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很多描述“光”“影”的诗词,古人对“光”“影”究竟有什么深刻理解?
“光”、“影”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写到了光和影,其中不乏佳作。不同的人对光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同一个诗人所写,在不同的作品与意境中,光影的意义也不同。
首先来看看北宋以擅长写“影”而闻名的词人——张先对影的理解。张先被后人称为“张三影”,他有三句写影极妙的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在张先的笔下,不管是花还是絮,这些事物的影子都具有动态美,影子有时因光而现,影因光而来,有时是破云之月,有时是帘幕遮不住的灯,有时仅是代表事物的残留痕迹。
林逋的“暗香疏影”也颇有名气,是一首写梅佳作,对于“影”的描写也非常妙,那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独特的姿态与芬芳。在林逋的笔下,黄昏的月、清浅的水和横斜的梅构成了疏淡的影,这句诗虽意在写梅的灵动,但也蕴含着作者对光影的理解,如果不是曾在生活中对光影变化有过观察,是写不出这样的意境的。
诗仙李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对于“光”“影”这类意象也是信手拈来。他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意蕴丰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写出了月光成影的朦胧美感,他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涉及了物象因远近距离而成影的道理。
太阳的别称和雅称
春季,四季之一。春,代表着温暖、生长。春季,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上升而萌牙生长,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从节气意义上讲,春季的开始是在立春(2月2日至5日之间),春季的结束在立夏(5月5日至7日之间)。
在古代,春天有各种各样的雅称。现在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春天的别称、雅称和代称。
三春:古时以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简称“三春”。诗人孟郊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
九春:春季三个月共九十天,十天一春,故称“九春”。阮籍《咏怀》云:“悦怿若九春,馨折似秋霜。”
青春:春天,大地复苏,万物生机盎然,一派葱葱郁郁,因之称为“青春”。杜甫赞道:“白时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青阳:春天阳光温和明媚,因此春又有“青阳”之美称。陈子昂有“白日美不归,青阳时暮矣”的诗句。
艳阳:春天风和日丽,阳光灿烂,故又称“艳阳”。杜甫有诗云:“竞将明媚色,偷眼艳阳天。”
芳春:春天天气渐暖,百草萌发,万木滋长,奇花异草斗芳菲,于是春有了“芳春”的雅号。陈子昂有“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的佳句。
阳春:我国江南一带,人们将春天冠以“阳春”和“阳春三月”的美称。李白有“阳春召我以烟景”的妙句。
天端:因为“春为四时之始”,春天被前人称作“天端”,意义是一年天时的初步。《公羊传·隐公元年》:“春者何?岁之始也。”徐彦疏:“天瑞,即春也。”
青帝:青帝为东方之神,又称春神,故借指春。《尚书纬》:“春为东帝,又为青帝。”
苍天:苍,青色。春天万物转青,故称。《尔雅·释天》:“春为苍天,夏为昊天。”
发生:春天草木萌发、滋长,故有此称。唐钱起《春郊》诗:“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等分别将正月称为孟春、早春、首春、初春、上春、首阳、元阳、春王、正阳;二月称为仲春、酣春、大壮、中和、仲阳、阳中;三月称为季春、暮春、三春、杪春、春杪、晚春、末春等。此外,春天还有“苍灵”、“淑节”、“昭节”、“韵节”、“阳节”等诸多雅称
太阳的别称和雅称有很多,大体如下:
1.太阳的别称有金乌、赤乌、夕照、夕曛、夕晕、夕阳、残阳、斜阳、朝阳、朝曦、朝暾、朝光、朝晕、初旭、初景、春晖、骄阳等。
2.太阳的雅称有白驹、金虎、阳乌、金轮、火轮、赤轮、晷景、奔晷、朱曦、曦和、阳景、大明、明光、光朱、曙雀等。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