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假借字的来源及意义

小肉包1年前 (2023-12-17)阅读数 5#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本义造字

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意思是说语言中的某一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假借字的来源及意义,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如“北”,甲骨文字形像二人相背。北方的“北”无形可像,就借语音相同的“背”来表示北方的意思。许慎在《说文叙》里所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就是这一类。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这一类的字很多。假借字的另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有其字的意思是在日常使用的文字当中本来有表示某个词义的书写形式,但是在使用当中不用本来约定俗成的字形而写为另外一个意义不相涉而音同或音近的字。这一类在秦汉以上的古书中极为常见。如借“汤”为“荡”;《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借“壶”为“瓠”,这些都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前一类可以说是不造字的假借,后一类是在用字当中的假借。在用字当中既然本有其字,为什么还要另外写一个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写书者仓促间写为一个音同的字,历代传抄因其旧而不改;另一种原因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师承,经常习惯以某字代某字用,后世传写也就一仍其旧。

假借的基本概念: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意思是说语言中的.某一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例如:

“长”,《说文》云:“象人之长发猋猋也。从长从彡。凡髟之属皆从髟。必凋切。又,所衔切。”

注:

①猋〔biao一声〕:暴风。

②彡〔shan一声〕:长毛。

③髟〔biao一声〕:头发下垂的样子。

④衔〔xian二声〕:头衔。

语言中的长久的“长”、长老的“长”、县长的“长”,和长发之长同音,没有造字,于是古人就假借它来寄托长久、长老、县长等意义。这种方法,古人叫做“假借”。假借的主要条件是依声。假借和被借之间的关系,除声音上的联系外,也可以有意义上的联系。因此,假借可分为两种:

a、引申义的假借:引申的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而意义和原字有关的。例如:

①凤:《说文》云“古文凤,象形。凤飞,羣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

b、纯粹借音的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意而不论原字的意义的,也就是把整个字当作纯粹音符的。例如:

①所:《说文》云:“伐木声也.从斤,户声。”假借为助词。

②易:《说文》“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假借为难易之易。(注:“蝘蜓”,俗称壁虎。)

假借的使用范围:假借,是用已有的同音字来寄托新词的意义,因此,汉语的各种词类中都存在着丰富的假借字。例如:

1.名词:

①“泉”本是“水原”,象形字,假借为货泉的泉;

②“钱”是一种田器,假借为货币的钱;

③“才”是“草木之初”,假借为人才之才。

2.动词:

①干求的“求”,本义是“皮衣”,求和裘是异体字。

②升降的“升”,本义是“十合”。

3.形容词:

①“难”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

②“易”是蜥蜴,借为容易之易;

③“长”是长发,借为长久之长;

④“久”是“从后灸之”,借为久远之久。

4.数量词:

①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二十二字古人用来表示序数;

②量词如“斤”,它的本义是斧斤;“枚”,它的本义是榦(榦〔gàn〕同“干”)。《说文》:“榦也,可为杖。从木从攴”(攴pū,古同“扑”,戒尺)

5.代词:“汝”的本义是水名,“之”是出的意思,“若”是选择的意思。它们假借作为代词,和原义根本不同。

6.副词:“末”的本义是“木重枝叶”,“不”的本义是“花柎”(注:花柎〔fū〕:花萼,亦指草木子房);“又”的本义是“手”。这些字假借为副词之后,本义反而废弃了。

7.介词:“於”本是鸟的异体字,“为”本是作为的意思;“在”本是草木初生在土上的意思。它们都借来作为介词。

假借字的来源及意义

8.连词:“然”是燃料,是燃的本字;“而”是胡须,“且”是荐的意思。它们都借来表示连接关系。

假借字基本特点

一般说来,假借字都是同音字。但同音字并不一定是假借字。假借字是以不造新字来表达新义的用字法,即:旧字翻新。而这种借旧翻新的方法,却往往是借而不还。

通假

本有其字的通假: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是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例如:

早晚的“早”写成“蚤”,《礼记.乐记》:发扬蹈厉之已蚤。

屈伸的“伸”写成“信”,《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 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飞翔的“飞”写成“蜚”;

屎尿的“屎”写成“矢”;《史记.廉颇蔺相如传》:顷之三遗矢。

“尿”写成“溺”;《庄子》:道在屎溺。

“述士”的“述“写作“术”,《史记》:坑术士(“述而不作”之“述”即“述士”即“术士”);《汉书.金日磾传》:光(霍光)不学亡术(不学无术),闇於大理。(术、述、行,此三字,详见《康熙字典》和《说文解字》)

背叛的“叛”写成“畔”,司马迁史记律书: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

抗拒的“拒”写成“距”;等。

假借

本无其字的假借: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就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例如: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意思的否定性无定代词,原先没有为它专门造字,就借用与之同音的莫”(本义为昏暮)字来记录它。这样,“莫”也就成了记录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专用字。为了区别,人们后来又造了“暮”来表示日暮的意思。“莫”和“暮”的关系,属于古今字的关系。再如借用本义为“燃烧”的“然”,来记录表示“如此,这样”意思的指示代词;借用本义为“畚箕”的“其”,来记录代词和语气词;借用本义为“呼叫”的“乎”来记录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借用本义为“捣臼的棒槌”的“午”,来记录十二地支的第七位,等等;都属于这类情况。

