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陵、墓、冢、坟的区别吗?
永定陵是宋真宗赵恒的陵墓
我们知道陵是帝王的,坟是指老百姓的。中间的墓和冢我不知道那个的地位更高些,是否墓是指皇亲的,而冢是指那些官员的?
答案一
陵指帝王或诸侯的墓地,今通称以陵墓为主的园林。也作“园陵”。
坟,本义为高出地面的的土堆,后指埋葬死人的地方。
冢,高坟的意思。
墓,坟墓,埋死人的地方。
在古代,这三字是有区别的,“墓”和“坟”同为埋死人之所,但“墓”一般是平的,不高于地面。而“坟”呢,是在墓上还堆起一个土包,以做标记。所以古人有“墓而不坟”的说法。“冢”呢,是比较高大的坟,也就是“冢”比平常的坟要高要大,能建高大的坟墓之人,身份地位当然也是比较高的。
真要按尊卑排列,在古代应该是:陵、冢,墓、坟。
答案二
墓是最基本的,从古意上讲,挖个坑将尸体(棺材)放入后,盖土,与地面平,不植树者称墓。秦汉以后就和现在含义差不多了。
坟要比墓稍晚,是起土堆成的。现在坟墓的含义是差不多的。
以上两个是平民用词。冢要比坟更高,冢,高坟也。——《说文》,是贵族、有身份的人的死后居所。
陵,更高的土山,是皇家专用的名称,如十三陵。
林面积大,是圣人的墓地所在。如孔林等。
茔,与墓、坟相通。
将军坟
坟,即土堆,有封土的墓、冢,有别于陵寑。将军坟很特殊,位于吉林省集安县东北约4公里的龙山脚下,因其造型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有“东方金字塔”之称,据说为公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高句丽王朝第二十代王长寿王之陵。
诸葛墓
墓,不封不树谓之坟,但后来也有封土、植树作记。诸葛亮的墓,通称武侯墓,墓旁建祠,应为衣冠冢,位于陕西勉县定军山下。据说,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塬军中,选择定军山作为他的归葬地,除了这里曾是他排兵布阵、与司马懿较量之处外,更重要的是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是块风水宝地。墓旁两颗高大的桂树,人称“护墓双桂”。
七二疑冢
冢,比较高大的坟,有封土。现在,墓、坟、冢实际都是一个意思了。七十二疑冢在河北磁县西南部漳河沿岸,这里遍布着130多个大大小小的土丘,实是一片古墓群,曹操的墓被认为“藏”在七十二疑冢之内。
大禹陵
陵,一般指帝王的墓,有高大封土和地面建筑。大禹陵传是大禹的葬地,位于绍兴市东南郊会稽山麓。据文献记载,尧舜时代,洪水泛滥,人间深受其害,禹受命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中国古代的治水英雄,开国圣君。
土洞墓和土坑墓的区别
封土三种形式\x0d\(1)垒土为陵。是早期帝王陵墓封土的一种,叫做方上,就是在帝王的墓穴之上用层夯筑,使它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就像倒扣着的一个斗,因为它的上部是方形平顶,没有尖部,所以叫“方上”,也称“覆斗”。如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就是迄今为止封土最大的一座垒土陵墓,它高115米,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顶部东西长24米,南北长10米,看上去象一座小山,它的形式就是方上。汉代帝王陵墓的封土也都是方上形式,现在在陕西西安附近还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方上帝王坟头。汉代封土的等级不仅表现在封土的高低大小上,同时还表现在封土的形状上。皇帝的陵墓封土为正方形或长方形覆斗式。高级贵族和大官僚的封土多呈正方形。封土以方形为贵。\x0d\(2)以山为陵。它是利用山的丘峰作为陵墓的坟头。秦始皇陵是用了38年的时间建造的,动用劳动力最多时达70万人,当时,秦国人口有2千万人,劳动力只有400万,这就是说,有六分之一的劳动力每年要从事建陵工作。