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冷兵器‘介绍我认识下!还有历史
话说 挺多的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是指十八种兵器。至于究竟是哪十八种,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是指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锏、锤、叉、钯、戈。在这十八种兵器中,有的已被淘汰,像殳、戈;有的已经演变,像钺,原是古代的一种大斧,现在却变成一种小巧兵器,有刃有钩,双手可各持一个,如子午钺。 实际上,中国武术中的兵器远不止十八种,如果加上各种奇门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其总数恐不下百种。我们在这里只介绍一些常见的长短兵器,而于暗器介绍稍多一些,以供读者了解中国武术的一个重要侧面。短兵器 所谓短兵器,是指其长度一般不超过常人的眉际,分量较轻,使用时常单手握持的兵器。最常见的短兵器是刀和剑。 刀的套路有单刀和双刀两种,均以劈砍为主。单刀要求勇猛迅疾,多有缠头撩花动作。双刀更富于观赏性,好手舞起,犹如团雪滚滚,不见人影。清乾隆初年,安徽宿州人张兴德以双刀著称,人称“双刀张”。当时山中多狼,为害行旅,张兴德携刀而往,三日之内连杀九狼,传为佳话。同治年间,捻军中有一**名刘三姑娘,也以双刀闻名,但后来率众投降清军。 剑为双刃,以撩刺为主,风格轻灵潇洒。剑术也分单剑与双剑两种,以单剑为多。清咸丰、同治年间,河南开封有一**杜宪英精于剑术,曾因事乘船于长江,群盗乘夜色登船抢劫,杜宪英挥剑格斗,连杀三盗,群盗 鼠窜而去。更早一些,江苏宜兴有一位名叫周济(1781年-1839年)的著名的词人,武功卓绝,曾击杀盗匪多人。有两个大盗衔恨不已,必欲除之而后快。周济因事北上,路过山东,两盗尾随其后,准备在旅店下手,而周济毫无察觉。当夜,两盗扑入周 室,举刀便砍,周济仓猝应战,手无兵刃。正危急间,一位少女执双剑飞步而入,双剑“夭矫若长虹”,片刻之间,已将二盗刺死。周济见此女武功远胜自己,拜问姓名,才知是旅店主人之女,名叫红蛾,原来她早就认出这两个强盗,于是暗中加意提防,在危急之际出手救人。 有的剑在剑柄上配有剑穗(又称“剑袍”),称为“文剑”。无剑穗的剑称为“武剑”。剑穗长者较为难练。有人又在剑穗上串有铁珠,随剑穗飞舞,可击人致伤。 武当剑、达摩剑、太极剑、青萍剑、龙行剑等都是比较著名的剑术套路。 斧在今天也是一种短兵器。古代作战时用的斧多是长柄,俗称“大斧”,属于长兵器,今武林中已极少有人练习。另一种短柄斧,俗称“板斧”,即《水浒传》中李逵所用之物。清代时,江西九江某公子精于此术,曾以双板斧震慑群盗。至今仍有板斧套路传世,以抡劈为主。 鞭有软硬两种。硬鞭为钢制,共十三节,俗称“竹节钢鞭”,末端尖锐,以劈砸为主,亦可挑刺。软鞭俗称“九节鞭”,由九节细钢棒或细铜棒连缀在一起,长度略次于身高,其动作以缠绕和抡圆为主。九节鞭便于携带,目前仍很流行,演练者多在鞭的两端系上绸块,抡动时可呼呼作响,以增添观赏性。 锏为长条状钢质兵器,多为四棱,无刃,末端无尖,长约0.8米,也属劈砸兵器。另有双锏,每根长约0.6-0.7米。 钩是一种多刃器械,其身有刃,末端为钩状,护手处作月牙状,有尖有刃。武术中常见的是双钩,比较难练。相传清代中期河北献县人窦尔墩曾以双钩闻名。 拐是一种木质兵器,有短拐、长拐两种,短拐长约0.7米,长拐长约1.3米。拐的特点是在木棒靠近末端处置一横柄,成“丁”字形。拐可用来击砸,又可用来钩拉锁拿对方兵器。 杖与拐相近,但其横柄置于木棒末端尽头,亦成“丁”字形。杖长约1.2米,可单手使用,也可双手使用,其技法有钩、挂、崩、点、拨、撩、戳、劈、扫、击等。少林武功中有“达摩杖”一路。 鞭杆是一种木质短棒,长约1.3米,杆梢略细,据说是从马鞭杆衍化而来。鞭杆短而无刃,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流行于西北地区。 古代还有一种短兵器叫“铁尺”,长约0.6米,细长而扁,无尖无刃,以劈砸点戳为主,清代时还比较流行,目前已极为罕见。长兵器 武林中最常见的长兵器是枪、棍、大刀三种。 在武林中,枪被誉为“百器之王”。俗语说“枪扎一条线”,要求扎出平直,即所谓“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防”。枪法以拦、拿、扎为主,兼有劈、崩、挑、拨、带、拉、圈、架诸法。唐末名将王彦章擅使铁枪,人称“王铁枪”。宋代名将岳飞、杨再兴均是枪术名家。