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低温和高温的轮虫有哪些?
轮虫是生活在南极淡水湖泊中的一类微型无脊椎动物,属甲壳纲枝角类。1910年,默里首次在南极的罗斯岛发现了它。
显微镜下的轮虫轮虫的成虫在休眠期能忍耐长达数月的冰冻、解冻的季节交替,并能忍受-40℃的低温。有一种轮虫在-78℃的极度低温下仍能生活数小时。还有一种轮虫能在100℃的高温下生活几小时,然后将其放在一般温度的淡水中仍能继续生活下去。
由于轮虫类生物具有适应广温的能力,从-40℃~100℃都能生存,因此,它们在南极广泛分布,从极端寒冷的内陆湖泊到沿海的溪流,甚至在活火山附近的高温湖泊中,都有它们的踪迹。
蜱虫也称壁虱子、草扒子、牛虱等,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蜱虫身体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并有软蜱和硬蜱之分,软蜱虫和硬蜱虫很很明显的区别,即硬壳蜱虫用来吸血的嘴比较大,且吸血时容易钻到肉里面,而软壳蜱虫在吸满血后就会自动脱落,在人们没有发现之前可能会脱落到地上了。硬蜱的体积小于软蜱,但它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却超过了软蜱,硬壳蜱虫它在吸血的过程中是将整个头部都埋藏在肉里面,人工去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操作不当会导致硬蜱的假头断在皮肤里。
蜱虫叮咬人后,其唾液中的神经毒素会导致蜱麻痹,表现为急性上行性麻痹,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致死;蜱的唾液中还存在一种α-半乳糖,叮咬人类后,α-半乳糖会随着唾液进入血液,被人体免疫系统“记录在案”,后续会导致剧烈过敏反应,即红肉过敏症。
除了唾液毒素,蜱虫的危害还来自它所携带的病毒。最著名的蜱虫病当属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目前国内报告死亡的蜱虫病例多由此病导致,它是由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布尼亚病毒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所以大家要格外小心防蚊、防蜱、防白蛉(建议使用一些专业的防蜱虫专用剂柏灵素)。
有报告指出,蜱虫体内至少携带83种病毒,可以引起多种病毒性疾病如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蜱媒回归热、莱姆病、Q热、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等;蜱是许多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如果蜱虫在叮咬人畜之前,曾经寄生于鼠类等啮齿动物,还会可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等。
如果发现自己被蜱虫叮咬了,一定要先冷静下来,不要着急把它从身上取下来。很多患者被咬后第一反应就是自己扒掉蜱虫,这反而为医生判断叮咬情况增加了难度,因为即使把虫体扒掉了,蜱虫的假头可能仍然留在皮肤里,有的患者因为体内留有蜱虫假头而患上了异物性肉芽肿,遭受长期皮肤瘙痒之苦。有些人会用烟头烫蜱虫,想靠高温烫死蜱虫致其脱落,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办法,这样只会刺激蜱虫将假头在皮肤里扎的更深,释放释放更多的毒素。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油类物质,如纯天然植物精油防蜱虫专用剂或者家里的香油、花生油,或者用甘油、包住蜱虫,使其窒息而亡,然后再找专业的医生用医用器械取出虫体,并进行后续治疗。所以,被蜱虫叮咬后镇静很重要,切莫慌张自行处理。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