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俗汉族人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国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如何庆祝这个节日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习俗,其中很多流传至今。
大扫除:《腊月二十四大扫除》据鲁《春秋》年记载,我国尧舜时代就有春节大扫除的习俗。民间传说,由于“尘”与“尘”谐音,春节扫尘意为“除尘养心”。它的意图是扫除一切厄运和厄运。这一习俗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以及告别旧习俗、迎接新习俗的祈祷。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皿,拆洗被褥和窗帘,打扫刘璐的庭院,清扫灰尘污垢的蜘蛛网,疏通明渠涵洞。到处都是欢乐的卫生气氛和干净的新年。
贴春联:春联又叫门联、春联、对联、对联、桃符等。他们用工整、对偶、凝练、细腻的文字描述时代背景,表达美好祝愿,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在春节期间,每个家庭,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会选择一副红色的对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添节日气氛。这种习俗起源于宋代,流行于明代。到了清代,对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钜的春联专著《结联从化》论述了春联的起源和各种作品的特点。
春联种类繁多,可分为门芯、门框、单杠、春联、斗方等。“门中心”附在门板上端的中心部分。“门框对”贴在左右门框上;门的横杆上贴着“异装”。“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在相应的地方。“金斗”又叫“门扇”,是一种方钻,常贴在家具和影壁上。
以及贴窗花中的倒“福”字:在民间,人们也喜欢在窗花上贴各种剪纸。窗花不仅能增强节日气氛,还集装饰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中国一种流行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多贴在窗户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独特的概括和夸张,充分表达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愿,把节日装点得富丽堂皇。
贴春联时,有些人会在门上、墙上、门楣上贴“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习俗。“福”字指的是好运和好运。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充分体现这种渴望和欲望,有的人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来了”、“幸福来了”。有些人还把“福”字精心刻画成各种图案,如长寿、寿桃、鲤鱼跃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等。
年画:春节期间,年画在城市和农村也很受欢迎。丰富多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增添了许多节日的气氛。年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们反映了人们简单的习俗和信仰,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和春联一样,来源于“门神”。随着雕版印刷的兴起,年画的内容不再局限于门神等单调的题材,而是变得丰富多彩。一些年画作坊制作了经典的彩色年画,如《福山图》、《天佑百姓》、《古代吴凤登》、《刘盛世》、《春节》等。以满足人们过年祈福的美好愿望。中国有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中国年画形成了三个流派
一夜甚至两年,五班分两天。除夕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点上蜡烛或油灯,围坐在火堆旁聊天,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守夜,象征着远离一切邪恶的疾病和流行病,期待新的一年里有好运气。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初唐时,唐太宗李世民写了一首名为《守岁》的诗,诗中说:“寒气退冬雪,春风暖。”今天,人们仍然习惯在除夕熬夜迎接新年。
在古代,养老有两层意思:养老就是“辞旧迎新”,意思是珍惜时间;年轻人熬夜延长父母寿命。自汉朝以来,新旧交替的时间通常是午夜。
鞭炮:中国有句谚语叫“放鞭炮”。也就是说,新年伊始,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用鞭炮声迎接新年。鞭炮,中国的特产,又叫“鞭炮”、“鞭炮”、“鞭炮”。它的起源很早,有2000多年的历史。鞭炮能营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它们是节日期间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好运。随着时间的推移,鞭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鞭炮的品种和颜色也越来越多样。放鞭炮是为了庆祝每一个重要的节日和婚礼,还有婚礼,房建,商业开业。以示好运。目前,湖南的浏阳、广东的佛山和东姚、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的温州是中国著名的鞭炮之乡。鞭炮有许多颜色,质量很好。它们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销往世界各地。
新年快乐:在新年的第一天,人们早早起床,穿上他们最漂亮的衣服,穿上整洁的衣服,出门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祝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取得巨大成功。表达新年问候的方式有很多种。他们有的带着一些人挨家挨户给族长拜年;有的同事请几个人拜年;还有人聚在一起互相祝贺,这叫“集体崇拜”。由于拜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一些精英和学者后来用各种贴纸互相祝贺,从而形成了后来的“贺年卡”。春节期间,晚辈要给长辈拜年,祝他们长寿幸福,长辈可以把提前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都说压岁钱可以辟邪,因为“老”和“特”是谐音,晚辈拿到压岁钱后可以平安度过一年。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用彩绳编织的龙形,放在床脚。这个记录是在燕京年发现的;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就是父母把分发给孩子的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岁钱可以在过年之后公开给晚辈,也可以在除夕睡觉的时候被父母偷偷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面。目前,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依然盛行。
汉族节日:汉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春节:春节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旧俗春节临近,一般人家均买活鱼养在缸内,等到春节时食用,寓意“年年有余(鱼)”或“吉庆有余(鱼)”。除此之外,家家还要剪窗花,贴年画,挂春联,贴“福”字。贴“福”字讲究倒着贴,寓意“福到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过大年的气氛非常浓。
除夕晚,民间又叫“三十”,除夕的“除”字,原意是“辞别”,也就是辞旧岁迎新年。
除夕之夜,外出的家人要赶回家,与全家人团聚共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家家都备有丰富的菜品,用鸡、鸭、鱼、肉、海鲜及各种新鲜蔬菜烹制出各种美味佳肴,这顿饭必有鱼(余),预祝“年年有余”。除夕夜一般要守岁,半夜零点,钟声一响,鞭炮齐鸣,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北方人通常吃饺子,南方人则吃汤圆,不少地区有吃年糕的饮食习俗,寓意一年的好运更比一年高(好)。
春节期间,有相互拜年、馈赠礼物的习俗,人们见面要相互道“过年好”。许多地方还有逛庙会、耍龙灯、舞狮子、扭秧歌等民间活动。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上元节、灯节。这天要吃江米(糯米)面元宵或水磨面汤圆。馅芯大致有白糖玫瑰、黑芝麻、豆沙、什锦、椰奶等。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元宵节之夜,还有猜谜语、观灯等民间活动,更增添了节日热闹的气氛。
(3)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由于五为阳数,所以又叫端阳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粽子多为三角形,品种很多,有小枣粽、豆沙粽、火腿粽、咸肉粽等。一些地区除了吃粽子外,还有喝雄黄酒,樱桃的习俗。此外,还有赛龙舟的民间活动。
(4)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人们普遍都很重视这个节日,合家团聚,赏月,品尝各式月饼,吃应季的水果,如葡萄、石榴、柿子、各种瓜类等。各地区都有传统月饼,如北京的自来红等。每至中秋佳节,人们争相购买月饼,馈赠亲友,互祝团圆。
(5)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
重阳节要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为重阳糕。另外,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饮菊花酒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6)冬至:冬至,又称“冬节”、“长至节”、“亚岁”。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做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这一天,北方地区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还有一些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冬至这个节气经过数千年的延续发展,也形成了它自己独特的节令食文化。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面蔽等。曰
(7)腊八节:腊八节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腊八粥作为我国的节令小吃,主要由糯米、花生仁、莲子、黄豆、赤豆、绿豆、百果、红枣等干果熬煮而成。腊八粥其味多样、清香可口、营养丰富,除含有人体正常饮食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外,还含有B族维生素和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蛋白质及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因此在有的地方,腊八粥又称为福德粥,意思是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除腊八粥外,还有腊八面、腊八蒜等风味食品。它们即可滋补身体,又能增添喜庆。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