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
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
1、制度的差异:宰相沿袭的是一种制度,而丞相才是真正的官名,所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千差万别的,宰相的制度最早来自春秋时期,不过在明朝的时候消失了,变成了内阁制度。
2、现在朝代上的差异:而宰相在春秋时期出现的,在历史上,第一个宰相就是管仲,作为第一位非常杰出的宰相,管仲在历史上的地位,自然不用说,延续他之后,中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宰相。
到了秦朝的时候,出现了左右丞相,后来还出现了所谓的中丞相,左右丞相各自负责自己的事情,汉朝的时候也是如此,比如说曹操,就是一个丞相。
3、权力的差异:丞相是官职和敬称,宰相仅是敬称,没有实权。
扩展资料:
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但跟丞相完全不同,因为出土文物秦国东陵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这证明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而且是同时并存的,而且相国地位高于丞相。
秦国的第1个相国是樛游,后来秦国增设左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秦朝才正式增加设置了中丞相,汉承秦制,依然设置相国,同时设置丞相作为相国的副手。
西汉也设丞相,至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这段时间有300多年,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时期。自哀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这200余年间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曹操复设并任丞相,但时间很短。
三国和晋南北朝370年间,除蜀和东晋初年、北朝较短时间外,不设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时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丞相的1600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参考资料:
序言: 早在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对「 ”司礼监”的政治定位其实很简单,「 ”此曹止可供洒扫,给使令”,甚至还专门设立了「 ”内侍毋许识字”的规矩,严防宦官干政。但自永乐年间过后,「 ”司礼监”的权势却在明朝历代皇帝的授意下迅速提高,甚至还出现了宦官擅权的事件,对明朝政治格局造成了极大影响。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司礼监出现过独断专行的事件,为何明朝统治者却还让它继续存在于政治体系当中呢?——《明史·职官三》 明朝宦官剧照示意图 就好比明朝大宦官「 ”王振、刘瑾、魏忠贤”等人,均是擅权专制、独断专行的典型案例。 其中王振于宣德十年,也就是公元1435年被明英宗提拔为司礼监「 ”掌印太监”;刘瑾于明武宗时期被提拔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均是司礼监的一号人物。 「 ”魏忠贤”虽未曾出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但也于明朝末年的明熹宗执政时期,被提拔为「 ”司礼秉笔太监”,身为司礼监二号人物不说,也极受明熹宗的宠爱,更是有着「 ”九千九百岁”之称。 也就是说,明朝一代的大部分时间里,「 ”司礼监”在明朝的政治地位一直都是很高的一个存在,即便是时不时出现宦官擅权、独断专行的事件也不例外,依旧影响不了其在明朝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 明朝宦官剧照示意图 可是按常理来讲,既然明朝的司礼监已经形成了「 ”职同次相。......内官监视吏部,掌升造差遣之事。......其权俱为司礼矣”的不良政治局面,那对封建时期的明朝统治者而言,无疑就对其「 ”皇权”构成了一个极大的威胁,这已经不仅仅只是封建帝王的「 ”宠爱”就能解释的了的问题了。——《万历野获编·卷一》 毕竟封建时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根深蒂固,如果明朝的统治者还想明朝延续下去的话,那他就断然不可能因宠爱而放任「 ”司礼监”权势的野蛮生长,所以,其中定然还存在着其它的原因。 