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什么是孝道?

梵高1年前 (2023-12-18)阅读数 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父母孝道

一、孝道的定义:奉养父母长辈的准则叫“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x0d\  二、孝道的内容:孝道的内容主要包括:1、养亲与敬亲;2、顺亲与谏亲;3、传宗接代;4、丧亲与祭亲;5、立身、立功,以显父母。\x0d\   1、养亲与敬亲:(1)养亲是要照顾好父母的饮食衣服居住等基本的生活,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而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使人类产生了报恩意识,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2)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奉养的义务,更重要的是子女对父母有敬爱之心。孔子对“敬亲”特别重视,而且把能否敬爱父母作为人与畜、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论语·为政》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传统孝观念中,敬亲是比养亲更高层次的孝。\x0d\   2、顺亲与谏亲:(1)顺亲是要听从父母的话,按父母的意志办事,凡事以父母的标准为标准。不仅表现在态度上对父母长辈和悦,在行为上事之以礼,而且更为深层的是要顺从父母长辈的意志,唯命是从,所以常看到孝顺连用。《论语·学而》说: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2)谏亲是在父母犯错的时候要委婉的提出建议,让父母能改正错误,这也是孝的一种内容。当父母长辈有过错时,子女要委婉谏议。《论语·里仁》说:“事父母几谏”,即委婉劝谏。《孟子·告子下》说:“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就是说,子女对父母的过失,违背道义的行为不怨、不谏,甚至盲目顺从,就是不孝。\x0d\   3、传宗接代:传统封建的孝观念认为人在结婚之后必须生子,生子育孙能使家庭以至整个宗族得以稳固和延续,使先祖得以祭祀。完不成这一重任,就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对祖先最大的不尊。《孝经·圣治章》也说:“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即使奉养父母锦衣玉食,但终无后人再续家门,让父母死不瞑目,古代孝子会感到无限遗撼,感到愧对父母。可见传宗接代观念在古代是报答、安慰父母的一种方式和情结。\x0d\   4、丧亲与祭亲: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两个层面,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延伸,它表达了子孙对逝去长辈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传统孝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中庸》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现存者,这是孝的最高表现。《孟子·滕文公上》说:“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礼记·祭义》说:“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从以上可看出传统孝观念非常重视“事死”的。\x0d\   “事死”也就是古人说的丧亲。曾子将丧亲之孝概括为“慎终追远” 。慎终是父母死亡的丧葬行为,追远是父母死后的祭祀礼仪。可见,子女表达丧亲之孝的形式就是丧葬和祭祀,也就是说父母或长辈去世后要举行葬礼和祭礼。\x0d\   5、立身、立功,以显父母(1)立身:百善孝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几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须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体。《礼记·祭义》说:“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孝经·开宗明义章》说: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说,自己的身体是父母遗留下来的,如果毁伤了自己的身体就等于毁伤父母的遗体,就是不孝。(2)立功: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础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孝经·开宗明义章》说:“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子女们寒窗苦读,跻身仕途,求取功名,为的是秉承父志,善继善述,实现父母对子女的希望,《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为的是保持家风淳朴,维护家道兴旺,为父母、为家庭取得荣誉,延续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门,这是传统孝道对子女在家庭伦理范围内的最高要求。

现代的“孝”和古代的“孝”有没区别?当今孝道与传统孝道上添加了哪些内容本质上有没有发生变化?