南宋时,山东潍州(今莱州市)人杨四娘以枪法纵横南北,自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但戚继光曾指出杨家梨花枪的缺陷。明末清初,峨眉枪法又曾冠绝一时。清咸丰年间,江苏无锡人陶某善枪,人称“陶家枪”,不料竟败于无锡守备蒋志善手下,陶某拜伏求教。蒋志善持枪起舞,“闪闪成白光”,犹如直径数丈的车轮在飞转。蒋志善令陶某向他泼水,谁知竟水泼不进,反弹如雨,将陶某全身淋湿,而蒋志善身上毫无水迹。 棍是历史最悠久的长兵器,最早被叫做“殳”(古时的殳有棱无刃)。棍有多种,从形制上分,有 冷兵器 长棍、齐眉棍、三节棍、梢子棍等;从质地上分,有木棍、铁棍、铜棍等,以木棍最常见。 早期的棍多以枣木制成,取其坚实沉重。后来改用白蜡杆,取其有韧性,较轻便。棍法以威猛快速为上,多有旋扫及舞花动作,打击空间较大,故称“棍打一大片”。少林棍、昆吾棍都是比较著名的棍法。 三节棍是将三节短木棍用铁环连在一起,可收可放,夭矫多变。梢子棍是在棍之末端以铁环连一短棍,在应敌时可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三节棍和梢子棍都比较难练,稍有不慎,容易伤着自身。 大刀是将刀身后装上长柄,又名“春秋大刀”、“偃月刀”、“长刀”。唐代大刀全长达3米,重7.5公斤,两面有刃,称为“陌刀”,当时军中专门组建有陌刀队。如今武林中所用大刀皆是一面有刃。另有一种朴刀,其刀柄比大刀的短些,刀身窄长,也是双手使用。朴刀套路目前仍有流传。 在长兵器中另外还有几种。戟在南北朝以前是一种流行兵器,有长柄单戟和知柄双戟两类。短柄双戟属于短兵器。长柄单戟又分两种:在末端置有左右两个月牙的,叫“方天戟”;仅有一侧有月牙的,叫“青龙戟”。东汉末年,吕布是使戟的能手,曹操善于使短戟。目前武林中仍有演练者。 叉是一种常见的兵器,古代多为猎户所用。末端分两股的,名“牛角叉”;末端分三股的,名“三头叉”或“三角叉”,俗称“虎叉”。叉法本于枪法,重在中平一势,也可锁拿对方兵器。晚近以来,练叉者多在叉身上套上若干铁环,演练时可哗哗作响。也有人能使叉在全身上下滚动,俗称“滚叉”,颇具观赏性。 冷兵器 铲是一种不多见的兵器,最早是农村用的除草工具。铲杆的前后都装有兵刃,前端是一个弯月形的铲,内凹,月牙朝外;尾部是一个斧状的铲柄,末端开刃。相传铲最初是佛门兵器,又名“方便铲”或“月牙铲”,演练时身法轻盈而别致,有推、压、拍、支、滚、铲、截、挑等击法,其招式命名也多与佛教有关。 钯也是从农具演变而来的兵器,其末端装九齿铁钯,齿锋利如钉。钯全长2.4米左右,重2.5公斤,可拍击,亦可防御,在明代抗倭战争中曾为军中利器。 镋属于罕见兵器。其形制如叉,末端正中有尖头,称为正锋,长约0.5米。正锋靠后处横一月牙,月牙朝外,月牙上嵌着一排利刃。镋柄长达2.5米,尾端装有棱状铁钻,称为 “钅尊”。镋可用于击刺架格。由于这种兵器过于长大,分量又重,所以只有身高力大者才能使用。暗器 所谓“暗器”,是指那种便于在暗中实施突袭的兵器。暗器大多是武林中人创造出来的,它们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大多有尖有刃,可以掷出十几米乃至几十米之远,速度快,隐蔽性强,等于常规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较大威力。在千军万马厮杀的战场上,暗器很难发挥作用,所以古代战将很少有练暗器的。武林中讲究的是一对一的打斗,双方距离很近,于是暗器就派上了用场。中国武术中的暗器至清代而集其大成,达于鼎盛,在武林中使用极为普遍。直到清末火器盛行以后,暗器才逐渐被冷落,但至今武林中仍有人习练此技。 所谓暗器,是指那些乘敌不备暗中施发的武器,特点是短小灵活、隐蔽性好。暗器起源于原始社会,史前时代原始人猎杀野兽所用的武器许多就是暗器的祖师爷,如澳大利亚土人所用的“飞去来器”及加那利人和藏人所用的抛石皮囊都是暗器的一种。华夏民族先秦时期在娱乐时的“投壶”所用的短箭也是抛掷武器的变种。专诸刺杀吴王所用的“鱼肠剑”及荆轲刺秦王的匕首更是中国古代暗器使用的著名例子。秦以后,暗器的使用有所扩展。三国时代手戟也是一种很厉害的暗器,董卓曾“拔手戟掷布”,幸亏吕布躲闪迅速,差一点被击中。这种手戟很短小,在直刃一侧有一个横出的斜枝,手柄缠绕细绳,单手掷击,“严锋劲枝,擒锷耀芒”,威力确实很大。东吴名将孙策就精于用手戟击敌。 暗器的广泛发展,是在宋元以后。北方女真、契丹等游牧民族在对宋战争中,骑兵相逐,长兵使用不便,因此发明了很多马上使用的暗器,如飞抓、背弩、犁花枪种种。蒙古人的到来更将暗器进行了充分发挥,如短标枪、套索、飞刀及乾坤圈等兵器,在征宋、西征等战争中,这些暗器得到了广泛运用,效果明显,穆斯林和欧洲骑士的长枪弯刀对付这些灵活的武器特别力不从心,在其历史记录中大多对此心有余悸。 