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故事:真人
庄子在《内篇·大宗师》中阐述,为什么一切的一切,都要以“道”为最高行动准则。
庄子讲述了“人之生死如昼夜”的道理,目的是要人们忘掉生死,把一切都托付给自然天道,明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告诉人们“物我两忘,相化于大道”的真理。
又讲述了 “大道有情有信,但是无为无形”的道理,描述了“道”的本质和作用。
指出:它是有实际而无形体的精神实体,是衍生万物的根源,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是超越时间、空间的绝对,也是无所不在的真宰。
接着讲述:统治世间万物的绝对主宰是道,而若能掌握自然运化之理,以及人为礼义之迹,就算是达到认知的最高境界了。
庄子认为:这些知识,是普通人无法获得的,需要有一个人来教化天下苍生,这个人就是真人。
真人的特点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对生存感到高兴,也不对死亡感到恐惧。恩泽万世不去自夸,惠及众人也不骄横。混同万物,泯灭是非,勾连天人,达于至境,是大道的理想化身。
庄子借助“真人”发论,说明:
持“天人合一”观点的就是真知。
持“天人相分”观点的就是俗见。
庄子中,神人和圣人之间有什么区别?
冯友兰先生认为庄子混淆了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但事实并非如此。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的本质差异在于“我”之不同:前者是“无我”的境界,后者是“有大我”的境界。而庄子明确区分了这两种不同的境界:“无我”的境界庄子称之为“真”境,处于“真”境中的人是“真人”;“有大我”的境界庄子称之为“独”境,处于“独”境中的人为“畸人”。冯友兰先生之所以误判庄子,是因为两者对于最高境界的判断标准不同。庄子以“无待”来定义最高境界,所以其最高境界包含了“主客对待尚未生成”的自然境界和“超越主客对待”的天地境界。从工夫论的角度来讲,“真”境是庄子所向往的最高境界,而“独”则是庄子通过“忘”的修养工夫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庄子欲“反真”而终“见独”。
关键词:真;独;忘;工夫;境界
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指出:“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中间底分别,道家看得很清楚。但天地境界与自然境界中间底分别,他们往往看不清楚。”〖冯友兰《新原人》,载《三松堂全集》第4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06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与页码。〗所谓“看不清楚”,指的是“道家的圣人的境界,是天地境界。但他们有时所赞美底,却只是自然境界”〖冯友兰《新原道》,载《三松堂全集》第5卷,第56页〗。冯友兰先生的观察无疑是敏锐的。以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为例,其所谓的“最高境界”,有些是冯先生所谓的自然境界,有些是天地境界。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庄子“看不清楚”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的区别?通过分析《庄子》文本,本文认为,庄子能够明确区分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前者庄子称之为“真”境,后者庄子称之为“独”境。而庄子之所以将两者同时看作人之存在的最高境界,是因为庄子以“无待”(超越对待)定义最高境界。而以“真”为特点的自然境界和以“独”为特点的天地境界,都是“无待”的境界。
一、“我”之差异: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的本质区别
要论证庄子能够分辨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首先需要明确两者的本质区别。
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出自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论”。按照人之觉解程度的不同,冯先生将人的精神境界划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指出,处在自然境界中的人,觉解程度是最低的,可以说是“无觉解”,其行为完全凭借习惯或者本性。处在功利境界中的人,觉解程度较低,其行为是“为利”的,即为了个人的私利。处在道德境界中的人,觉解程度较高,其行为是“行义”的,即为了社会的公利。处在天地境界中的人,觉解程度最高,达到了“殊胜解”,其行为是“事天”的,即作为宇宙的一分子而去做自己分内的事情。
按照上面的论述,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是人之境界的两端,而作为判断标准的“觉解程度”,前者是“无觉解”,后者是“殊胜解”,两者应该是截然不同的,不会造成混淆。但事实并非如此。冯友兰先生指出,从“解”的角度来说,“无觉解”与“殊胜解”都表现为“无解”。
