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是怎么进化的?
蛇身体修长而无足,这样的形态暗示蛇的早期进化可能是在地下。化石研究也提供了相关证据:
“从蛇类化石的研究中,学者认为蛇类是白垩纪时代的洞栖蜥蜴一系演化而成的,例如巨蜥或其它邻近种类。一条早期被发现并被命名为“Najash rionegrina”的蛇类化石,相信是以双足活动的洞栖性生物,它的身体已经拥有荐骨,而且其生活习性完全是陆行性的。”
“由于这些远古生物是生活于地洞中的,它们的四肢逐渐退化消失,其身体亦变得更强调流线型,方便进出于地穴之间。根据这个假设,蛇类的一些特征如其拥有透明的眼膜(功能类似眼睑)、欠缺外耳等,都能解释是为了方便它们在地穴行动的特性而演化成的。另外还有一些上古时代的蛇类是拥有后肢的,但它们身体的盆骨与脊椎之间却没有直接的联系,这类蛇包括厚针龙及真足蛇等,其存活历史相信比“Najash”化石更为久远。”
既然生活在黑暗的洞中,视觉显然作用不大,所以就退化了。
现代的蛇重新回到地面,但视觉已经退化,却发展了蛇信之类的感官,因此也能适应地面生活,要重新恢复视觉,道阻且长,还需要运气。目前有个别树栖的蛇视力相对好点,但跟其它大多数陆栖脊椎动物相比还是差不少。
其实类似的进化过程也发生在哺乳动物上。绝大多数蜥形纲动物——鸟类,恐龙,鳄鱼,蜥蜴,以及它们的祖先两栖类,都是拥有四色视觉的辨色高手,我们哺乳动物的祖先合弓纲动物作为两栖动物的后代,相信也是四色视觉的。
但在大灭绝事件(发生于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之后,我们的祖先合弓纲从陆地霸主的地位跌落下来,大部分在大灭绝事件中灭绝了,幸存的则在整个中生代被后起的恐龙生态压制,被迫成为夜行的小动物。而这一段黑暗的历史,给合弓纲唯一幸存至今的后代——哺乳动物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是二色视觉——它们在黑夜中丢失了两种色觉的视锥细胞,把更多的空间腾出来给灵敏度高但没有辨色能力的视杆细胞,因为在黑暗中色觉作用不大,而感受弱光的能力特别重要。
所以绝大部分哺乳动物都是红绿色盲,只有灵长目在后来的进化中重新进化出了第三种色觉——为了分辨水果是否成熟,而这个第三色觉并非对以前四色视觉中某色觉的恢复,而是通过对红色视觉的微小改造获得了感受绿色的能力,但这个基因突变并不稳定,所以现在人类中还有相当高比例的红绿色盲。哺乳动物色觉的发展过程也证明了一点:一旦丢失的性状要想重新获得,其实是不容易的。
但夜行也让哺乳动物获得了一些额外的能力。前面提到,哺乳动物牺牲了色觉以获得夜视能力。即使像人这样夜视相对比较差的哺乳动物,在夜里的视力也是远胜几乎所有鸟类的(你如果不信,可以试一下在很黑的夜晚去抓只鸡或者别的任何鸟,但不包括猫头鹰)。
哺乳动物空前强大的嗅觉也是拜夜行所赐——鼻子,就是哺乳动物的“蛇信”。与哺乳动物和蛇的嗅觉比起来,鸟类在这方面就实在太逊了。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