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心与性的区别?

是丫丫呀1年前 (2023-12-17)阅读数 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朱熹孟子

所以心和其他个体事物一样,都是理与气合的体现。心与性的区别在于:心是具体的,

性是抽象的。心能有活动,如思想和感觉,性则不能。但是只要我们心中发生这样的活动,

我们就可以推知在我们性中有相应的理。朱熹说:“论性,要须先识得性是个什么样物事。

程子‘性即理也’,此说最好。今且以理言之,毕竟却无形影,只是这一个道理。在人,

仁、义、礼、智,性也,然四者有何形状,亦只是有如此道理。有如此道理,便做得许多事

出来,所以能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也。譬如论药性,性寒、性热之类,药上亦无讨这形

状处,只是服了后,却做得冷、做得热的,便是性。”(《语类》卷四)

在第七章 中我们看到,孟子主张,在人性中有四种不变的德性,它们表现为“四端”。

上面引的朱熹这段话,给予孟子学说以形上学的根据,而孟子的学说本身基本上是心理学

的。照朱熹的说法,仁、义、礼、智、都是理,属于性,而“四端”则是心的活动。我们只

有通过具体的,才能知道抽象的。我们只有通过心,才能知道性。

心、性

由以上可以看出,照朱熹的说法,有一个个体事物,便有某理在其中,理使此物成为此

物,构成此物之性。一个人,也和其他事物一样,是具体世界中具体的特殊的产物。因此我

们所说的人性,也就不过是各个人所禀受的人之理。朱熹赞同程颐的“性即理也”的说法,

并屡作解释。这里所说的理,不是普遍形式的理,只是个人禀受的理。这样,就可以解释程

颖那句颇有点矛盾的话;“才说性,便已不是性。”程颖的意思只是说,才说理,便已是个

体化了的理,而不是普遍形式的理。

一个人,为了获得具体的存在,必须体现气。理,对于一切人都是一样的;气使人各不

相同。朱熹说:“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有是气则必有是理。但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

珠在清冷水中。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语类》卷四)所以任何个

人,除了他禀受于理者,还有禀受于气者,这就是朱熹所说的“气禀”。

这也就是朱熹的关于恶的起源的学说。柏拉图在很早以前就指出,每个个人,为了具有

具体性,必须是质料的体现,他也就因此受到牵连,必然不能合乎理想。例如,一个具体的

圆圈,只能是相对地而不是绝对地圆。这是具体世界的捉弄,人也无法例外。朱熹说:“却

心与性的区别?

看你禀得气如何。然此理却只是善。既是此理,如何得恶?所谓恶者,却是气也。孟子之

论,尽是说性善;至有不善,说是陷溺。是说其补无不善,后来方有不善耳。若如此,却似

论性不论气,有些不备。却得程氏说出气质来接一接,便接得有首尾,一齐圆备了。”

(《朱子全书》卷四十三)

所谓“气质之性”,是指在个人气禀中发现的实际禀受之性。一经发现,如柏拉图所

说,它就力求合乎理想,但是总不相合,不能达到理想。可是,固有的普遍形式的理,朱熹

则称为“天地之性”,以资区别。张载早已作出这种区别,程颐、朱熹继续坚持这种区别。

在他们看来,利用这种区别,就完全解决了性善性恶之争的老问题。

在朱熹的系统中,性与心不同。朱子语录有云:“问:灵处是心抑是性?曰:灵处只是

心,不是性。性只是理。”(《语类》)卷五)又云:“问:知觉是心之灵固如此,抑气之为

耶?曰:不专是气,是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知觉,气聚成形,理与气合,便成知觉。譬如这

烛火,是因得这脂膏,便有许多光焰。”(同上)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