关于“觉解”,冯先生说:“人做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做某事时,自觉其是做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新原人》,第471-472页)“解”是了解,是一种认识活动。从“解”的角度来看,“无觉解”肯定是“无解”的,此无需赘言。但是,作为最高程度的“殊胜解”同样也是“无解”的。因为“解”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然有认识主体与被认识的客体,而“殊胜解”是对“宇宙”的认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宇宙”并不是物质的宇宙,而是指“大全”〖“大全”是“新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之一。详见冯友兰《新理学》,载《三松堂全集》第4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6页〗。问题即出在这里:从逻辑上说,“大全”是不可被认识的。因为根据“大全”的定义,“大全”是无所不包的绝对的“一”。如果我们把“大全”作为认识对象去认识,那么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就不属于“大全”,这就出现了逻辑上的矛盾。所以,“大全”是不可思议的,“殊胜解”只能是“无解”。
不过,从“觉解”的另一方面--“觉”的角度来看,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还是有区别的:自然境界是“无觉”的,而天地境界是“有觉”的。冯友兰先生指出:
同天的境界,虽是不可思议了解底,在其中底人,虽不可对于其境界有思议了解,然此种境界是思议了解之所得。所以在天地境界中底人,自觉其是在天地境界中,但在自然境界中底人,必不自觉其是在自然境界中。如其自觉,其境界即不是自然境界。(《新原人》,第572页)
因为“觉”是自觉,是一种心理状态,并不关涉认识的问题,所以“殊胜解”虽然是“无解”的,但却是“有觉”的。而自然境界的“无觉解”则是既“无解”又“无觉”的。因此,两种境界的本质区别在于“觉”之有无。需要说明的是,这是“无解”前提下两者的本质区别。之所以要加这个前提条件,是因为处于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人,同样也是“有觉”的,只不过他们是“有解”且“有觉”的。为了说明“无解且无觉”的自然境界,“有解且有觉”的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以及“无解而有觉”的天地境界之间的不同,冯友兰先生引入了“我”的观念。
以“我”来划分人的境界,最早见于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王国维先生将人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载《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5-26页〗
这是以“我”之有无来划分人之境界。冯友兰先生吸收了这种观点,指出“知有‘我’可以说是‘我之自觉’”(《新原人》,第505页),是人的主体意识的显现。从“我”之有无的角度看,自然境界中的人,主体意识尚未生成,所以是“无我”的。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其主体意识都已挺立,所以是“有我”的。进一步,“我”可以细分为“与物有对”的“小我”和“与物无对”的“大我”。同样是“有我”的境界,自然境界和道德境界是“有小我”的境界,而天地境界是“有大我”的境界。因此,根据“我”之不同,人的境界可以分为三种:“无我”之境、“有小我”之境和“有大我”之境。〖冯友兰先生将“我”分为“有私义”的“小我”和“主宰义”的“大我”,已经具备了“我”之“相对主体”与“绝对主体”的含义,但并不完全相同。比如冯友兰先生把道德境界看作发展不彻底的“有大我”的境界,这主要是从“主宰义”来考虑的。如果从“相对主体”与“绝对主体”的角度看,道德境界本质上还是“有小我”的境界。(冯友兰《新原人》,第504-505页)关于“相对主体”与“绝对主体”的区分,参见蒙培元《主体·心灵·境界--我的中国哲学研究》,载《今日中国哲学》,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41-859页〗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冯友兰先生所谓的“我”,其实就是作为境界主体的“人”之主体性。因为境界总是人的境界,人有什么样的主体性,就有什么样的境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主体性”,并非指作为主体的人具有的某种性质(比如能动性),而是指人作为何种主体而存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其主体意识尚未生成,“人”还处于前主体状态,所以其境界是“无我”之境。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人,其主体意识已经生成,人作为一个“与物有对”的相对主体而存在,所以其境界是“有小我”的境界。而天地境界中的“人”,超越物我对立,成为了“与物无对”的绝对主体,其境界是“有大我”的境界。
综上,自然境界是“无我”的境界,天地境界是“有大我”的境界。而对于庄子来说,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前者他称之为“真”境,后者他称之为“独”境。
二、“真”境:“无我”的自然境界
“真”字在《庄子》中出现了六十余次。其中,“反其真”的说法与境界有关。《庄子》两次提到“反其真”,第一次是在《大宗师》篇中: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语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穷终?”
