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老子提出“虚实结合”的原则所体现的美学理念是什么?

梵高1年前 (2023-12-17)阅读数 5#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虚实老子

老子提出“虚实结合”的原则所体现的美学理念是什么?

“虚实论”的老子美学内涵及其画论表现要:“虚实论”在历代艺术理论中的位置和涵义并不相同,但究其艺术思想,不得不说它与道家老庄有较深的渊 源。本文主要从老子“有无相生”等哲学观念来分析“虚实 论”的美学内涵,并列举“虚实论”在历代文艺理论中所指含 义,最后以笪重光《画筌》为例分析“虚实论”在中国画论中 的表现。 关键词:虚实论;老子美学;有无相生;画论 有无之辩基础上的道家老子虚实美学思想,对中国的艺术 创作及艺术审美心理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老子“贵无”思 想,一方面阐明虚实相生统一,另一方面又着重对“虚”进行 强调,从而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审美心理,将中国艺术创作引向 了虚实结合,以虚为尚的道路,使中国艺术表现出追求无限、 崇尚空灵的特色。不论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还是 “以实写虚”,都可视为具有老子美学蕴意的“虚实论”。 一、老子思想中的“虚实” 虽说“虚实论”具有老子美学意味,但在《老子》全文中 却没有直接论述“虚实”。(《老子》全文中,除第22 章、第16章、第53 章,含义均为空虚。“?/实”字仅 出现两次,在第3 章中指充实,第38 章中指朴实。)那么, 我们是如何断定“虚实论”具有老子美学思想呢?首先得明白 一点,“虚实论”从哲学层面转到艺术层面有一个内在过程, 这种转化在《老子》中还未明显形成。“虚实”属于美学、文 艺概念,而老子乃至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没有 艺术的意欲,更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 但道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道,认为一切事物都应观照 “道”,包括艺术。所以,从属于艺术范畴的“虚实”也应达 到的“道”的境界。宗白华直接指出“老子说:‘有无相 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种宇宙观表现在艺术上, 就要求艺术也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 界。”宗白华进一步指出虚实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思 想家认为客观现实是个虚实结合的世界,所以反映为艺术,也 应该虚实结合,才有生命。”,另一个方面是“思想家还认为 艺术要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才能创造美的形象。这就是化景物 为情思的思想。”他说出了“虚实论”,或说“虚实相 生”、“虚实结合”、“有虚有实”、“以实出虚”等的哲学 本源,也就是从老子的“有无相生”哲学观念而来。《老子》 是部言简意赅,正言若反,又蕴意丰富的哲学著作。对世界的 认识,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 “三”不是指具体地数字,而是讲宇宙生成的秩序。老子一再强调,世界的本源是不可名状的“道”。“一”等同天地之间 的气,也就是庄子说的“太一”,“二”等同于阴阳二气, “三”指阴阳二气相互交融的“和”的气象,万物便由阴阳二 气地流动交和状态而来。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看,老子论有、无,属于宇宙论的概念,且“道”既包含 “无”也包含了“有”。天地之间存在的虚空的气是变动不息 的,是“有无相生”的,也是虚实相生的。因为任何事物没 有了“虚”就缺失了生命力和存在价值,没有“实”就无法存 在于现实世界中。因此,“虚”、“实”能相生相成,主要是 由于老子哲学的“有无相生”。《老子》第11 章谈无用之 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 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 为利,无之以为用。”其实就为了说明,实体有用在于有空有 虚。在美学中,便出现了“虚实结合”等一系列范畴,它们一 方面要求真实反映世界,一方面追求物质以上的精神价值。庄 子赞同老子“道法自然”和“有无相生”的宇宙观,而且由于 庄子更细致巧妙地阐释,无形中把虚实论推至更广泛的文艺领 域。比如,属于审美心胸的“心斋”、“坐忘”和“游”,属 于艺术创造与追求的“庖丁解牛”与“解衣盘礴”都来自庄子 对“道”的发挥。《庄子》中有大量关于“虚”、“实”的分 析,还提出“虚己”、“虚静”、“虚室”、“虚无”等观 念,教人达到“至美至乐”的境界。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庄子通 过“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 意”的命题作了修正,强调只有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达宇宙的真理(“道”)。庄子的这个 思想,不仅结合了老子“有无相生”和周易“立象以尽意”的 思想,更加强了“虚实论”对中国艺术意境理论的影响。 二、艺术理论中的“虚实” “虚实”一词经过《老子》哲学的丰富阐释,形成了具有 艺术意味的“虚实论”。之后历代都对“虚实论”的真正形成 做出了努力。汉代人把作品中的虚实看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 指出:“虚实之分定,而华伪之文灭。”