象秦始皇陵这样大的封土(秦始皇陵的封土体积达11241375立方米),用工之多(仅土方工程就用了170130000多万个工日),工程之大,不是一般的帝王所能办到的,而且高土垒筑也不安全,容易被盗掘,于是就出现了以山为陵的形式,如唐代帝王陵从一开始就采用了这种形式,安葬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就选择了长安西北礼泉县海拔1188米的九嵕山为坟,凿山建造。据说这一葬法是长孙皇后提出的,她在临终前对李世民说:“为了节俭,要薄葬,请因山而葬,勿需起坟”。这实际上是李世民自己的主张,借长孙皇后之名提出的,她在为长孙皇后撰写的碑文上说:“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贼盗息心,存没无累”。说是如此,实际上李世民并非薄葬,而是非常的厚葬。以山为陵,不过是利用人工难以造成的山岳雄伟的气势,以体现帝王气魄宏大,而且还可以达到防止盗掘的目的。以唐代帝王以山为陵的方式来看,唐代帝王陵墓的雄伟气势,连秦始皇硕大的封土也难相比。至于防止盗掘,唐太宗的昭陵却没有能逃过,唐亡时被军阀温韬所掘。而高宗武后合葬的乾陵至今没有开掘过,这与山石坚固、巨石铅水封固是有很大关系的。其实,这种以山为陵的方式,也不是从唐代开始的,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如陕西西安白鹿原上西汉文帝刘恒的霸陵、河北保定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等,就是开山凿洞建成的,这样的例子很多,只不过没有唐代帝王的雄伟宏大罢了。\x0d\(3)宝成宝顶。自秦汉时期帝王陵盛行的方上形封土,一直延续到宋代。但是经过唐代的以山为陵后,帝王们对方上和以山为陵的形式有所触动,因为方上形土丘的尖棱很容易被雨刷风蚀,成为圆钝,山形也很难如方形。因此在唐末五代时期不少的帝王陵封土出现了园形(即馒头形)。如南京五代时南唐李升、李景两个帝王的钦陵和顺陵,四川成都前蜀王王建的永陵,都采用了园形封土。王建墓为了保护封土的流失,在封土的脚下还砌筑了条石基础,这种形式在以后的一般墓葬坟头上也被广泛采用。\x0d\北宋时的帝王陵墓虽然又恢复了秦汉旧制的方上坟头(宋时称陵台),但是规模已经小的多了,并且发展为重层方上的形式,如山东曲阜宋代建筑的少昊陵全部是用石板砌成的方上形式,与埃及的金字塔如同一辙,可谓巧合。到了元代,却又回到了远古时期墓而不坟的古制上去了,地面上没有任何封土标志,直到现在,元代帝王陵墓只知记载在起辇谷,确切位置至今没有找到。\x0d\从明清时期起,帝王陵的封土完全改变了方上之制,两个朝代30多个皇帝和上百个后妃的封土都采用了宝城、宝顶的形式,这种建筑形式是在墓穴上面砌筑一个高大的砖城,然后在砖城内填土,使土高出城墙形成一个圆顶,在城墙上面设置垛口和女墙,宛如一座小城,这种城墙就叫作“宝城”,高出城墙的圆顶叫作“宝顶”。宝城的形式有圆形和长圆形两种,明朝帝王陵一般为圆形,清朝帝王陵多采用长圆形。在宝城的前面还有一个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台上建一个方形明楼,叫做“方城明楼”,楼内竖立着死者的谥号碑,方城明楼是和宝城、宝顶一起联体建筑的。这种宝城、宝顶和方城明楼构成的坟头,在建筑构造上比以前的方上复杂多了,它不仅突出了陵墓的庄严气氛,也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性,明清时期的陵墓封土算是达到了高峰。
土洞墓和土坑墓在形制和时期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1. 形制:土洞墓是一种靴形的洞穴,其形状通常为矩形或椭圆形,内部空间较为宽敞。而土坑墓是从地面上竖直向下挖掘的葬坑,其形状通常为方形或圆形,内部空间相对较小。
2. 时期:土洞墓主要出现在西汉中期偏晚,即汉武帝元朔二年至宣帝时期。而土坑墓的出现则较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时期。
总的来说,这两种墓葬类型具有显著的区别,土洞墓在形制和时期上都比土坑墓更为先进。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