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老子帛书》全文及翻译是什么?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德之人不德其德,故正真有德。下德之人追求德,故实际上达不到德。上德之人顺其自然而无心作为。下德之人强调作为而无以能为。上仁之人勉力博施于人,但无私心意图。上义的人勉力施为,但常有私心目的,上礼的人勉力施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膊使人强从。
所以,丧失了道以后才出现德,丧失了德以后才出现仁,丧失了仁以后才出现义,丧失了义以后才出现礼。那礼呀,是忠信衰败的表现,也是社会动乱的祸首。那先见者,是道的虚饰,是邪伪的开始。因此,大丈夫应取忠厚不取薄礼,取实在不取虚华。所以,舍弃薄和华而采取厚和实。
扩展资料:
《帛书老子》出土于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用不同字体的朱丝栏墨形式抄写《德》《道》两篇文章的合称。
由于帛书老子的内容与传世的《道德经》貌似形同,学者根据《德》《道》两篇文章的成书年代先后,分别命名为《老子甲本》、《老子乙本》,统称为《帛书老子》。
考古和文本研究证明,下葬在汉文帝时期的《帛书老子》,下葬时已是旧物或古董,下葬时间比成书于汉昭帝时期的《道德经》更早。
《老子》对比《道德经》有哪些不同?
一、字数不同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
帛书《老子》,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
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
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楚简《老子》为2046字(不含太一生水篇)仅为今本五分之二。
二、章节不同
马王堆帛书甲本,分上下两篇;乙本始有“德、道”篇名。
河上公本或河上丈人撰,原注不分章。
刘向校定,整理。始分八十一章。
王弼注本,有四卷不分章,也有八十一章版本。
楚简按其竹简的长度及编连情况,又分为甲、乙、丙三篇。
甲:存39枚竹简。按其内容,依次对应现今流传广泛的王本道德经之第19、66、46、30、15、64、37、63、2、32、25、5、16、64、56、57、55、44、40、9章。
乙存18枚竹简。按其内容,依次对应现今流传广泛的王本道德经之第59、48、20、13、41、52、45、54章。
丙:存14枚竹简。按其内容,依次对应现今流传广泛的王本道德经之第17、18、35、31、64章。
三、内容不同
1、系统缺少五个部分:
无“玄之又玄”、“玄德”、”玄牝“、“无极”这些令人费解的概念。(玄论)
无“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愚民之论。(愚民论)
无“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阴谋之论。(阴谋论)
无“欲先民、欲上民”、“以无私成其私”、“天下,神奇不可为”的帝王之术。(帝王术)
无“礼者,忠义之薄而乱之首也”、“绝仁弃义”等与儒家针锋相对的言论。(非儒论)
2、根本意思转变:
十四章
帛乙: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王弼: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九章
简甲: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虑,民复孝慈。
帛甲: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二十一章:
帛甲: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王弼: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1、今本《道德经》不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是后人不断整理加而来。
2、楚简本并非善本,而是楚王子老师教学使用的抄本,而且抄写者并非同一人。
3、流传中,文字变迁问题用今文代替古文,误把注释当原文誊抄,分章断句符号模糊重新断句,增字减字改造成朗朗上口的骈文。因文害意的情况是在太多了。帛书整理小组说有三百多处。
由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除非作者复活,否则我们无从知晓《老子》本意究竟是什么。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