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为什么雷鸟会季节性的换色

是丫丫呀1年前 (2023-12-17)阅读数 10#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雷鸟羽毛

雷鸟四季换羽。雄鸟在婚后和冬季之前,夏羽和冬羽完全更换新羽,而春羽和秋羽只是局部替换;雌鸟每年3次换羽,婚前不换羽。雷鸟的冬羽与大地的银装一致,雌、雄均全身雪白。春天雄鸟的头、颈和胸部也换成了有栗棕色横斑的春羽。雄鸟繁殖前还有换“婚羽”的习性,用华丽的羽饰来博得雌鸟的青睐。夏天雷鸟上体又换成了黑褐色,具棕**斑纹。秋季植被枯黄时,羽毛换成黄栗色。

冬天的黑龙江省格外寒冷,经常是大雪纷飞,显示出北国的独特风光。人们在雪后的田野里行走,周围异常寂静。突然,不远处“啪啦啦”地飞起一群白色的鸟,落在附近的桦树上,不时地用警觉的目光巡视着人们。它们形似大白鸽子,腿上长着不少羽毛,几乎看不到脚趾;夏季,还是在这些地方的灌木丛中,会钻出一对对栗褐色的“大鸽子”,与冬天听见的形状一模一样,就是羽色大不相同了。它们同是一种鸟,可羽色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区别呢?这就是要向大家介绍的,会使用“隐身法”的雷鸟。我们知道,鸟类在生活过程中,它的羽毛要经受着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条件的侵袭,彼此间,尤其是同种的雄性间,在繁殖时期经常为争夺配偶而厮斗,弄得羽毛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在平日活动时,常会被树枝碰剐,再加之气候的影响,导致鸟类需要更换新的羽毛。绝大多数鸟类一年换两次羽毛,即一次冬羽和一次夏羽。雷鸟却不然,一年之中伴随着春夏秋冬季节,要换四次羽毛,是鸟类中换羽次数最多者。春风呼唤着沉睡的大地,使万物从隆冬中苏醒,树枝长出嫩芽,小草从湿润的泥土中心偷偷地钻了出来,广阔的原野开始有了生气。感觉灵敏的雷鸟,将头部、颈部及胸部的白色冬羽,立刻换上带有暗色横斑的棕**“春衣”,配上红色的眉纹,显得格外别致。盛夏来临,骄阳似火,树木枝叶茂密,庄稼茁壮成长,一片郁郁葱葱,雷鸟从头至尾,又换上一身栗褐色的羽衣,只在翅膀和尾部先端还留有白色羽毛。

秋天,家燕南去大雁飞来,田地山坡一片金黄,秋庄稼谷粒饱满。树上的叶子在凋落前,“竭尽全力”发出诱人的红**彩,好象是再留给人们一点美的享受。这些因素似乎给了雷鸟换羽的信号,它急忙脱去了“夏装”,穿上具有黑色带斑和块斑的暗棕色“秋服”,一群群忙碌地觅食在草丛中。

“霜降”一过,寒风刺骨,冰天雪地,雷鸟适时摇身一变,换了一身白色的“冬衣”,活动在雪地之中。雷鸟为什么具有这样频繁换羽的特性呢?从分类上雷鸟虽然也属于鸡类,但它并不长有鸡类那样坚硬的嘴和锐利的距,个体又比较弱小,体长仅300多毫米,遇有敌情时,一没有强壮的身体,二缺乏进攻式的“武器”,只好凭借一手高超的“隐身法”,使羽色与所栖息的环境巧妙地协调一致,避开敌害的视线,从而免遭杀身之祸。雷鸟的这种本领,是经历了多年的自然选择,形成的应时变换羽毛颜色的本能,生物学上把它叫作保护色。雷鸟的这种保护色适应,成为了研究物种进化与自然选择的一个典型例子。雷鸟是典型的寒带鸟类。冬天,多靠近河边、农田以及小片树林内活动;夏天和秋天,则活动在桦树林和松林苔藓沼泽地带。它们主要在地上生活,并能在疏松的雪层上行走,动作敏捷迅速,常集成一二十只一起活动。每年4-5月份进入繁殖期,此时雄鸟时常鸣叫,叫声比平常响亮,相比之下,雌鸟却显得沉默而安静。巢大都安置在草丛和灌丛中,成椭圆形的小坑洼,内里铺垫一些干草和树枝。每窝平均产卵10枚,卵的颜色为淡**并带有一些淡褐色斑点。雌鸟在巢内孵卵,雄鸟在巢周围巡视,担负着保护雌鸟安全的重责。23天以后,雏鸟逐个问世,两亲鸟高兴地带着它们的“孩子”,不辞辛苦地各处觅食,来扶养它们的后代。雷鸟主要吃植物性的食物,比如桦树、山杨树的嫩枝芽,以及野生植物的花蕾和浆果,有时也在农田附近啄食一些谷粒。

雷鸟有4个种,我国有两种,即岩雷鸟和柳雷鸟。岩雷鸟分布在新疆;柳雷鸟则分布在黑龙江流域,前面所介绍的就是这种。

为什么雷鸟会季节性的换色

雷鸟的肉味鲜美,绒羽价值高,是我国重要的产业狩猎禽之一。由于它的羽毛颜色四季有变,饲养在动物园里颇有观赏价值。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