明清两代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高峰期,也是暗器由军队作战进入民间的开始。特别是清代,暗器更加盛行,士农工商多以暗器相炫耀。清代暗器大约可分四个类别:手掷、机射、索系、药喷。 手掷暗器,如标枪、飞镖、掷箭、飞刀及乾坤圈等。标枪,也叫投枪。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作为通用的武器装备。但那种标枪很长很重,与现今体育竞技中的标枪差不多,尚不属于暗器范围。中国的标枪来源一是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梭枪,也称梭标,大多为竹制。另一种是蒙古人在马上使用一种短标枪,一米多长,数杆插于马侧囊袋中,在近战搏斗中较弓箭更加灵活。这种兵器后来到清代更加短小精悍。一般侠客所用大多重不过一斤半,长不过一米。枪杆用木制成,尖端用铁打制,也有用通身用纯铁打制的,但也不会重过三斤,一般人可身带四枝,技艺高超者可在50步内击中目标,威力很大。 在手掷暗器中,镖久盛不衰。镖有脱手镖、金钱镖等多种。脱手镖分三棱、七棱等,是镖客常用的暗器。一般长10厘米,重四两半至半斤。又可分带衣镖与光膘。带衣镖是用绸布系于镶尾,掷出时绸衣如箭后的羽,起稳定飞行方向的作用。光镖则不带镖衣,更加隐蔽,只是飞行的稳定性较差,要命中目标更需技巧。镖一般系在腰间,共9至10枝,其中有一支较其他大的叫绝手膘,在镖将用尽而敌情不减时使用。另外,除脱手镖外,金钱镖也是常见的,它是以大制钱磨光边缘而成。此镖易于制造,可大量携带,使用隐蔽,可攻击敌之眼、咽喉等部位,只是此镖飞行姿态难掌握,练习较难,而且攻击距离有限。 在手掷暗器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掷箭。这种暗器有三种样式。第一种是用纯铁打成,长28厘米,前端成三角形,后面逐渐变粗,重约七两半,适于初学者使用。第二种是用铁竹混制,铁头竹杆,尾部无羽,像箭而形体稍小,长30厘米左右,重约二两。第三种是用竹制成,整体为竹,前细后粗,前端尖锐,为技艺成熟者使用。编辑本段另类冷兵器铜铍 铍(皮),金属元素,符号Be,灰白色,质硬而轻,用于原子能工业中,铍铝合金用来制造飞机、火箭等;铍,做长针、长矛讲,属于矛的一种变形兵器,也是一种锐利的刺杀兵器。 铜铍,首为尖锋,平脊两刃,通常长30CM左右,形制极象短剑;后端为扁形或矩形的茎,用以装柄,一般在茎的近端处开有圆孔,以便穿钉固定。它和矛的区别,除头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装柄方法不同:矛是将柄纳入矛筒中,而铍是铍茎插入木柄中,外用绳等捆绑。秦俑坑中的铜铍,其首和短剑相同,长约30厘米,后装长约3.5米的木柄,柄末端装有铜樽,还有保护刃部的鞘。西汉时改为铁制,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铍是古代长兵器之一,秦俑坑中出土的这件铜铍铸造工艺极为精致,铍身柄同模合铸,铍格分铸,格含于铍身,并有刻铭。 此种兵器似乎当时的中下级军官颇爱使用。吴钩 铜制,长约65CM左右,宽2.2-2.5CM。其形如弯月,齐头无锋,两边有刃,是一种推、钩两用的兵器。因出现在“吴国”,故称之为“吴钩”。以前笔者一直以为吴钩是一种宝剑的别称,现在看来应该两种意思兼有。此种兵器笔者推测似乎在攻城时作用比较大,可以很方便地钩伤城头守军。钩镶 是一种汉代常见的、钩、盾结合的复合兵器,上下有钩,上钩约长25CM,下钩约长15CM,中为后有把手的小型铁盾;盾为圆角方形薄铁板,前面有突出的尖;钩为圆柱形的长铁铤,均稍向后弯;上钩顶端为锐尖,下钩末端为小球;两钩中间连接盾后的把手;盾用以推挡,钩用以钩束。此种兵器兼具防、钩、推三种功用,一般配合环首刀使用:战斗时一般用左手的钩镶将敌方长兵器钩住(对戟头横出的小枝特别有效),同时右手环首刀挥向敌面门。有的武侠小说中将它描述为护手钩类的兵器,则纯属无稽之谈了。戚 戚,俗称小斧子,属于体形比较窄小的钺;其体窄长,钺刃略成弧形,后有方形的内,比钺体略窄,在钺体与钺内之间有微凸的阑(横挡),因其刃较长而常用于做斩首的刑具,有时做仪仗用,但它在格斗中的效果不如戈、矛(实战中的钺通常称做斧)。戚还用作乐舞时的道具,《礼记·文王世子》中说:“大乐正舞干戚”,又《祭统》:“朱干玉戚以舞”(干指盾)。钺戟 近年来,河南考古出土了汉代一些顶上带刺的铁钺,形制和西方斧矛一体的“戟”非常相似,但古文献中从无记载,故专家暂定名为“钺戟”。