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权是什么意思
兵权的解释
[military power]
指统率军队的 权力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杯酒释兵权 详细解释 (1).用兵的权谋;计谋。 《管子·兵法》 :“今代之用兵者不然, 不知 兵权者也。故举兵之日而境内贫,战不必胜,胜则多死,得地而国败:此四者,用兵之祸者也。” 《北齐书·斛律光传论》 :“战术兵权,暗同韬略,临敌制胜,变化无方。” 唐 张九龄 《敕幽州节度张守珪书》 :“亦由卿指挥得所,动不失宜,明於兵权,暗合神道,故能致此也。” (2).掌管和指挥军队的权力。 唐 韩愈 《次 潼关 上都统相公》 诗:“暂辞堂印执兵权, 尽管 诸军破贼年。” 朱敏 《怀念 敬爱 的父亲》 :“﹝ 张国焘 ﹞夺了他的兵权,还对他进行了种种 摧残 和迫害。”
词语分解
兵的解释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 经过 战斗而取得胜利)。 战士,军队: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 权的解释 权 (权) á 职责范围内支配和指挥的力量:政权。权力。 权威 。权贵。权柄。权势。生杀予夺之权。 有利的 形势 : 主动 权。 变通,不依常规:权变。权谋(随机应变的计谋)。权术。智必知权。 暂且,姑且:权且。
北宋立国初期,五代遗风严重。宋太祖赵匡胤并不知道,自己建立的宋朝会不会成为第六代。宋太祖自身起于行伍,并曾经亲眼目睹后周太祖郭威“黄袍加身”、自己又亲自“黄袍加身”,于是十分忌惮手握重兵的禁军将领和外地藩镇。在宰相赵普的建议下,开启了著名的和平解除兵权活动,即“杯酒释兵权”。
然而,世人皆知“杯酒释兵权”,却不知杯酒释兵权后,终太祖年间,禁军将领、藩镇兵权依旧。禁军、藩镇威胁的彻底消除,是宋太宗赵光义时期“罢支郡”以后的事情。所以,并不是杯酒释兵权后,宋朝将领的兵权就被完美的剥夺了,相反,一些人依旧手握军权。那么,杯酒释兵权后,兵权给了谁呢?今天,就由杜少为您详细解析,宋太祖年间兵权的归属问题。
宋太祖 杯酒释兵权
一.第一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大佬兵权,交给资历浅的将领
自后周世宗柴荣以来,天下精兵尽归禁军,尤其是殿前司的设立,使得殿前司的禁军成为了精锐中的精锐。固宰相赵普认为,禁军为“腹心之患”,而藩镇为“肢体之患”。所以,太祖削兵权就从禁军开始。
建隆二年,解除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还有一个当时任殿前司都虞候的赵光义)的禁军兵权。这几位都是禁军大佬,素有威望。尤其是石守信、高怀德,当年威望不下太祖。石守信最早跟随后周太祖郭威,他晋升的脚步一直紧随赵匡胤。周世宗柴荣弥留之际,赵匡胤接替张永德升任殿前都点检,而石守信接替赵匡胤升任殿前都指挥使。另外,石守信是太祖“义社十兄弟”中紧随李继勋、赵匡胤后第三个建节封节度使的,可以说,石守信就像赵匡胤的影子。高怀德更是出道甚早,后晋时代就单独领军了。后来出仕后晋、后汉、后周三朝,在军队中资历深、影响力极大。解除兵权后,这几位均被外放为节度使。石守信虽然被保留了“侍卫都指挥使”的头衔,但是已兵权不在。
建隆二年以后,禁军大佬全被解除兵权。殿前司都点检、侍卫司都指挥使这两个位高权重的职位不再任命。而分侍卫司为马军、步军,分设都指挥使,殿前司只有都指挥使,三衙成立,降低三衙长官的权威。如果熟知宋史的话,建隆二年九月后三衙的四位统帅刘光义、崔彦进、韩重赟、张环后来也活跃在太祖、太宗年间,也是军队大佬。但在当时,这四位属于资历极浅的将领。经此变动后,禁军再无有威望的将领,兵变可能性大大下降。
