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是什么意思?
赶集本义是:在定期聚集的地方买东西。
赶集,一种民间风俗,南方称作“赶场”、“赶山”、“趁墟”。集市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
主要指在曾经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或地区遗留下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又称市集。赶集是劳动人民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赶集也具有一定的周期。
其中也有个别地方利用“庙会”、“骡马大会”等形式,进行一连多日的集市性质的货物交易活动。在经济发展较落后的阿拉伯半岛农牧区,也保存有定期、定点举行集市形式的商业活动。
扩展资料
时间间隔:
或5天一场,或7天一场,或10天一场为市期。也有3天一场,2天一场.贵州凯里赶场按十二生肖计算,猪啊牛啊什么的要看老黄历才知道。
还有一月一次和一年一次的庙会.有分早上赶场的,和下午赶场的,发达地区多赶夜市~~走遍大江南北真是无奇不有,也有分阳历和农历赶场的。
每到市期那一天,市集上百货皆聚,应有尽有,人们三五成群地从附近村庄赶来,有的出卖自己多余的物产品,有的买进自家所需的东西,也有的趁便约亲友办些事,也有人只是去看看热闹。
百度百科-赶集
赶场是川渝地区一个特殊的名词,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乡镇之间普遍实行定期的集市贸易,也就是赶集。
赶集一种民间风俗,南方称作赶场、赶山。集市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主要指在曾经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或地区遗留下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又称市集。赶集是劳动人民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赶集也具有一定的周期,而腊月二十七就有宰鸡赶大集的习俗。
尽管,过年赶集仍然是中国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但已经很少有人冲着备齐年货到线下赶集了,如今集市的文化氛围要远远高于商贸氛围。集市起源于史前时期人们的聚集交易,以后常出现在宗教节庆、纪念集会上和圣地,并常附带民间娱乐活动。欧洲中世纪时,集市常于宗教节庆日在教堂院内举行。
赶集习俗的社会意义:
冀东一首民歌所唱:“从春忙到大秋里,腌上了咸菜忙棉衣,杂花子粮食收拾二斗,一心要赶乐亭集。乐亭南关把粮食卖,卖了粮食置买东西,买了江南的一把伞,又买了圆正正的一把笊篱。槐木扁担买了一条,担粪的荆筐买了两只,零碎东西买完毕,饸饹铺里拉驴转回家里。”喜滋滋的劲头儿,活灵活现。
赶集在河南俗称上街做购物,或者其它买卖。在河南商丘自古以来就有赶集这项活动,每间隔2天逢一次集,大家从四面八方聚拢到一个集贸市场,购买家中需要的生活用品,如衣料,油,盐,酱,醋,等。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