现一般认为这是一种铍与钺结合的铁兵器,属于戟类;它刺长25CM、钺宽10CM、钺长 15CM左右,可劈可刺,而以劈砍为主要功能。铩 由铍演变而成,与铍的区别是铩在茎与刃之间加有两端上翘呈锐尖状的、具有格架功能的镡。铩有长柄也有短柄,流行于汉代,铩长一般25-30CM,镡宽约10CM,东汉以后绝迹。铩也属于矛类兵器。啄 属于戈类兵器,主要流行于先秦时期的西南地区,仅具有啄击功能,晋代未见记载,但唐代又成为骑兵的制式兵器之一。先秦时期为青铜质地,用銎孔装柄,啄体较戈援窄,长约25CM。鋋 音“蝉”,形似小型矛,铁柄,属于矛类兵器,《埤苍》云“鋋,小矛铁矜”。其形制较一般矛头稍微细长,身扁平,两侧有刃,下有铁柄,柄下再接积竹矜,流行于西汉,刃长25-30CM,柄长120-180CM,笔者窃以为其战斗作用应如标枪。镰: 属于戈类兵器,具有钩割功能,镰身微曲,平顶、双刃,长约40CM、宽约3CM,下有椭圆形的銎孔用来装柄。战国及唐时称为“长镰”,主要用于守城战,钩击攀登城头的敌人,似乎与吴钩的作用相反。戣 于戈的一种变形兵器,商周时期主要流行于四川等西部地区,青铜制,也称为戳,援部较宽,呈等腰三角形。
参考资料:
水浒传 十大兵器介绍
三国魏晋时期的防护力偏弱,只有将领才能有带铁甲,是叫铁制筒袖铠,士兵基本仍为皮甲为主,而宋代铠甲种类多,有轻质还有重铠甲,如钢铁锁子甲、黑漆濒水山泉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宋代将领增加了防护力,且士兵也大量使用,重量也在增加。
1、三国魏晋时期为铁制筒袖铠,是一种胸背相连、短袖,用鱼鳞性甲片编缀而成,筒袖铠的外形与西汉的铁铠很相似,从头上套穿,这种筒袖铠坚硬无比。胄基本沿袭东汉的形制,胄顶高高地竖有缨饰。
2、宋代镜甲有钢铁锁子甲、黑漆濒水山泉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数种。锯《宋史·兵志》记载:宋代一套镜甲的总重量迭45斤至50斤,甲叶有飞25片,制造时费工作日120个,花用经费三贯半。应当说宋代的防护要比之前的朝代防护力要强,从下图可以看出,士兵、骑兵、将领都有大量传铠甲。
水浒兵器谱---枪
枪是一种刺兵器,杀伤力很大,长而锋利,灵活快速,取胜之法之多,其他兵器难与匹敌,有“百兵之王”的美誉。枪的各类很多,叉枪、火枪、标枪、神枪、戟枪、勾镰枪、飞枪、绿沉枪、浑铁枪、龙头枪、虎头枪等等。枪最长可达四米;重量根据枪杆分量而定,少不足1斤,多则没数,想想那些“碗口粗的”枪杆有多重吧。
矛应该是枪的一个亚种,古时枪经常被称为矛。这么比较矛和枪吧,抛开柄只看刃部,刃长者为矛,刃短为枪。枪头无疑比矛头要轻,杀伤却一样,都是以刺为主。
枪法以拦、刺为主,此外还有点、挑、拨、缠、舞花等法。
水浒是枪的世界,花样品种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小李广花荣以及扑天雕李应使的都是点钢枪,由镔铁精钢打就,枪长一丈有余,通身漆黑,重量可达五十余斤。别看花荣一个翩翩美男子,用的却是重武器,他也是好膂力!要不怎么可能百步穿杨呢?其实天罡星大都是天生神力,并不只有鲁智深武松几个,只是限于篇幅没有细细描写罢了。
钩镰枪徐宁最擅长,一枪要是刺高了没关系,下面还有一个钩呢,所以对手肯定不敢低头躲的。它还是连环马的克星,不过想来这武器应该是陆地上用的,所以徐宁步斗的功夫弄不好比马上还好呢。
史文恭的长枪很可能是“大枪”— 被称为“百枪之王”,长达四米,分量也不轻,极不容易使好了。枪本来已经是“百兵之王”了,如此“大枪”真乃“王中王”啊!难怪老史那么厉害。
林冲的丈八蛇矛,驰骋纵横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颇具“小张飞”的豪气。
孙立的金枪,神出鬼没;董平的双枪,勇不可挡;欧鹏的铁枪,使的精熟……
谁是风流第一枪,当数卢俊义手中的那一把点钢枪。有《临江仙词》为证:马步军中第一,天罡数内为尊。丈二钢枪无敌手,人材武艺两超群。
水浒兵器谱---刀
刀有单刀双刀之分。单刀一般较长,计有:斩马刀,柳叶刀,朴刀,雁翎刀,大砍刀等。单刀一般式样较大,重量也大。双刀的式样和重量都较单刀为小,计有:鸳鸯刀,蝴蝶刀等。刀的基本用法有劈、砍,驾,挡,拍等,气势雄伟,刀的好处就是杀敌的效率特别高,不象枪一戳只能戳死一个,大刀一挥起码就砍掉好几个小喽罗,非常过瘾。
水浒世界中的刀更是五花八门,什么解腕尖刀,蓼叶尖刀,劈风刀,青龙偃月刀,雁翎刀,朴刀,三尖两刃刀,大砍刀,不一而足,令人大开眼界。在这刀的海洋中,有几把最为耀眼。第一把刀当是青龙偃月刀。大刀关胜,人如其名,威风凛凛,勇冠三军!青龙偃月刀一动犹如青龙狂舞,万军丛中专取上将之头,从来没有折过锐气。只是不知是否是从三国传下来的那一把?