自魏晋南北朝提倡文 学超脱后,作品创作中“崇虚”的风气大盛。隋唐时期,又将 “虚实”应用于书法理论,讲究字体的疏密和结构。在诗文方 面,注意诗歌创作虚实结合,从有形实象到虚无意象,达到至 高的艺术效果。例如,司空图概括意境的特征是“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还提出“雄浑”、“冲淡”、“含蓄”等崇虚的 理论(《二十四诗品》)。宋范?文从诗歌创作中情与景的关 系出发,强调“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对床夜语》卷 二),通过描写景物表现思想情感。宋人画论也主张作画应 “咫尺有万里之远”(《宣和画谱》),亦是虚实论的作用。 明清时期,虚实理论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艺术样式之中,成为 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范畴。在绘画方面,唐志契提到画幅大小 与虚实运用的关系;董其昌从用笔方面强调虚实互用,疏密相 间;笪重光论画面处理空间方法说;石涛、丁皋等人,强调艺 术中的虚实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诗文方面,谢榛认为诗句中的 情景,写景为实,抒情为虚,强调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刘 熙载以虚实理论分析艺术的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虚实理论与意象、意境、黑白、繁约、 疏密、显隐、肥瘦、枯腴、藏露、轻重、开合等范畴关系紧 密,它们都在不同的文学与艺术领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一 般认为,“虚”指审美对象不可捉摸的精神层面,“实”指审 美客体的实际形式。“虚”虽无形可见,却是艺术空间组成的 不可缺少的部分。清代恽南田曾说“古人用笔,极塞实处,愈 见虚灵。今人布置一角,已见繁缛。虚处实则通体皆灵,愈多 则愈不厌。”他的意思是,绘画中虚实处理得好,实中有虚, 处理得不好,见不到空虚美感。在书画中的虚实表现有黑处 见白,白处显黑,繁密处求简约,用笔的轻重,气势的藏露, 笔法的枯腴肥瘦等。 中国画论在清代已趋于成熟,而“虚实”成为书画立意、布局、笔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画筌》作者笪重光就山水画 的“虚实相生”意境作了比前人更深的分析。十幅如一幅,胸 中丘壑易穷;一图胜一图,腕底烟霞无尽。全局布于胸中,异 态生于指下。气势雄远,方号大家;神韵悠闲,斯称逸品。寓 目不忘,必为名迹;转瞬若失,尽属庸裁。笪重光在讲构图 时,除了强调“得势”的重要性,还从多方面来谈如何构图布 局:得势则随意经营,一隅皆是,失势则尽心收拾,满幅都 非。势之推挽在于几微,势之凝聚由乎相度。从虚实来看:山 笪重光非常重视中国画的布局,强调构图巧妙,神韵悠闲。他的绘画思想用一句“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概括 是最适合的。无画处是画的虚空处,它能在绘画实景中生出象 外之境。所以,画中无“实”,“虚”无法游走;画中无 “虚”,“实”景无审美妙趣可言了。这就是笪重光所说的, 画需要空间,需要“实境”也需要“神境”。周积寅在《中国 画论辑要》中指出中国画的构图须讲究立意定景,其中一个重 要的构图手法便是“虚实”。它要求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 用宾主、呼应、开合、藏露、繁简、疏密、虚实、参差等对立 统一法则来布置章法,并巧妙地处理画面的空白。{11} 宗白华曾说中国画“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 “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12}黄 宾虹曾教导王伯敏“章法为位置经营,实则虚之,虚则实,以 图》,“没有虚实对比,画面上的这片空,就成空无一物”,“对虚实的理解,作为画家,往往以实为虚,以虚为实。山水 画家,有时看他着力于画山,实则他是在画云,即以画山来表 现云。”{14}由此可见,中国画家在有限的画面中创作无限的 意象空间,离不开对虚实的技法运用和美学思想的理解。 与中国画相对的西方绘画,是否也讲究虚实呢?答案是肯 定的。不过,我认为西方绘画中的“虚实”主要在于体现画面 空间的立体感、结构感、体积感以及明暗对比的光影,缺少对 美学思想的直接关照。西方艺术重视模仿自然,认为艺术越逼 真越能接近真和美。因此,在绘画表现中追求一种视觉的真实 瞬间,运用光影、虚实、几何透视画法给人们造成一种符合实 际经验的空间幻景。“虚实”就是在这种透视画法中十分重要 的表现手法之一。这与中国画中的虚实有着本质区别。宗白华 甚至认为,“有人欲融合中、西画法于一张画面的,结果无不 失败,因为没有注意这宇宙立场的不同。”{15} 四、结语 当代研究“虚实论”较多在于分析其艺术理论价值,而考 察“虚实论”的哲学、美学思想较少。“虚实论”是在中国古 代历史中逐渐成熟的,它之所以如此具有生命力,我认为根本 原因在于它以道家老子宇宙生成论为基础。虽然《老子》没有 直接关于艺术的论述评价,但它“有无相生”的思想中实则蕴 含了“虚实结合”的艺术内涵。老子之后,在中国艺术理论历 史中关于“虚实”的讨论、应用一直没有间断,只是侧重点和 理解不一样。随着山水画、水墨画地位的提高,“虚实论”作 为重要的艺术创作原则和审美需求,得到中国画家、理论家前 所未有的重视。

和大小冷热轻重虚实相同的事情有以下举例:

1、大小:大象和小老鼠之间的体型差异。

2、冷热:冰块和热水的温度差异。

3、轻重:羽毛和石头的重量差异。

4、虚实:幻觉和实际物体的真实性差异。

5、高低:山峰和山谷之间的海拔差异。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