性指其使人易于观察,与人的视觉或听觉相吻合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区别了美与善,解脱了把美学判断与道德判断混淆起来的倾向。确认美与善不同,善永远居于实践中,美则是在不运动的东西中。他的意思也许可以这样理解,所有的美都是善,但并不是所有的善都是美,只有既是善的同时又是愉悦的才是美的,进而又区别了美和功利。
扩展资料:
亚里士多德的其他方面的思想:
1、哲学。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
2、物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理学的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世纪的学术思想,其影响力延伸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最终被牛顿物理学取代。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述过力学问题。他已经具有正交情况下力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他解释杠杆理论说:距支点较远的力更易移动重物,因为它画出一个较大的圆。
3、生物。在动物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的一些意见仅在19世纪被确信是准确的。亚里士多德对五百多种不同的植物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鲸鱼是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胚胎的发育过程。
4、逻辑。亚里士多德的学术领域还包括早期关于形式逻辑理论的研究,最终这些研究在19世纪被合并到了现代形式逻辑理论里。亚里士多德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
百度百科-亚里士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