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和武术有什么关系?
义和团
(1)原名:义和拳
(2)地区:山东、河南、直隶
(3)性质:民间秘密组织
(4)活动方式:练习拳棒、传授武术,散布传单等形式,进行反清活动。
(5)人员组成:主要是贫苦农民,还有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小商贩和运输工人等。
(6)主要斗争对象和口号:帝国主义、“扶清灭洋”。
2.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结局
(1)兴起:1898年,冠县赵三多竖起“扶清灭洋”大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进入京津:①l900年夏,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②清政府改用“招抚”方法,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义和团涌入京津。(3)抗击八国联军:廊坊狙击战、天津保卫战。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
(4)失败: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进行残酷镇压。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传教士深入中国内地各省,教堂遍布中国。外国传教士依仗侵略特权的庇护,为所欲为,称霸一方。他们除进行种种政治、文化侵略活动外,还纵容、包庇教徒中的地痞、流氓欺压良民,霸占田产,包揽词讼,行凶杀人等罪恶勾当。清朝地方官吏屈服于外国侵略者的压力,在民教争讼中,推行“护教抑民”政策,造成许多“民冤不伸”的教案。广大群众同外国教堂传教士的矛盾极为尖锐,他们群起焚烧教堂,逐杀外国的教士,终于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特点、意义、失败原因。
(1)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2)特点:①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自发性。从1898年秋山东人民反洋教开始,到l900年6月担负抗击八国联军的任务而进入高潮,始终没有制定具体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
②其次在于它的分散性。义和团运动始终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领导。
(3)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4)失败原因:①主观上:a.是自发的群众性活动,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b.行动上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c.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d.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容易放松对清统治者的警惕,也带有盲目排外性质,表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②客观上:中外势力联合力量强大。
3.《辛丑条约》各项内容的危害
①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
②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便于外国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④清朝官兵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他们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辛丑条约》不同于以往的条约,该条约没有规定割让领土、开放口岸的条款,但却设立军事据点和占领区。和以往的条约相同之处就是赔款一项,但数目巨大,对中国经济的破坏更甚,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帮凶。
义和团是什么?
义和团,又称义和拳,或贬称为“拳匪”。义和团运动又称“庚子事变”,或被贬称为“拳乱”、“庚子拳乱”等,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在义和团运动中,有240多名外国传教士及2万多名中国基督徒死亡;也有许多与教会无关的中国人被义和团杀害,数量远超被害教民,难以统计(单北京死于义和团手下的有十数万人);死亡的义和团拳民、义和团支持者以及其他中国人也不计其数,数量未有统计。
义和团,又称义和拳。
义和团运动又称“庚子事变”,是19世纪末在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主要针对西方侵略者及其在华附庸,具有强烈的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完全由民间自发的暴力运动,是中国传统势力在历史上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采取群众运动方式对外国势力发起反击。义和团运动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瓦解了帝国主义企图利用宗教入侵瓜分中国的目的,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但由于其具有笼统排外色彩以及农民运动必然的缺陷和盲目性,使其被清政府利用,并在失去利用价值后被抛弃,最终失败。
这次事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史学家又把这次事件称为“庚子国变”或“八国联军之役”。部分西方国家也使用“拳乱”的名称(Boxer Rebellion)。日本则有人称为“北清事变”。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