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解析《孟子》 -- 人与禽兽的差别有多大?求解答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①,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注释
①几希:少,一点点。
译文
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舜明白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于是从仁义之路而行,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
读解
在今天,这已是一个人类学的命题了。可孟子却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孟子说,人与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至于那一点儿到底在什么,他在这里没有说。不过,我们在《滕文公上》)里曾听他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养,那就和禽兽差不多。可见,在孟子看来,人和禽兽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教采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没有精神方面的东西。这和我们现在一般的看法是基本吻合的,即,人的动物本能方面,亦即其自然属性是动物性的,但其精神文化方面,亦即其社会属性是非动物性的,而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后一方面。既然如此,高尚的人当然就应该发展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方面。所以,孟子说:“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只有品质高尚的人才注意保存和发展这一点。比如说有的人认为“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那就是标榜“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自然是“近于禽兽”了。当然,孟子也并不是要完全否定“饱食、暖衣、逸居”,要求人们不食人间烟火,苦行禁欲。而是认为应该像舜帝那样,“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从一般事物的道理和人类的常情出发行仁义之道,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不顾人之常情。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孟子的主张,应该是“饱食、暖衣、逸居而有教”,既不排除人之常情,又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物质生存与精神追求都不可废弃。这一点,当然也是符合我们今天的基本观点的。
人类其实和兽类有什么区别.
人和野兽的一个显著性质区别在于人的智慧和理性。人类具有高度的思维能力和复杂的认知体系,能够进行创造、理解和判断,拥有高度的文化、科技和艺术成果。此外,人类还具有强烈的同理心和同情心,能够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困境,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决策。而野兽则更多地依赖于本能和生存本能的驱动,缺乏人类所具备的复杂思维和情感交流。
“形体”不是人类与兽类的根本区别,因为,两者不过都是碳水化合物。 “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不是人类与兽类的根本区别,人用犁耙耕种,兽用爪牙狩猎,都是谋食,都是创造财富,手段不同而已,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语言能力”不是人类与兽类的跟本区别,很多动物都有语言能力,蚂蚁的触角尚可交流信息。 “亲情”也不是人类与兽类的根本区别,很多动物保护幼子的决心比人类还要强大。 “会穿衣服”也算不上是人类与兽类的根本区别,穿衣服不外保暖、装点和防止性侵犯,而动物也有采取同等措施的本能。 “性道德”更不是人类与兽类的根本区别。獾、天鹅、狼,还有麻雀,都比人类忠贞,比人类更守性道德;蚯蚓雌雄同体,自慰终生,也比人类“作风更正派”。 那么什么才是人类与兽类的根本区别?我认为,是“法治”二字。 兽类捕猎成功,会有同类过来用暴力争抢;而人类通过自己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是属于自己的,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法治,这就是人与兽的根本区别。 兽类争夺配偶,通过暴力决斗,胜者为王并得之;在人类,两个男人争夺女人,会让女人在二者当中进行选择,这就是法治,这就是人与兽的根本区别。 兽类的身体收到侵犯,只能使用暴力进行复仇,私力救济;而人类受到同类侵犯,则可以诉诸公权机关,寻得保护,这就是法治,这就是人与兽的根本区别。 假设有这么一个族群,虽然语言发达,裹衣严实,性爱保守,但民事权利不受公权保护,解决纠纷,全用暴力,刀枪相向,不平等,成王败寇,没有公理,那么,这个群体虽然具有人形,但其本质,与兽类无异。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