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真的会使人平庸吗?
中庸之道是既不能过,亦不能不及的“中”道,平庸自然已经偏向于不及一边了,怎么能说是中庸之道呢?其实真正的中庸,不是单纯讲“中”的原则,而是通过对人心性不偏不倚的天命本位进行探索,以求以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和状态去调和情欲等发用的状态,进而实现由“内明”之中和至“外用”之中正的人伦之道。
比如我们简单来品读一下《中庸》开篇的总纲就能明白了,《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里的“天”不是天空的天,也不是宗教中那个天神所在之天,而是形而上的本体之天。而“性”就是我们人与生俱来能够感受万物,获取外界信息的本能。所以子思所谓“天命之谓性”也就是在做一个命名,把我们人一出生上天便赋予我们能够感知外物的这个能力,叫做“性”。
其实佛家对于这个“性”有个类似的比较细致的总结,佛家讲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有了这六根也就接收到到“色、香、声、味、触、法”,这“能知”和“所知”其实就是“性”。而之后“率性之谓道”,这里也就要特别去了解一下什么是“率性”了。
“率性”我们其实时常都是有所体会的,有的时候我们一拍大腿“索性就这么干了!”,这个“索性”其实就是“率性”。这其实就是一种直觉性的行为冲动,这其中并不包含我们主观思考的环节,是完全顺从本性感受引起的本能反应。
比如天气热了,我们索性就把衣服脱了,天热脱衣服谁都知道,不用思考。“率性”就是这个道理。那么“率性之谓道”,也就是这种本能引发的反应就是“道”,因为本能之性是上天赋予的,那我们顺从上天赋予的本能之性那不正是所谓的“顺应天道”嘛。
所以儒家所谓的“人心”和“道心”的区分就在这里了,掺杂了思考和思虑因素的心即是“人心”,而没有了这些意识因素的心即是“道心”。之后“修道之谓教”,什么是“教”呢?有意识的去让自己顺应这个“道心”,在心的发动处下功夫去修正,就是“教”。
仅从这第一句就可以看出,其实中庸是一整套有心性之内明到入世之外用的功夫体系,如果坚持去以此功夫去监督和要求自己,那么何来平庸一说呢?
平凡:平常,普通,缺乏特色或长处,没有创见、新颖或趣味,安于现实的人,具有平民大众一般的特征。
平庸:寻常,凡庸,不高明。思想上、品质上或成就上完全不出色的或使人毫无印象的人;无足轻重的人;没有才能的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如果在普普通通中能努力做好自己,那么这份平凡虽然卑微,却也是值得别人尊重。
而所谓的平庸之辈,就是虽然没有才能,缺乏见识,却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去做好自己。
在词性上,平凡是中性词,平庸是贬义词。
平凡与平庸,一字之差,差在心情和态度,差在习惯和认同,差在担当和逃避。
即使我们的天资和环境是多么的不尽人意,可是依旧以一颗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人生,在平凡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所以,我们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