第二把刀是劈风刀,“可以裁铜截铁,遮没三层铠甲,如劈风一般过去”。好一把宝刀!南国元帅石宝,“刀法,不在关胜之下”,劈邓飞,斩燕顺,劈鲍旭,独斗吕方、郭盛两肢画戟,“那口刀更无半分漏泄”。梁山军中从来都没见过这阵仗,搞得人人都恐慌。最后乌龙岭上英雄末路,引刀自尽。这把泼风刀是不可战胜的,只有它自己才能结束自己。
第三把刀是雪花镔铁打成的两口戒刀,这刀“如常半夜里呜啸的响。”行者武松本来就武艺惊人,获此宝刀更是如虎添翼。蜈蚣岭上初试牛刀轻取王道人,杭州城下杀气腾腾勇斩南国将。百万军中勇不可挡,不知杀了多少人,那个“一百单八颗人顶骨数珠”早就不够数了。
… 任你有多少好刀竟显峥嵘,在一片混沌刀光中,有两口日月双刀却格外生辉,散发出独特的阴柔之美,那就是一丈青扈三娘!巾帼不让须眉,刀法好生了得。她玉手纤纤,纵马抡刀,战退欧鹏,生擒王英。对阵马麟,打得“风飘玉屑,雪撒琼花”,只见刀光不见人,精彩纷呈,美不胜收!连宋江都“看得眼也花了”。
扑天雕李应的飞刀百步取人,神惊鬼骇;燕顺的雁翎刀虽无十分本事,但是也镇得住清风山,否则杀人放火最强梁的王英岂会甘居其下?宋江手刃阎婆惜似乎是他唯一一次拿武器杀人,可惜杀的却是女人;史进学成了十八般武艺,最爱的是一口三尖两刃刀;杨志朱仝等一会儿使枪一会儿使刀,潇洒之极,大将风度;还有众位好汉的朴刀更是说不尽的精彩,道不完的风流。
水浒兵器谱---剑
两边开刃者为剑,在西方,剑和刀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一个单词:SWORD。中国的剑的历史源远流长,素有“兵器中的君子”之美称。
雌雄剑雌剑为左手使,雄剑乃右手使。青峰剑剑身经过多次锻炼,柔韧锋利。龙泉剑唐时名剑,传说有青龙附于其上。七尺剑剑身超长,非力士不能用。
水浒中的剑不多,印象深刻的有:公孙胜的松纹古剑、樊瑞的青龙剑、黄信的丧门剑、裴宣的双剑、孙安的镔铁剑,李助的金剑。
剑的基本用法有:劈、刺、扎、点、击、截、抹等。
黄信的丧门剑既然是在马上用的单剑,长度肯定不会短,极可能是属于七尺剑的一种,类似德国条顿十子军骑士的1.8米的重剑,或双手共握,或双手交替使用。他的武艺虽不及孙立,但是从来没有失过手,偶尔还露一小脸儿。大战苏州方貌八飞将之一没有掉链子;和赵毅战了三四十合占上风,没有被搭档孙立比下去。
孙安的双镔铁剑不但沉重而且生猛,居然和卢俊义打了一百合。
李助的剑术更是神鬼莫测,一把剑如掣电般舞将来,卢俊义竟然招架不住,也不知带了法术否?
剑不光是厮杀的武器,还有多种其它用途。
其一被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皇帝的尚方宝剑赋予持有者先斩后奏的生杀大权。 宋江虽然不上阵,但是手里肯定也拿了一把剑来装装样子。
其二被作为一种风雅佩饰,文人学士如裴宣就最爱佩在身边以示高雅不俗,在饮马川上的双剑舞就博得戴宗等人的一片喝彩。
其三被僧道之人作为法器,能降妖杀魔、呼风唤雨。公孙胜手拿松纹宝剑一声“疾”,随你千军万马,顿时星落云散,七断八续。
樊瑞的青龙剑也偶露峥嵘,同乔道清的一仗打得昏天黑地,两口宝剑在马上使得龙盘蛇舞,翻翻滚滚。STUMPYTIGERW不免心头嘀咕:如果樊瑞同关胜林冲等人比武,也不知谁更厉害些呢?
水浒兵器谱--戟
戟的历史很悠久,有“一条龙”的说法,即龙头、龙口、龙身、龙四爪、龙尾。其头能攒,口能刁,身能靠,爪能抓,尾能摆。戟分马上戟和步下戟,长杆单戟和短柄双戟。长戟分为方天戟(戟头有两个月牙,杆上有戟形,如画字,朱漆为饰,故名画戟。还悬有彩绸,上系金钱,叫金钱五色幡),青龙戟(单月牙,杆上画有盘龙,朱漆为饰,悬系彩钺叫金钱豹尾子)、蛇龙戟(戟刺为蛇形,余同青龙戟)、月牙戟、东方戟、护神戟等。短柄双戟分单月牙,双月牙。系彩缨球或者系红缨。
STUMPYTIGERW 有个印象,觉得使戟的主儿一般都很英俊。三国有“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一说;孙权身边的两个护卫想必长得也不差。水浒中的吕方郭盛更是翩翩美少年,是属于MM们一看就要心动的那种。仿佛化戟是专门给白脸的美男子使用的一样。
但是三国中的令人谈之色变的兵器王到了宋朝时的水浒里,却变成了好象什么人都可以欺负一把的货色,令人不禁发今非昔比之概叹。吕方郭盛这对小帅哥没成年时基本上是受欺负的主儿,而且还经常自个儿和自个儿过不去,两根戟老是爱凑在一块儿绞不清,每次都是花大哥帮了大忙。而且还搞得STUMPYTIGERW很纳闷:怎么连扯开红缨绞线的力气都没有了?有什么资格充好汉呢?比杨雄被两个闲汉反擒住就动弹不得了的表现还次!施老头啊施老头,你叫我们怎么搞武评嘛!