俗话说的好,「 ”存在即合理”,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往往都肩负着其特殊的使命,明朝的「 ”司礼监”亦是如此,虽然洪武年间的司礼监只是肩负着端茶倒水,服侍明朝君主的职责,但那也只是相对明洪武年间的政治局势而言的。 朱元璋雕像 明朝「 ”内阁”的权力膨胀 明洪武年间的政治局势相对而言还算是比较安稳,因为当时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稳固皇权,「 ”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更定六部官秩”。——《明史·太祖二》 使得原本由丞相承担的处理政事的职责变成了由「 ”六部”分掌,更是由皇帝所一手掌控。首先在「 ”皇权”这方面肯定是高度集中的。 但如此一来,也就相当于是让明太祖朱元璋一个人包揽了整个明朝的政治事务,其压力不用想,一般人肯定承担不住。 果不其然,同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就扛不住了,「 ”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任命了四个辅臣为大学士,然后让这四个「 ”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借以来辅佐其处理政治事务,这也是「 ”内阁”的雏形。——《明史·职官一》 明朝内阁官员画像 不过此时的内阁大学士,只能称得上是个顾问,「 ”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与其它机构并没有任何关联,直属皇帝管辖,这也就意味着其并没有什么实权,正儿八经的「 ”皇权”依旧还是把持在明太祖朱元璋手上的。——《明史·职官一》 但随着时间的变迁,到了永乐年间以后,明成祖朱棣却「 ”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也就是说,截至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明朝的内阁学士在顾问的基础上又拥有了「 ”议政”的权力。——《明史·职官一》 虽然还是没有决策权,但也属实相当于有了旧时「 ”宰相”的一半权力了,如果再能拥有「 ”决策权”的话,几乎就与「 ”丞相”没有什么区别了,但好在最关键的「 ”决策权”此时还把持在明成祖朱棣的手上,所以政治局势还算把持的住,官僚阶层对皇权的影响也并不算大。 可是到了宣德年间以后,这种内阁大学士「 ”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的情况却发生了改变。 杨士奇画像 作为明仁宗朱高炽的导师,内阁大学士「 ”杨士奇”在支持「 ”明仁宗”登基称帝后,很快就受到了明仁宗的重视,被破格提拔为「 ”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之后更是一路迁升到了「 ”尚书”职位,顺理成章的造就了一种「 ”虽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的局面,内阁的实际权力也就随之而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明史·职官一》 这还不算完,之后在明仁宗驾崩前,杨士奇等内阁大学士又被赋予了辅佐明宣宗处理政治事务的使命,而后在明宣宗登基称帝以后,自然也就顺其自然的参与到了「 ”奏章”的审核和批阅工作当中。 截至此时,内阁大学士继「 ”议政权”之后又拥有了政治事务的「 ”决策权”,内阁大学士也就变相的成了如「 ”丞相”一般的存在,而且还不止一个。 换句话来讲,从宣德年间开始,内阁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另类的「 ”丞相”机构,赫然与明太祖朱元璋废宰相制度之前的政治局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故而势必就会对「 ”皇权”的集中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胡惟庸案示意漫画 就好比此前洪武年间所发生的「 ”胡惟庸案”,不就是因为丞相「 ”胡惟庸”专权,使得皇权旁落,威胁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推行皇权专制的进程,这才下令罢中书省,废宰相官职的吗? 这也就间接的证明,「 ”内阁”的逐渐势大定然是对「 ”皇权”产生了一定的制约的。对于封建时期的统治者而言,这肯定不会是什么好的现象,毕竟「 ”皇权旁落”所可能导致的后果,真的不是随便一个统治者所愿意看到的。 所以,明朝的统治者也就需要对「 ”内阁”做一些制约,防止因内阁的权势过度膨胀而威胁到皇权的稳固。 明朝政治机构示意图 扶持「 ”司礼监” 那么该怎么做呢? 