二.第二次杯酒释兵权,罢免前朝藩镇,交给亲藩
开宝二年(969 年)
十月,罢免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的节度使。这五人都是异代前朝的节度使。赵匡胤本人的亲信节度使,比如第一次杯酒释兵权后石守信等人的节度使并未被罢免。总的来说,这一次的杯酒释兵权跟上一次目的一致,只不过把对象由禁军变成了地方藩镇,消除隐患,换上自己放心的资历浅的“亲藩”。
三.把军权交给着力培养的军事“新人”
“旧人”被解除兵权后,上战场的机会就少了。因为一旦打了胜仗,就又会在军队中树立威信,这是太祖赵匡胤最忌惮的。所以,在五代十国的灭国战争中,太祖着力培养新的可以独自领军的将领,所谓“新人”。这些新人最杰出的是曹彬、潘美。
曹彬
曹彬为人稳重,很早就出仕,但是在军队中资历不深,在后周时代,多担任监军。在宋太祖时代,开始受到重用,逐渐在军旅中发迹,多次参与对北汉的战争。在王全斌灭后蜀的战争中,担任副手都监。开宝二年,赵匡胤亲征北汉,再次任命曹彬为前军都监。开宝七年,大宋发起灭南唐之役。在灭蜀战争中,以“军纪严明、识大体”而获得了很好名声的曹彬被委以重任,担任主帅,顺利消灭南唐。后来,到了宋太宗时代,曹彬更是成了武臣之首,大宋儒帅,第一良将。
潘美
潘美,最早跟随柴荣。高平之战,潘美因为战功迁为西上阁门副使。这里说一句,这个高平之战是很多人的发迹之战。此战中,刚刚登基的周世宗柴荣亲征,打退了北汉、契丹联军,凭此一战,稳固了政权。赵匡胤、石守信凭此一战,成为柴荣手下的得力大将。而潘美,此时还是默默无闻。太祖赵匡胤登基后,潘美受到重用,开始任都监领兵(与培养曹彬的方式类似),协助石守信平定了李重进。后湖南叛乱,潘美平定后升任潭州防御使。
开宝三年,潘美担任灭南汉主帅。但是,这时候的潘美,身份才是可怜的团练使。这在北宋开国之后,灭国战争的主帅中,是不多见的(主帅一般至少是个节度使)。灭了南汉后,潘美才升为节度使,建节。在后来的灭南唐的战争中,潘美为副帅,协助曹彬。在宋太宗时代,潘美和曹彬一样,成为了宋朝大帅。
曹彬和潘美,这两个宋太祖时期培养的军中“新人”,在宋太宗时期成长为了统帅,配享太宗太庙。但是要注意到的是,之所以将曹彬、潘美称为“新人”,并非因为他们年轻。曹彬生于931年,潘美生于925年,石守信生于928年,王审琦生于925年,高怀德生于926年。可见,这五人之中,潘美年龄是最大的,曹彬也没小几岁。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在宋朝立国之前就已经身居高位,建国后更是禁军宿将,威望日盛。而曹彬、潘美呢?
完全在太祖朝才在军中发迹,资历之浅,与那三位不可同日而语。若非杯酒释兵权后,太祖着力培养军中新贵,曹彬、潘美几乎是不可能成长为宋朝的大帅的。其实,这五人的资历威望高低在他们死后的追封中也可看出。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去世,立即就追封为威武郡王、琅琊郡王、渤海郡王。曹彬还好,死后,即被追封为济阳郡王。而潘美去世时,仅被追赠中书令。后来,宋真宗年间,这些功臣旧将再一次被集体追封为“一字王”的时候,落后的潘美才被一步到位,追封为“郑王”。
四.矛盾的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 赵匡胤
其实,宋太祖骨子里是瞧不起“之乎者也、助得其事”的文人的。太祖起于军旅,有着浓厚的“哥们义气”,“义社十兄弟”、慕容延钊、韩令坤、符彦卿等皆太祖兄弟好友。但是,太祖深知五代之弊端,所以只能“忍痛割爱”,但又时常表现得极为矛盾。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