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一年制中青班 中青一班 中青二班有什么区别
1、成绩排名不同
按照分班的规则而言,一般情况下成绩较好的在一班,成绩稍微差点的在二班,总体而言一班的水平稍微好一点。
2、重视不同
一般而言比较受重视的是一班,主要是因为一班的整体水平要强一点,所以学校会更加重视其培养程度。
扩展资料
三大特色
1是教学安排上部署周密,重点突出。
中青班的教学安排,各级党委组织部与党校进行了协商,充分考虑了党校教学的一贯要求与青年干部自身的特点,着眼于提高青年干部的综合素质。在
形式上采取老师讲授、专题讨论与实地考察等相结合;内容上兼顾党的经典理论与最新的理论成果作为课程主线,按照“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教学新布局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精心研究和安排,力求做到内容充实,精益求精,方法灵活,讲求实效,整个培训突出系统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2、是学员们思想重视,精力较为集中。
中青班,大多数学员能很好地处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大家虽然工作都很忙,但从这两个月学习的出勤情况来看,大部分学员对参加这次学习班思想是统一的,精力是集中的。
在学习中,多数学员都能克服“怕学”、“厌学”、“难学”的畏难心理,把这次学习班当作是提高自身素质、开拓视野,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真正提高自己全面素质的一次难得机会。大家在集中授课时都能认真听讲,勤做笔记,讨论交流时能结合实际,畅所欲言。
3、是学习生活上严肃活泼,紧张高效。
在中青班,大多数学员都较快的适应了党校的氛围和教学要求,较快地完成了从工作人员到学员的角色转换,遵守纪律,服从安排,认真听课,积极参加实地考察,充分抓住有限的学习机会增长知识、拓宽视野。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同志们也充分展示了青年干部的青春活力和蓬勃朝气,开展了篮球、拔河比赛等文体活动,整个学习过程洋溢着严肃活泼、紧张高效的浓厚氛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青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央党校中青班
黎族和汉族有什么区别
我的小姨父是一个非常幽默而又风趣的人。他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让我们几个小孩子相信他;他说的每一字,都会使我们笑掉大牙!
小姨父跟我一样,有着一个圆圆的大肚子,他的肚子可是标准的啤酒肚,我最喜欢在他的大肚子上拍打了,那声音好像波浪鼓似的,好玩极了!小姨父那胖乎乎的脸上嵌着两颗好小好小的“珍珠”,一笑就找不到了,变成了一条细细的小缝。他还总是带着一副眼镜,好像自己知识很渊博似的。
小姨父的绝招就是能把人弄得嘻嘻哈哈,像个孩子似的,我和弟弟妹妹老是称赞他为:这就是嘻嘻哈哈,没个正经的——王大鹏先生,也是人见人笑,花见花开,太阳见了更灿烂的——无敌孩子王!小姨父还真是有一套,那次一个十分严谨的人来小姨父家做客,坐在那里像个木头人似的,表情严肃。小姨夫便给他讲了苏格拉底的故事:一次,当苏格拉底与朋友正在兴致勃勃地高谈阔论的时候,他的妻子突然闯进来大吵大闹,并把一盆水泼到苏格拉底的头上,使哲学家像个落汤鸡似的。朋友们看到这个场面,不禁惊呆了,以为将会发生一场恶斗。然而,苏格拉底并没有发火,反而风趣地说:“我早已料到,雷声过后,必定是场倾盆大雨。”朋友们听了,都哈哈大笑,使本来尴尬的场面活跃起来。苏格拉底的妻子只好惭愧地退了出去。听了这个故事,客人还是让小姨父逗得肚子疼。如此不苟言笑的人,都能被小姨父搞得笑嘻嘻,可想而知,小姨父多么有“魅力”呀!
