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外雕塑史---是分析中外雕塑的异同
“全球化”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在西方紧接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不同程度地渗透到社会学科的各个领域。在艺术领域,雕塑艺术的“全球化”成为其中一个重要课题。
“全球化”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因此说“全球化”概念是一个历史的概念。雕塑艺术的“全球化”与经济的“全球化”一样是当代活生生的事实,是中国雕塑艺术不可回避并最富有挑战性的大问题,它将全面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雕塑艺术的现实与未来。在“全球化”语境下,可以粗略看出一种宏观上,矛盾发展的,涉及中外文艺的共同大趋势。而了解这一趋势,深入研究它,则是预测前景,制定中国雕塑艺术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
在“全球化”语境下讨论,中国雕塑艺术“全球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叶。概括地说中国雕塑艺术“全球化”的走向,在近现代美术史中,就是“中西融和”的历史进程。作为“全球化”历史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雕塑艺术的现代进程,包含着“雕塑艺术全球化”与“雕塑艺术本土化”的二律背反。
我们纵观世界雕塑“艺术全球化”的过程,在明确提出“全球化”概念之前,远观古代文明古国的雕塑艺术,例如:巴比伦雕塑艺术、玛雅雕塑艺术、印地安雕塑艺术等,近观世界各地的少数民族雕塑艺术,在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袭下,本土雕塑艺术的消解是“艺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尽管这是残酷的,但这毕竟是事实,也许还是某种带规律性的结果。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因为地理环境等因素,得以保存和延续下来,这是国人的幸运,但十九世纪末,在西方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的攻击下,国门洞开。中国雕塑艺术的单向西化是近百年中国雕塑艺术的主体走向,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本土雕塑艺术的西化;二是外来雕塑艺术的西化。
楼上的,你敢把出处挂出来吗?抄的就抄的,你有自己的见解吗?
楼上的摘抄的很详细,不过,依我个人而言,有些观点我还是不敢苟同的.雕塑的产生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甚至更早,当然更早的就无从考证了.
社会中的雕塑,是受社会自然形态的影响,受人们思想局限性的影响,从而造成了原始雕塑的一种对于神灵的敬畏以及对自然的崇拜而形成的一种古朴的艺术形态.
到了封建社会,中西方的雕塑形态才开始有了分化,但并不是说没有任何联系了,中西方雕塑的共同点就是都是以宗教/神灵为主题而进行的,西方雕塑中,神的形象与人是十分接近的,但又不同于人,他们睿智,高贵,气质与人有所不同.早期的西方雕塑,其主旨虽然说是以人物为主,但其实还是以"神"的形象为主.中国封建社会早期还是有原始雕塑的影子,其形态大多以神,兽为主,没有特别固定的形式.到了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的传入,让中国的雕塑形态立刻发生了变化.原本的雕塑意识在统治阶级的意识下变成了宗教化形态,这种形态其实也正反映除了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在中西方的雕塑中能够很好的反映出来的.
所谓中西雕塑最大的区别,其实更反映在其对于雕塑的表现手法上,中国的雕塑手法注重"形神兼备",西方雕塑则更注重形态的完美与真实.所以我们看来,在西方雕塑中,对于人体的把握十分到位,达芬奇自己就解剖过10几具人的尸体,因此,西方雕塑,是建立在对人体结构真实的把握基础之上的,而中国雕塑,虽然也注重形的变化,但更注重于内涵,即"神":运用大量的线条表现丰富多彩的变化,因此,在中国雕塑中,你似乎找不到真实的体积,但是却能看出雕塑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主旨.
所谓中西雕塑差异最大,是西方文艺复兴之后才产生的.这时候的西方艺术形态,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产生了多种形态并存的一个局面,既保存了以神为主题的雕塑,同时产生出来后现代一些以人的思想为主题的雕塑,例如一些抽象形态的雕塑作品,罗丹的作品在文艺复兴中是具有十分的代表意义的,打破了长期以来以神为主题的雕塑的格局,同时加入了人文思想,让雕塑作品更加鲜活.
而此时的中国雕塑,仍然是以佛教雕塑为住,不过形态仍然是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以为在早期的佛教雕塑中,形象是以印度传入时候的形象为主,而到了这时候,人物的形象基本已经中国化,与印度雕塑也已经相去甚远了.
到了明清两代,中国传统雕塑的发展已经接近尾声,这与社会历史形态有着本质的联系.中国雕塑的形,神,韵,涵仍然可以被西方雕塑所借鉴,而西方雕塑的写实也可以被当代雕塑所吸收,所以,对于中西放雕塑的异同,无非是从社会历史形态,统治者的意志,文化背景,地域特征,主题,以及宗教形式等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单独找一个方面进行比较就比较复杂了,毕竟历史太长,我觉得我所说的跟楼上所摘抄的结合起来,会相对来说全面一些.
OVER.雕塑学专业出身,一点浅见.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