明朝统治者自然不会去和「 ”内阁”硬碰硬,这很不理智,而且很容易激化统治阶层和官僚阶层的矛盾,造成一个得不偿失的局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官僚阶层中去重新扶持一个足以与「 ”内阁”相抗衡、甚至是压制「 ”内阁”的政治机构。 可是,早在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就明令废除了「 ”中书省”以及「 ”丞相”等机构以及官职,更是直接从尚书省之下接管了「 ”六部”,使得明朝「 ”三省六部制”的机构体系「 ”三省”皆废。 而「 ”五军都督府”作为执掌明朝一代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自然也是不行的。 也就只剩下「 ”内阁”、「 ”都察院”、以及「 ”立、户、礼、兵、刑、工、”六部等政治机构,而内阁的这些大学士往往又都身兼数职,其中更是不乏「 ”六部”尚书以及「 ”都察院御史”等官职。 司礼监宦官剧照示意插图 那又该找谁呢?也就只能是找「 ”宦官”了。「 ”司礼监”也就这样被明朝统治者从幕后推到了台前。 一来「 ”宦官”跟皇帝较为亲近,且无根无后,其所拥有的权力也皆是由统治者所赋予,对「 ”皇权”十分依赖,一旦离了皇权的照顾,基本就啥也不是了。 二来「 ”宦官”所处的地位也仅仅只是「 ”内阁”与「 ”皇权”中间的这一段,统治者收回所赋予的权势也比较容易,并不会对政治格局造成多大的影响,顶多就是皇帝多处理点政治事务,累一点罢了。 所以,自明宣宗开始,就在明朝内廷当中「 ”设内书堂,而中人多通书晓文义”,培训了一批「 ”秉笔太监”,让其代为「 ”批朱”,一方面进一步减轻了皇帝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是在为「 ”司礼监”的崛起而造势。——《明史·列传第五十二》 继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及完善以后,也就逐渐形成了一种「 ”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的局面。——《明史·职官三》 内阁官员拟定票拟漫画插图 也就是说,截至此时,明朝的政治格局已经彻底的完成了一次蜕变,演变成了一种先将全国各地的文书「 ”奏章”统一汇聚于内阁,然后再由内阁「 ”议政”,紧接着再拟定解决方案并制定为「 ”票拟”,继而由内阁大学士将这些「 ”票拟”提交给司礼监的局面。 最后再由「 ”司礼监掌印宦官”在这些「 ”票拟”中择其轻重提交给皇帝审阅,如果皇帝认为可行,便可口述其要,由秉笔太监代为执笔「 ”批朱”,最后再交由「 ”掌印太监”盖印下诏执行。 明朝的统治者也就得以在潜移默化中又从内阁的手中重新拿回了「 ”决策权”,仅仅只给内阁保留了「 ”议政权”,从而也就导致「 ”内阁”无法在私底下实现对政治事务的「 ”决策”,自然也就无法对「 ”皇权”进行干预和影响。 明朝统治者也就得以顺利实现制衡「 ”内阁”、促进皇权稳固的目的。 魏忠贤画像插图 结束语 当然,也不是说「 ”司礼监”被扶持起来就一点弊端都没有 毕竟单凭司礼监所拥有的那个「 ”择其轻重”提交审核的权力,以及象征最高决策的「 ”批朱权”来看的话,如果「 ”司礼监”不愿意,那内阁的「 ”票拟”可能永远都呈交不到皇帝的手上。 或者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以及掌印太监欺上瞒上,阳奉阴违,运用「 ”文字游戏”等等手段来曲解其中的大意,从而达到从中谋取利益的目的。 而且,由于明朝中后期统治者怠政的现象属实是不少,无疑就给了「 ”司礼监”更多徇私舞弊的机会,使得司礼监得以趁机「 ”窃取”皇权,「 ”权如外廷元辅”,有了把自己的意志覆盖到皇权之上的机会,致使曾不止一次的出现「 ”司礼监”独断专行的情景。——《明史·职官三》 就好比前文曾提到的大宦官王振、刘瑾、以及魏忠贤等人,就是这阳奉阴违、窃取皇权的典型案例。 明世宗画像 但话说回来,宦官对皇权那毫无保留的「 ”依赖”,也就注定了其虽然有机会独断专行,却并无机会「 ”完整”的夺取皇权,只要皇帝愿意,还是可以轻松的就收回所赋予的权力的。 诸如后来明世宗,自其登基伊始就「 ”御近侍甚严,有罪挞之至死,或陈尸示戒”,轻轻松松的就让宦官各个自危,安分守己的听皇帝的话,不敢过多的干预朝政,形成了明世宗执政时期「 ”内臣之势,惟世宗朝少杀云”的良性政治局面。——《明史·宦官一》 如此一来,既然能够以极小的代价就换取「 ”皇权”的稳固,明朝的统治者又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保证司礼监的政治地位呢? 另外,如果我们单从明朝一代,内阁始终被压制在「 ”皇权之下”的结果来看的话,也足以证明司礼监的「 ”政治定位”其实还是比较精准的,对明朝统治者巩固皇权、维持君主专制的高度统一等方面属实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 end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