文献记载

许慎:“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即本来没有那个字,现在为了表达的需要,在不另造新字之情况下借用旧字来充当新义,就成了假借,“令”本义表命令的会意字,后来指县令。

清代学者孙诒让曾说:“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则逐事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此必穷之数也,故依声而托以事焉。视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可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

许慎对假借字的定义

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形体的构造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假借,指借用;凭借、借助;六书之一。

相关介绍:

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

扩展资料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六书是后来的人对汉字进行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也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

例如:“难”原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长”是长发,借为长久之长;“久”是“从后灸之,借为“久远”之久,等等。

“假借”用已有的汉字去记录新词,这是假借的积极作用;但是,用了假借法之后,一字兼表数意,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同音同形而异义的词,使人不易掌握,这是假借的消极作用。

百度百科-假借

假借的解释

(1) [make use of]∶ 利用 某种 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假借于藏书之家。?明? 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假借外力 (2) [phonetic loan characters]∶六书 之一 。指借用已有的形近、音同的字,表示 不同 意义 的词 合盖 隆起 形似酒尊。尊通樽。? 《后汉书?张衡传》 (3) 又如借水名的油作油脂的油 (4) [tolerate]∶ 容忍 (5) [acting county magistrate]∶ 宽容 大王少假借之。? 《战国策?燕策》 详细解释 (1).借。 《庄子·至乐》 :“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 《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 :“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袠, 慰祖 亲自取与, 未尝 为辞。” 北齐 颜之推 《颜氏 家训 ·勉学》 :“ 东莞 臧逢世 ,年二十馀,欲读 班固 《汉书》 ,苦假借不久,乃…… 书翰 纸末,手写一本。” 宋 司马 光 《谢赐资治通鉴序表》 :“尚方纸墨,分于奏御之馀;内阁图书,从其假借之便。” (2). 凭借 ;借助。 《韩非子·定法》 :“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聪,故听莫聪也。今知而弗言,则人主尚安假借哉?” 《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 :“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轻薄謥詷,至有浊乱奉公, 为人 患苦。” 宋 陶谷 《清异录·金稜玉海》 :“ 处士 方为献 诗曰:金稜玉海比连城,假借 文章 取盛名。” 《初刻拍案惊奇》 卷十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讼师,就自己写了一纸诉状。” (3).谓借助他力或凭借 势力 。 《醒世恒言·薛录事 鱼服 证仙》 :“你要变鱼不难,何必假借。待我到 河伯 处为你图之。” 清 魏源 《圣武记》 卷十四:“官府假借难拒也,必给城中官地,恣其囷积,令自典守而自糶易之,官无过问焉。” (4).授予, 给予 。 唐 元稹 《赠太保严公行状》 :“ 荆 俗不理室居……公乃陶瓦积材,半入其直,勉劝假借,俾自为之。”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臣故知当今在位多非其人,稍假借之权而不一一以法束缚之,则放恣而无不为。” (5).宽假,宽容。 《战国策·燕策三》 :“ 荆轲 顾笑 武阳 ,前为谢曰:‘北蛮夷之 鄙人 ,未尝见天子,故振慴,愿大王少假借之。’” 《三国志·蜀志·魏延传》 :“ 延 ……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 杨仪 不假借 延 。” 《新唐书·田悦传》 :“ 德宗 立,不假借方镇,诸将稍惕息。” 明 李贽 《答周柳塘》 :“幸赖 真切 友朋针砭 膏肓 ,不少假借,始乃 觉悟 知非。” 郭沫若 《文艺家的觉悟》 :“文笔上的饶情我不哀求,我也不肯假借。” (6).区别,差别。 《说郛》 卷六二引 宋 桑世昌 《 临摹 》 :“参政 苏易简 家有摹本 《兰亭》 ,墨彩鲜浓,纸色微紫,与 唐 朝石本无相假借,盖名手传搨也。” (7).假托,假冒。 明 胡应麟 《少室 山房 笔丛·丹铅新录一》 :“ 柳河东 谓 《文子》 乃后人聚敛而成……其书杂取经、子诸家语以解 《 道德 经》 ,凡称 老子 ,皆假借之词。” 清 李渔 《蜃中楼·传书》 :“奴家于归之夕, 矢志 不与 小龙 成亲……甘为奴婢,如今躯壳虽在 泾河 , 精灵 实归 柳氏 ,不肯假借虚名者,犹之 范蠡 称 越 大夫, 陶潜 称 晋 处士。” (8).六书之一。谓本无其字而依声托事。 汉 许慎 《说文叙》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段玉裁 注:“如 汉 人谓县令曰令、长……令之本义发号也;长之本义久远也。县令、县长本无字,而由发号久远之义,引申展转而为之,是谓假借。”

词语分解

假的解释 假 ǎ 不真实的, 不是 本来的,与“真” 相对 :假山。假话。假冒。假释。假死。虚假。 真假 。弄虚作假。 借用,利用:假借。假货。假道(借路)。假手(利用他人为自己办事)。假公济私。 不假思索 (用不着想)。 〔 借的解释 借 è 暂时使用 别人 的财物等:借用。借阅。借账。借据。借条。 暂时把财物等给别人使用:借钱给人。 假托:借口。借端。借故。借代。借景。借喻。借题发挥。 依靠:凭借。借势。 还 笔画数:; 部首 :亻;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