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献礼""敬礼"区别

桃子1年前 (2023-12-17)阅读数 14#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胸章军衔

献礼

1.指古代郊祀中的献祭礼仪。有初、亚、终三献。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郊祀年驾宿青城端诚殿行郊祀礼》:“上登坛,登歌乐作,行初献礼毕,降坛,委亲王行亚献礼。”

2.泛指祭礼仪式。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蒋山佛会记》:“上行初献礼,跪进清浄馔,史册祝,复再拜。亚终二献同。”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到衙门》:“上任日,照择定某时,穿吉服,诣城隍神前,行祭礼,牲帛照例备办,礼生赞唱,行献礼后,礼生宣读誓文。”

"献礼""敬礼"区别

3.为表示庆祝而献出礼物。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四章:“大会的最后一个项目,是给志愿军献礼和捐献飞机大炮的活动。” 熊健荪 《雷锋叔叔又回来了》诗:“你运的一砂一石,哪一车不是在向祖国献礼?”

敬礼

(1) [salute]∶行礼表示尊敬

立正敬礼

(2) [with high respect]∶用于书信结尾表示尊敬

此致,敬礼

(3) [respectful]∶对人恭敬,以礼相待

见其长老而敬礼之

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的军装上并无军衔,那么他们是如何区分级别的?

军礼和少先队礼都是用于表达尊重和敬意的礼节,但它们在行礼方式和象征意义上有一些不同。

一、行礼方式:

1. 军礼:军人行礼时,要保持上体正直,右手迅速取捷径从胸前抬起,右臂与肩同高,前臂、手掌呈一条直线,五指并拢,掌心稍向外翻(三十度)。在某些情况下,如戴帽时,右手中指贴于帽檐外2公分处。戴无檐帽或者不戴军帽时微接太阳穴,与眉同高,中指微贴太阳穴。同时注视受礼者。

2. 少先队礼:少先队员行礼时,要立正站直,右手五指并拢,手腕自然挺直,前肘弯曲,掌心向里,经前胸高举头上,距前额上一拳。掌心向左前,眼睛注视受礼者,表情庄重严肃。

二、象征意义:

1. 军礼:军礼包含着对受礼者的尊敬、崇高和爱戴,它表达的是对国家、军队和人民深深的敬意和忠诚。军礼在军队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军队中团结一致、服从命令和纪律的象征。

2. 少先队礼:少先队礼是中国***领导下的青少年组织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敬意的独特方式。右手高举过头,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个动作也代表着少先队员们对人民的忠诚和热爱。

总的来说,军礼和少先队礼虽然都是用于表达尊重和敬意的礼节,但在行礼方式、表达意义以及适用场合上存在一些差别。

北伐时期的国民革命军军装上是有军衔标志的,在当时各军装的军衔标志主要有三类。?

一、原本中华民国陆军的军衔标志,其实也就是日式小肩章。日式肩章其实也是仿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军军服式样,当时的北军军服就是立式肩章。民国陆军的军衔标志主要是第七、八军和一些北伐后才附义的原军阀部队。

第二类,采用胸章,上面有军衔、职务、部别和人名,主要是北伐军的嫡系主力一、四军和黄埔学生兵,以及其他首批编为北伐军的其他部队。但仅仅作为作战部队配用。

陆军官兵的胸章是用布印制的方形块,通常由各师文书照规定打印自制,故略有不同。钉缝于胸前左上口袋盖上。长约9厘米,宽约7厘米,周围镶有0.5厘米宽的色边,并在中间盖上单位官章。将官胸章为红边,校官为黄边,尉官为蓝边,士兵为白边,军校学生则为黑边。胸章左栏是官阶三角星,多为黑色,数目与领章相同,垂直排列。士官在三角星后有一黑直线,贯穿三角星。与领章相同军校学生因尚未授衔,所以此栏为空白。准尉领章无三角星,此栏也是空白。军人的兵种、官阶、姓名、职务、佩发年份,从胸章的颜色、内容一看便知,官兵通常远远的就能由某人胸章上的色边判断是否应该向其敬礼。因将级胸章红边名牌最少见,故部队通常“见红就立正”,成了无须判断来者官阶高低的条件反射动作。

第三类,采用臂章,上面有党徽和三角形军衔徽章。主要是嫡系的嫡系,就是老蒋的第一军。?

但第一种为待废除的,第二类为简易标志,第三类也算是试行,都是临时的。没有统一法令。?

另还有一类,是属于领章,与后来的完全不同,有法令但未执行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