小姨父在一次演讲时说:“男人,像大拇指,女人,像小手指。”不料,话音刚落,会场哗然,女听众们强烈反对演讲家的比喻。这位演讲家立刻补充道:“女士们,人们的大拇指,粗壮有力,而小手指却纤细、苗条,灵巧可爱。不知诸位女士之中,哪一位愿意颠倒过来?”一句话平息了女听众的愤怒,一个个相视而笑。每次,小姨父在发表完一篇“长篇论文”后,我们几个孩子脸上都似雨后春笋般地绽开了花,手掌也拍得像猴屁股一样,通红通红的。一个个兴高采烈,个个笑掉大牙。
这就是我的小姨父,一个永远孩子气的大人,他的心永远是个十几岁的孩子,能够读懂所有孩子的心,他虽然表面是个大人,内心却是个孩子,任何坏事到他那里都会变成好事,因为他有一颗永远不老的心、一颗童心。让我们记住这个永远的孩子王吧!
汉族和黎族的主要区别如下:
1、汉族有本民族文字汉语;黎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相传。主要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比较著名的有《人龚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鹿回头》等。既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生活经验,传播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寄托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2、词曲风格不同。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间音乐有自己的传统乐器:鼻箫、口弓、叮咚板、独木皮鼓、蛙锣等。
民间歌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海南汉语作唱词,以黎族民歌韵律为唱腔,称作“汉词黎调”;一种是用黎语作唱词,称为“黎谣正调”。内容多样,有劳动歌、生活歌、情歌、颂歌、仪礼歌、叙事歌、杂歌等。歌者即兴作词、吟唱心曲,引人入胜。并有独唱、对唱、说唱、联唱、领唱等不同形式。曲调旋律,各地区略有不同。
3、舞蹈风格和内容意义不同。黎族人民不仅善唱歌,也爱跳舞,他们的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内容主要有生产舞、生活舞和宗教仪礼舞。较著名的舞有《招福舞》、《打柴舞》(竹竿舞)、《舂米舞》等。舞时,往往歌声、打击乐和喊声相融,场面欢快。
4、汉文化涉猎广,而黎族的造型艺术,以织锦工艺最为著名。在唐宋时期,黎族的纺织技术就比中原先进。织出的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他们利用各种不同的纺织工具,从轧棉、弹棉、纺线、染色、理经、织布、刺绣,直到生产出色彩斑斓的锦、被、单、筒裙、花带等,已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生产工艺。而且至今,著名的“崖州被”和“双面绣”,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花色艳丽又富于特色而驰名。此外,黎族的独木器制作和竹藤编织工艺,也十分著名。
5、婚姻、恋爱风俗不同。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儿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后妻子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与父母分居别炊。建国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谈恋爱。盛行婚后不落夫家(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后,才定居夫家)的风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视。离婚和寡妇再嫁比较自由。
6、日常装扮不同。黎族妇女束髻于脑后,插以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的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襟无扣,尚青色,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的妇女的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称“儋耳”。部分地区居民仍保留古代称为“雕题”的文面、文身风俗,特别是妇女有文身风俗,一般从十二三岁开始至婚前陆续完成,个别有婚后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针、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脸、颈、胸和四肢等处。不同地区,文身图案差别很大。这种习俗目前已基本消失,仅在偏僻地区能够见到。
男子结鬃缠头,上衣无领对襟,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檐。这些衣服都以棉、麻为料,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饮食比较简朴,以大米、番薯、玉米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且多从汉区引种。妇女爱嚼槟榔。住屋多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为墙。在白沙县偏僻山区和合亩地区还保留屋顶似船篷,地板架空离地的船形屋。
7、节日习俗不同。黎族有三月三爱情节,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日子。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毯”铺地,幽邃、凉爽、安谧。难怪“三月三”就成了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爱情节”。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被漂流到燕窝岭 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岩洞口。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奔放。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8、丧葬仪式各地不同,接近汉区的有停棺打醮、看风水择地起坟的风俗。合亩地区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独木棺土葬,不筑坟立碑,葬后不再祭扫。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