STUMPYTIGERW还纳闷:宋江为何把这对小帅哥当成宝贝,寸步不离?遇到险情,他俩哪能顶用呀,还不是靠花荣来撑!前几天上网才知道,原来戟初为兵器,后深化为仪仗,在帝王驾前卫士执戟侍立。列戟是官爵的象征。搞了半天才知道是这么回事呀!
那孙权放俩戟人儿在身边也就算了,人家本来就该!宋江一个强盗也要这样讲排场,是不是有点土财主想充阔的心态呢?
水浒兵器谱---叉
叉属于十八般兵器之列,和枪一样是以刺为主,不同的是叉的杀伤范围大,能有制约敌方武器的效果。它由叉尖和叉巴两部分组成,长约五六尺,在叉座间镶有铁片或系有彩绸之类。叉尖为钢制,有三股叉,俗名“三叉戟”。又有马叉、九股叉、托天叉等许多种。叉的主要击法有转、滚、捣、搓、刺、截、拦、横、拍等。
叉本是一种生产工具,人们打猎捕鱼大多离不开它,所以使叉的好汉大都是劳动人民出身。
就说登州山下有一家猎户,弟兄两个:解珍解宝,规规矩矩的大宋良民,都使浑铁点钢叉,有一身惊人的武艺。使叉的除了二解,还有夏侯成,那也是个猎户。水浒中好象一共有4个著名的猎户(还有山士奇),三个都使叉,这不是偶然的,叉被猎户喜爱自有道理。不象刀枪只有一个头,叉有几个头,插进土壤树丛附着力大,最适合翻山越岭,是丛林中的好伙伴。二解多是当探路特种兵,很少出现在梁山的正规部队里。
渔夫经常用叉捕大鱼,所以梁山几个水军头领李俊二张三阮二童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应该对使叉深有心得的。
中箭虎丁得孙使的飞叉很有杀伤力,但是却是一锤子买卖,一但刺不中对方自己就岌岌可危了。想来这家伙很可能也是穷苦渔家出身,小时候习惯用鱼叉投掷大鱼,终于练成了一门飞叉武艺。
水浒兵器谱---斧
斧,十八般兵器之一,属于重兵器,刃薄背厚,杀伤力很大。主要用法有:劈、砍、剁、砸、截等,舞动起来显得粗犷、豪壮,颇有劈山开岭的威武雄姿。
长柄的斧多为马上用的重兵器,有宣花斧、开山斧、偃月斧、金蘸斧等。短柄的双斧为古时步兵所用,也称为“板斧”。说起板斧两个字自然就想到了黑旋风李逵。
不提三国的邢道荣和徐晃。在水浒世界里,有几位使得好斧的壮士,如:使金蘸斧的急先锋索超,使开山大斧的縻牲以及黑旋风李逵。这几个都是性如烈火,力大如牛的主儿,他们打法骁勇,一往无前,斧头砍将来势大力沉,胆子稍小一些的可能一合就被KO!
通观水浒,最可怕的斧头非李逵的那一对板斧莫属!它们在千军万马中所向披靡,杀小喽罗容易得如砍瓜切菜,也不知多少好汉被这对无情的斧口舔过。 李逵往往采取先砍马后砍人的办法,这一招屡试不爽,先有祝龙挂了,后有石宝遇险(幸亏跑得快)。该杀的杀了,不该杀的也杀了,尤其是扈家庄灭门惨案是施大爷一手导演的极大缺陷。可怜扈三娘一个弱女子只好认命,苟且偷生于世,要想复仇,谈何容易?
扈成吓跑了,韩伯龙成冤鬼了,梁山上本来应该有110条好汉的啊! 更不用说起两把板斧“排将也地砍去”的遗憾事了。
水浒兵器谱---朴刀
朴刀是大刀的一种,是一种木柄上安有长而宽的钢刀的兵器。就其长度而论,不是长兵器,而属于短兵器一类。朴刀全长约一米二至一米五,刀刃长度大约占了一半。从外形看,和大刀没什么两样,但是和大刀相比,刀刃(即刀身部分)占的比例比较大,这是朴刀不同于大刀的最明显之处。
其实朴刀大概长什么样儿,施大爷解说得很详细,“卢俊义取出朴刀,装在杆棒上,三个丫儿扣牢了,赶着车子,奔梁山泊路上来。”这里的“朴刀”只是个刀头,安把之处有螺口,杆棒的一端有螺丝, 而且是“三个丫儿”,安装好了,十分结实。搞了半天,原来朴刀还是组合器械,最土的东西技术含量还蛮高的嘛!
朴刀又是多功能性质的,可以兵农两用。刀把可从刀头取下作杆棒用。朴刀平时不用,便象长枪一样靠在墙根或枪架上,怪不得在祝家庄的鸡毛小店里看到过类似的情形。
水浒中最流行最时髦的兵器就是朴刀,说起它,就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起那些旅途上的好汉、丛林中的强盗。那怕是个菜鸟,只要腰间挎上一把朴刀,或者手执一条杆棒,好象都可以闯荡江湖了。宋江宋清逃亡时不也装摸做样一人背一把朴刀吗?