孝: 曾子 曾经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孟子曾说过不孝有三,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知劝阻,使他们行差就错,这是第一种不孝;家里贫穷,却不去做事来奉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第三种大家都知道,无后为大. 离娄章句下 中有一篇是公都子与孟子谈论 匡章 的.公都子很疑惑,觉得匡章,全国的人都说他不孝,而孟子却与他交游,就问孟子是为什么.孟子回答:"一般的人认为不孝的人有五种;一,懒惰不赡养父母;二,赌博喝酒,把钱都花光了,而不赡养父母;三,吝啬钱财,有了老婆把父母丢到一边;四,自己行事乖张,放纵欲望,使父母蒙羞;五,平常好勇斗狠,使父母受到连累.而匡章只不过是因为父亲做错了事,他以善相责,而不被父亲接受罢了,又何不孝之有.如果放任父亲做出错事来而不管,这才是不孝呀. 而孔子曾经说,对于供养父母,如果心无恭敬,那么与养猫狗又有什么区别呢. 由此看来,孝就是以恭敬的心,侍奉父母,使父母衣食无缺,心宽 康泰 ,自己做事做人要端正,不给父母牵累,不让父母操心,父母有了错,也要婉转的直言不讳.这才称得上孝. 大孝终身慕父母

?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 古代社会 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 十三经 》中的《 孝经 》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 张载 作《 西铭 》,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 心性论 、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 封建思想 的目的,把孝说成 罪恶之源 ,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的,永恒不变的。

什么是孝道?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 计划生育政策 ,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 社会保障制度 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孝”道最初就是出于对有经验者的景仰。 到了以农业立国的周人统治中国的时候,“孝”就被和封建宗法制结合在一起,成为了周朝执政合法性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的封建社会中,辈分高者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会将自己的政策法度、行政思想等与“孝”联系起来,逼迫后人不能更改。接着,一切与祖宗有关的都被算作“孝”,凡是改变都是“不孝”。所谓“祖宗之法不可改”,事实上不过是早期农耕社会对经验的尊崇引发的泛孝主义在后世政治上的投影罢了。儒学还将君臣关系比作父子,这样等同于让泛孝主义渗入了政治领域,中国君主专制愈演愈烈,直到1911年才被革命消灭。

事物总有两面,孝无疑也有着消极的作用。在封建社会,孝具有很大的麻痹性,特别是宋明之后的愚忠愚孝。在近代,孝道受到了批判;在建国后,孝似乎就是封建,提起来就不舒服,对之进行研究的人就更少。而事实上,不谈孝并不等于孝就在人们的心里没了痕迹。作为影响民族心理、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孝,在每个人心目中存在着。于是在该怎么样对待孝的问题上,实际是混乱的。许多地方,借口讲孝就是讲封建而对老人不敬不养。孝在当今有没有价值,该不该提倡?社会、家庭、学校又如何解决这个和每个人都有关的问题?这其实正是我们探讨古代孝观念、孝教育的目的所在。

对孝,我们不能置之不理;我们应该抽象地继承并发展它:抛传统孝道一些带有封建性的内容而取其精神核心—一颗善待父母的敬爱之心。同时,赋予孝新的内容、规范,并去实施它。则可以从古代孝教育中获得启示如下:

社会教育应该担负起舆论宣传的责任,营造尊老爱幼的气氛;同时,制定孝的大致规范。社会所有洋溢的氛围,是人行为的潜在规范。我们的社会应通过舆论来宣扬敬亲爱亲养亲,抨击不孝;使人们明白,孝敬老人是社会成员应有品德和应尽的义务。宣传形式应该多样化。

学校教育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敬爱父母的意识和行为。一直以来,学校的德育总是投入多而收效小,实际上,学校教育更应该懂得德育的原则,要循序渐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懂得爱父母的人,才会懂得爱祖国。我们为什么不能记住把孩子培养成尊敬父母、进而尊重老师同学的人呢?对孩子,古人讲“洒扫进退”,今天我们是否也可以讲要孩子自己挤牙膏自己叠被子呢?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有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理解父母的心理。学校教育在现代的地位是古代所不可企及的,在孝及其他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上,都该有所作为。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孝敬父母的榜样;同时,从小鼓励培养孩子的善感之心和独立精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又因为孝的血缘自然性,父母对孩子在这方面的影响是他人所不能比的。古代家教中最注重代际间孝道的培养,父辈往往对子辈做出表率;良好的家教培育出了不少不衰的家族。因此,作为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将来孝敬自己,就必须现在孝敬自己的父母。父母还应该培养孩子的善感之心,能理解父母,理解他人。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