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莫然有见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大宗师》)〖本文所引《庄子》以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为准。〗
子桑户死了,作为朋友的孟子反和子琴张却不悲伤(“相和而歌”),并且称子桑户的死为“反其真”,流露出了一种羡慕之情(“而我犹为人猗”)。何谓“反其真”?成玄英解释说:“夫从无出有,名之曰生;自有还无,名之曰死。汝今既还空寂,便是归本反真,而我犹寄人间,羁旅未还桑梓。”〖[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66页〗在这里,成玄英将“真”与“无”相对应,认为“反其真”就是回到了“无”。“真”为什么会是“无”?这与“真”字的本义有关。
一般认为,“真”字的本义是“登仙”。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真”解释为:“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从
,从目,从乚。八,所承载也。”〖[汉]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66页上〗许慎的“登仙说”似乎符合《庄子》对于“真人”的描写: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大宗师》)
单从字面意思来看,庄子笔下的“真人”与世俗之人不同,既不会受到外物的伤害(“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也不会受到生死的困扰(“不知说生,不知恶死”),无疑就是后世道教所谓的“神仙”。所以,许慎将“真”理解为“仙人变形登天”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从文字训诂学的角度来讲,这种解释有待商榷。董莲池教授指出,许慎解读的“真”字是根据“真”的篆文字形而来的,而“真”字的金文字形或从?从鼎,或从?从贝从丁,“构形之意虽不能明,但所表绝非‘仙人变形而登天’。字不从目,不从乚,所从‘八’也不表‘所承载’。许说不可信”〖董莲池《说文解字考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323页〗。
就文字发展演变的过程而言,篆文是后起的文字,而“真”字在金文中早已出现。所以,许慎对于“真”字的解释,更像是一种附会。也就是说,是兴起于汉代的道教先将先秦道家中的“真人”理解为“神仙”,然后许慎受其影响,反推“真”字的本义是“登仙”,最后根据“真”字的篆文字形进行附会。
通过分析“真”字的金文字形,唐兰先生指出:
余谓真字本作?,当时从贝?声,?非变?之?,实殄字古文之?也。真在真部,殄在谆部,真谆音相近。《诗经·小宛》:“哀我填寡,”毛传:填,尽也。陈奂、胡承珙等均谓填读为殄,是其例也。变?之?,古殆无此字。倒人为?,与倒大为屰同。?与?左右相反,实是一字也。……王筠《说文释例》于?云“盖从倒人”。殊有卓见。然犹未了于?同为倒人之所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补遗于?云“疑从反?,”更较透彻,顾亦不知古无变?之?,?可写作?,实皆应读如殄也。〖唐兰《释真》,载故宫博物院编《唐兰先生金文论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第33页。原载《考古社刊》第5期,1936年。〗
按照唐兰先生的考证,“真”字的本义是“倒人”,即“倒下的人”,并由此可以引申出尽、死亡、灭等意。日本汉学家白川静也指出,“真”字是由“?”和“県”组合而成,而“‘?’为人倒置之形,指代死者。‘県’形示头朝下倒悬之人”〖[日]白川静著,苏冰译《常用字解》,北京:九州出版社,20
神人无己,圣人无功。处事方法不一样,或者说神人在说个人修养,圣人在说做事,但是逍遥是相同的。《庄子·内篇·逍遥游》里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这里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无己: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 神人:这里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无功:不建树功业。 人:这里指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无名:不追求名誉地位。
庄子有句话: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你这里说的仙人,如果是庄子所说的真人,那么就相当于前面那句话的“至人”。
因为仙人在不同的语境里,是有不同的指向范围的,如民间所称的仙人,主要是指欲界天的众生和修道得解脱的人,佛教里所称的仙人,包括有地仙、飞仙、天仙、修行者甚至算命先生,道教里所称的仙人,一般指得道成仙的人。
按庄子这个说法,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这句话,就很好地阐明了三者的主要区别。圣人不贪图名和利,已经没有了世俗的贪心;神人不居功、不自傲、不怠惰,始终精进不已、奋斗不息,已经没有了争斗之心(嗔心),但还有痴心没有去干净,相对而言,似乎比圣人更高一点点;至人无己,连“我”这一念都没有了,就没有任何贪著了,贪心、嗔心、痴心都没有了,干干净净了,这是解脱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对"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完美的。
但后来的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种宗教、学派,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但道家的黄老列庄;儒家的尧舜孔孟;墨家的大禹等圣人是受到后世公认的。在先秦古代圣人一词非儒家专有。
真人:指古代道家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人称之为真人。
常用作称号,如关尹子、文子、列子、庄子在唐代皆封为真人,鬼谷子、张三丰、王重阳、安期生等皆为得道真人。道德经与四子真经所代表的玄学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问。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