梁山好汉使用朴刀的基本上都是平民出身,对这种劳动人民的用品感情很深。关胜呼延灼等高级干部当然是看不起这种粗陋的兵器的,而曾经流落江湖的好汉如林冲史进等就把它当成宝。林冲斗杨志,刘唐斗雷横都是水浒中很经典的朴刀战。
总之,说起朴刀就会想起绿林。
水浒兵器谱---杆棒
棍棒是最平凡、最实惠的武器,有熟铜棍、浑铁棍、齐眉棍、盘龙棍、哨棒、金箍棒、狼牙棒等。总之棍棒是不分家的。
有一种棒在水浒世界中却是独领风骚,它就是杆棒,又叫齐眉棍,长五尺,立着正好齐眉。它横可抡,竖可劈,直可刺。因为没有刀刃,不容易致命,是一种较为“和平”的武器,最适合好汉们平时切磋。
可以说:一部水浒就是由杆棒引起的故事,开头就说宋太祖赵匡胤一根杆棒打下四百座军州,天下从此姓赵。王进和史进的那场较棒更是揭开了梁山事业的序幕,否则史进可能终老家乡;鲁智深不会巧遇金翠莲;林冲不会有和鲁智深的际遇;晁盖等人就可能不会在梁山泊起家了。历史是由一连串偶然事件形成,此话不假!
一部水浒也是一部杆棒的故事,它和朴刀可谓一对孪生兄弟,是绿林好汉打家劫舍的两件最见的工具之一。它又是江湖行走时的好伙伴,不但防身而且可用作登山的拄杖、挑行李的扁担。武松过景阳岗就带了一根哨棒。打虎时,“一棒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捧折做两截”。为何哨棒这样不济事呢?原来,哨捧不是打虎用的,而是驱虎的。哨棒是经过修饰的木棒,还装了风哨,可以吹,吹起来真有点龙吟虎啸的劲头,老虎狼群听了,以为是什么猛兽来了,便惊慌逃窜了。呵呵。
至于好汉们之间的较棒更是一大看点。林冲一路上是个含冤负屈的受气包的形象,直到在柴进庄上遇上洪教头,几棒打出去,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威风便打出来了。不过想来那洪教头也不是太次,林冲带上枷就施展不开了。
王庆更是厉害,“带着枷赢他才算真好汉”的豪迈之举让人觉得王庆无论是武艺还是性格都是一个很出色的男子汉。
用杆棒作主打武器的有浪子燕青,操刀鬼曹正几个,武松本来也应该是使棒的。杆棒是长兵器中的短兵器,短兵器中的长兵器,如果步战,正好横扫众人,多为绿林豪杰、步军头领所喜爱。
水浒兵器谱---禅杖
禅杖是铲的一种,佛教僧人多持之。长约五尺,通体铁制。两头有刀。一头为新月牙形,月考处有四个小孔,分穿四个铁环,另一头形如倒挂之种,长约7寸。尾端两侧各凿一孔,穿有铁环,柄粗寸余。禅杖两头均可使用。说起它就会想起梁山好汉鲁智深。
禅杖主要击法有推、压、拍、支、滚、铲、截、挑、拨、劈、冲、摇等。
鲁智深的禅杖重62斤,一拿出来,东京泼皮们纷纷吃惊:“两条胳膊没有水牛般的力气如何使的动?”老鲁可没有关公的派头,专门有个周仓扛大刀,他无论走到那儿都是自己拿着,随时进行负重练习。不过以他倒拔杨柳的神力来看,这条禅杖简直轻如鸿毛。若说大和尚的力气最大可能没人反对,但是说他的兵器最重则未必!STUMPYTGERW 一直怀疑关胜的青龙刀就是从他祖宗传下来的那一把。卢员外的丈二浑点钢枪全身精钢打制,又很长,未必就没有60多斤。秦明的狼牙棒、索超的宣花斧绝对都是重型武器,和老鲁的禅杖有一拼。当然喽,秦明索超都是骑着马使重家伙的,力气自然是不能和只靠脚力的大和尚相媲美的。
鲁智深是步将,所以他的禅杖制得比较短,如果长了在地上怎么玩得转?
好象嫌一根禅杖太孤单,还要加上方腊手下元帅邓元觉的那根50多斤的才热闹。杭州城外两条禅杖犹如两条神龙盘旋,打得难解难分,两军都看得呆了!可惜只打了五十余合,如果打个一二百合,力气大些的老鲁恐怕还是会笑到最后。同样的兵器,毕竟62斤比50几斤还是重些,就象碗口粗的枪杆比酒杯粗的枪杆更厉害些是一个道理。
水浒兵器谱---鞭
鞭可不是像绳子一样的鞭子,兵器上所说的鞭是一种像铁棍一样的兵器,最普遍的是一种像钢铁做成的竹节,所以又叫竹节钢鞭。鞭是对付比锁子甲更坚固的盔甲所产生的兵器,并可以一举打碎护心镜,威力极大。属于重武器。不少人弄不清锏和鞭的区别,锏和鞭一样是破甲的武器,不同的是锏有3~4条刃。
鞭的用法以劈,扫,捅、格、架、截、扫、盖等为主。
除了竹节钢鞭,还有一种叫水磨钢鞭,属于短兵器械硬鞭,比竹节鞭短。
水浒中呼延灼和孙立都是以鞭闻名。一个使水磨钢鞭,鞭长三尺五寸;一个使竹节钢鞭,鞭长四尺半。呼延灼的两条水磨八棱钢鞭,左手的重十二斤,右手的重十三斤;孙立的单鞭想来也不会很沉重。但是鞭没有刀刃,以力伤人,所以此二人都是大力勇士。两个英雄在梁山泊的那场经典厮杀上演了一场单鞭战双鞭的绝佳好戏。两个在阵前左盘右旋,三条鞭化作三条闪电,斗了三十余合不分胜败。精彩!
