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脾胃虚寒与脾胃湿热的区别是什么?

乐乐1年前 (2023-12-17)阅读数 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胃痛胃寒

你好: 首先一个是热性的一个是寒性的! (一)脾胃虚寒证是由于素体脾气虚,或脾虚日久,波及脾阳,使脾阳也虚。或贪食生冷,损伤脾阻,导致脾阳虚不能温暖胃肠,寒气自内而生的病证。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常出现或伴有脾胃虚寒证。胃痛或腹痛隐隐、喜暖喜按、空腹时痛甚、进食后痛减,泛吐清水,纳食不香,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手足发冷,大便溏稀,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二)脾胃湿热是中医的辨证,也称为中焦湿热,一般有如下临床表现:脘胁痞胀,不思饮食,身重体困,或口干,喜冷饮或消谷善饥,或呕吐嘈杂,口臭,牙龈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等. 如果你觉得同时患有这两种症状,那需要找中医医师辨证后综合用药。 希望你会满意答案并有所帮助。

怎么区分胃热还是胃寒

问题分析:胃溃疡一般是胃炎没有及时治愈形成的胃黏膜有溃疡出现胃痛,胃酸,胃胀,胃炎一般会出现胃胀,胃痛,胃黏膜没有溃疡,胃寒一般是进食生冷或者寒性食物以后出现胃痛,受凉以后胃痛加重,便秘一般和胃炎是没有密切关系的,便秘往往会引起肛裂,便血。

意见建议:目前要查明胃部不适的原因,对因治疗,要及时治疗便秘,多喝开水,多吃稀饭,米粥,蔬菜水果,经常运动不要长期久坐,多吃薯类,南瓜,肛门部位经常清洗。

脾胃虚寒与脾胃湿热的区别是什么?

 胃寒还是胃热?总有不少的人会有这样的疑惑,那怎么才知道自己具体是哪种情况呢,其实它们有很明显的区别,很容易区分的',一起来看看吧!

  胃热症

 胃热,即是胃火。中医分为热郁胃中、火邪上炎和火热下迫等。多由邪热犯胃;或因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粱厚味,助火生热,或因气滞、血瘀、痰,湿、食积等郁结化热、化火,均能导致胃热(胃火),肝胆之火,横逆犯胃,亦可引起胃热(胃火)。

 胃热多由偏食辛辣厚味,胃火素旺,或邪热犯胃,或气郁化火所致。

 火热内炽,胃腑脉络气血壅滞,故脘部灼热疼痛,热邪伤津,则口渴喜冷饮,火能消谷,则消谷善饥;若肝火犯胃,则吞酸嘈杂;火邪循经上炎,则口臭,牙龈肿痛,衄血等。阳明热或伤津,则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胃热疼痛预防

 预防:甘蔗500克,高梁米30克。将甘蔗榨取汁,同高粱米一起煮粥,佐餐用。

  区别

 胃热与胃阴不足的根本区别在于胃热属实证,胃阴属虚,胃实热,脘部灼痛,呕吐酸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胃虚热,脘部隐痛,干呕,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胃寒症

 胃寒症是指阴寒停留于胃腑所表现的症候,多因过食生冷所致。

 胃寒的症状表现为:因天气变冷、感寒、食用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

 胃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所以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胃寒病人可多吃胡椒猪肚汤、姜汤。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可以调理好胃寒的病症,恢复健康脾胃。

  胃寒疼痛预防

 1.食疗宜服用猪肚汤、红枣、黑豆、大蒜、生姜、孜然、干贝暖胃粥;忌食猕猴桃、甘蔗、西瓜、柿子、香蕉、苦瓜、梨、蟹、蛤蜊、绿豆、 薄荷、鸭蛋等,各种冷饮、冰镇食品,性凉生冷的食品会使胃寒疼痛加剧。

 2.胃寒调理可选用干姜、吴茱萸、熟附子、当归、肉桂、炒厚朴等中药材,当然,具体用药还需要医生对症开方。

  胃热、胃热疼痛的鉴别诊断:

 1.胃肠感冒:是指胃肠的不舒服。造成胃肠不适的原因众多,包括细菌、病毒的感染,环境不适应,对饮食过敏,药物反应以及头部伤害(脑震荡)等。

 2. 阳虚胃痛:胃隐隐作痛,绵绵不休;空腹的时候疼痛加重,稍微吃些东西就会缓解;吃热的或者按压胃部都会感觉症状缓解,吃冷食则症状加剧;精神倦怠、手足冰凉,患者往往形容消瘦,四肢无力。

 3.阴虚胃痛:阴虚胃痛是胃阴不足所致的胃脘痛,属虚痛范畴。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