有几个好汉以枪或者戟为主战武器,身上挂着一根鞭作为铺助武器,出其不意地给敌人致命杀伤。琼妖纳延腰悬链银竹节熟钢鞭,横枪跃马,十分英雄!而孙立使一管金枪,腕上悬一条虎眼竹节钢鞭。不过STUMPYTIGERW又不解了:孙立的虎节钢鞭长四尺半,这么长的东西挂在手腕上,不要说隐藏不住,就是使起枪来也碍手碍脚的,晕啊!
水浒兵器谱---锤
锤从种类分有长柄锤、短柄锤、链子锤等,从性质上分硬锤和软锤。具体有八棱锤、金瓜锤、流星锤,紫金锤等,它是最传奇的武器,势大力沉,威力无比,说岳里的八只锤闹翻了朱仙镇,李元霸一对重800斤的金瓮破天锤更是独自打败一百万大军。
水浒中没有李元霸岳云那样使双锤的人物,只有流星锤这样的软兵器,据介绍流星锤是一种以绳索一端系住锤体,另一端握于手中,用力向目标抛击的暗藏武器,属软兵器类。流星锤不仅能缠住对方,还可以打击对方。
说起流星锤就想起石宝。他要是没有流星锤,只是一普通的大将;有了这宝贝,他就成了超级杀手。流星锤绝对是水浒中最令人生畏的凶器之一。
链子锤属于软锤,分锤身、链两大部分。锤形如小瓜,多为铜铁所制,链长三尺五寸。链尾有环,可以套于手中。汤隆的铁瓜锤就是此物。铁链可以算是链子锤的近亲。这种武器攻击性很强,对手很难防御,但是由于自身软性的,所以自己的防御也不怎么好。这样的武器只有某些很有性格的好汉才敢用,比如邓飞,此公最后被石宝一合KO,足以说明这种武器在防守上的脆弱性。但是这东西至少有一个好处:对手休想逃掉。汤隆的铁瓜锤,邓飞的铁链都曾在对手逃跑时击中其后脑爪。
有一件事本人挺纳闷的,在STUMPYTIGERW看到的关于流星锤的介绍中,都称流星锤是栓绳索的,可以回收利用。但是水浒中却没有交代得很明确。倒是在荡寇志中,关胜在追击敌将时,对方另一个躲在门旗后面的偏将用流星锤把关胜打死。从关胜中锤的地方到对方偏将的位置显然有很长的距离,绝对不可能是绳索所能到达的。所以STUMPYTIGERW宁愿相信俞万春这个军事专家的话,认为流星锤是长距离的脱手的飞行器。
水浒兵器谱---弓箭
箭是靠机械力发射的一种兵器,因其弹射的方法不同,又可分为弓箭、弩箭和摔箭。十八般武艺中,箭的地位是相当独特的,其它武器都有替代性,不用枪可以用刀,不用刀可以用鞭;而箭的远程打击能力是独一无二的。尤其如此,神射手往往被赋予了相当崇高的地位。
水浒中有两个神箭手:小李广花荣、小养由基庞万春。李广何人也?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是也,射人、射石、射虎,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中国头号神射手。养由基何人也?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神射手,“百步穿杨”的第一个伟大实践者!
然而从现实来到水浒中,神箭手把弓箭的威力更是张扬到极至,花荣的箭神乎其神,清风寨轻松地SHOW OFF了两箭,就吓跑了一拨军马;刚上梁山射大雁又漏了一手,弄得晁盖立马另眼相看;梁山打仗只要有小花押阵,其他兄弟输了都不要紧,对方敢追立刻就会被神箭伺候,曾涂、琼妖纳延、邓元觉……数都数不过来,更别提田虎手下的那帮被吓得屁滚尿流的菜鸟了。这等本事,就是真李广来了,恐怕也要甘拜下风的。
只有庞万春有得一拼。这小子做梦都想和花荣比箭,可惜自己不争气被提前做掉了。不过如果真的和花荣比箭,其情形也不难想象:他俩个的箭都象是长了眼睛的导弹似的,肯定是两边的箭在半空中就会师了,都伤不到对方的,呵呵!
别忘了还有一位被人遗忘的神箭手:浪子燕青!他“更且一身本事,无人比得,拿著一张川弩,只用三枝短箭,郊外落生,并不放空,箭到物落。晚间入城,少杀也有百十虫蚁”。STUMPYTIGERW 知道弩是括机发射箭矢的兵器,又名窝弓,燕青的是什么弩?为何只用“三枝短箭”?请高人指教!
燕青秋林渡射雁,射得倒是准,却闯了大祸,这不正是梁山108人即将凋零分散的预兆吗?再加上宋江的乌鸦嘴“正如我等弟兄一般。你却射了那数只,比俺兄弟中失了几个”,这话不久真的在征剿方腊时应验了,唉!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