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东北民歌有哪些特点?

是丫丫呀1年前 (2023-12-18)阅读数 5#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民歌满族

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在漫长的年代里共同创作的一种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东北民歌的形成与东北的地域和人文环境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东北民间音乐历史文化悠久,这里孕育着满、赫哲、锡伯等民族文化,后来又吸取了蒙、汉、朝鲜、回族等文化,从而对东北民歌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东北民歌的特点是诙谐、风趣,有“活、俏、浪、逗”的评价,许多歌曲常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东北民歌这种特点。东北的汉人很多都来自山东、河北等北方各省,他们与东北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了风格独特的东北民歌。

东北民歌有哪些特点?

东北的民歌泼辣、爽朗、火爆、粗犷风格特征形象地反映了东北人的那种热烈、宰直、豪放、淳朴的性格。

表达方式开门见山、直来直去、很少修饰,旋律优美、自然流畅、语言质朴、感情率直,并且东北民歌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融入到了每个劳动人民的生活当中,并成为他们劳动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简单说,东北民歌是流传于关东地区汉族小调的统称。小调历史十分悠久,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其分布最广、数置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

东北民歌分为山歌、歌舞曲和萨满调。格调生动活泼,极具地方特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我国的民间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

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

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

东北民歌的歌词是东北人民生活语言的诗化,表现的内容常常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它唱出了人民的痛苦和欢乐,记述了黑土地上的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东北民歌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而且还具有鲜明的阶级意识和强烈的阶级感情,爱与憎的倾向十分鲜明。

东北民歌中有许多歌曲是与生产劳动实践密切相关的,如节奏鲜明的劳动号子等。有的直接反映劳动的场面、劳动的情景、劳动的心情,也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不怕困难,充满人定胜天的必胜信念。也有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爱情及地方习俗的歌曲。

东北民歌,孕育在这片黝黑的土地上,孕育在豪爽、乐观的东北人的血液里,它们把人们劳动中的苦与乐、生活里的喜与悲,把民俗、情趣、青山、秀水,把小伙子、俊姑娘那份羞答答的爱用欢畅的、粗朴的、奔放的、柔婉的腔调唱出,织出了一幅幅色彩浓烈独具地方风味的民俗画面。

东北民歌中有些曲调是受地方戏二人转唱腔的影响,所以显得非常富有地方色彩,生动活泼,反映了劳动人民开朗的性格和丰富的生活情趣。

调式上,东北民歌以小调为主,以宫徵调式为多,也有商羽调式。如:《东北风》、《放风筝》、《翻身五更》、《庆新年》、《小看戏》、《回娘家》、《摇篮曲》等均为徵调式;《丢戒指》、《卖饺子》、《秀云肩》、《小拜年》等均为宫调式;《茉莉花之二》、《正对花》等为商羽调式。东北民歌总体上给人以明朗、活泼的感受。

另外,东北民歌的表现形式多以喜庆欢快为主,忧愁伤感的民间歌曲不多,大多民歌是反映节日气氛那种热闹的快乐场面。

《瞧情郎》是一首辽宁民歌,是在词曲两个方面都具有典型“东北风”的优秀曲目之一。《瞧情郎》的主题十分鲜明,揭示了人对待爱情的率真质朴之情。

全曲共分为9个段落,各段落的分段标志是在每段结尾处必定出现的一个固定的旋律,这种手法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叫做“换头和尾”。即某一采用变唱或变奏的民歌和乐曲,它们的不同只在开头部分,它们的共同因素,则靠相对固定地出现在尾部的一个音调来体现。

而歌词描述的故事情节很有层次,在音调特色方面,除了那个结尾不变的音调外,七度跳进是东北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音调之一。

东北民歌一般音调比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也比较刚直。旋律上,东北民歌的曲首往往是同音反复,或使用重复的表现手法,两者也常常叠用,继而用加花、放宽或紧缩等手法。

东北民歌在旋法上常出现四度旋律音程的同时,更突出使用小三度音程,旋律性较强,节奏规整。

东北民歌还善于运用音乐的表现因素,短小简练的手法,创造出鲜明、准确而生动的音乐形象,表现深刻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东北民歌旋律清新明朗,节奏规整,接近自然语言形态,多采用2/4拍,形象准确生动,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表现手法上还有许多突出的特点。

运用四季、五更、十二月等来取缀多段唱词,形成分解歌的形式,以此表现出人民较高的创作才能及艺术性。

衬字衬词的使用,表现出东北人特有的诙谐、风趣。

舌尖颤音贯穿全曲,加上模仿锣鼓声所使用的衬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东北民歌活、俏、浪、逗的特点以及高超的演唱技巧。有时歌词中东北方言的运用,更突出了东北的地域特征,听起来让人有亲切感。

东北民歌促进了二人转及东北大秧歌的发展。传统音乐的几大类如: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之间,从来都是互相影响和吸收,互相丰富互相促进的关系。东北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一带,以鄂伦春族民歌为代表。

满族民歌是满族人社会生产的产物,从中可以看到满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子。这些民歌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反映了满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风土人情,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有着浓郁的民族气息与地方特色。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相对于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满族民歌有摇篮曲、儿歌、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山歌、小调、喜歌、战歌、叙事歌等,形式多样,内容几乎包括其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

满族的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

满族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歌唱,活泼动情的小唱几乎涉及满族整个生活中,唱出了他们的愿望和心声。满族人从小就在母亲唱的“悠车曲”中长大,“巴补哇,俄世啊!悠悠小孩巴补哇……”这首歌世代相传,家喻户晓。

满族先民在渔猎时,常吹牛角或海螺为号,敲锣打鼓,声势浩大。猎后,就在野外歌舞欢宴,富有节奏的劳动号子发展成旋律流畅的劳动歌,容纳了广阔的生活场景。

满族人用热烈奔放的山歌,抒发其对家乡和劳动的热爱,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劳动歌。其中赞美富饶壮丽河山的山歌称为“夸山调”。满语民歌《巴音波罗》歌唱丰收,就属于这种山歌。

另一类是对口喊唱的叫“爬山调”,多在放牧时赛唱。这类山歌,常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对口喊唱,俗称“拉锯”、“抬扛”。

歌词即兴而编,多是触景生情开口就唱,节奏自由强烈,曲调高昂开阔,情绪奔放,酣畅。《靠山调》、《爬山调》等曲调被八角鼓、单弦等曲艺广泛吸收。

满族风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亲路上的“官吹”,闹洞房时唱的喜歌“拉空齐”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哭丧调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满族民歌结构简明,旋律流畅,感情真挚。

达斡尔族的民歌在关东地区也很有名。在达斡尔族的民间艺术宝库中,民间歌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达斡尔族音乐的风格和特点,也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民间歌曲方面。

达斡尔民歌具有节拍严整,结构方整,句读明晰的鲜明特点。其调式建立在五声音阶基础之上,其中以宫调式民歌的数量为最多。这体现出达斡尔族人民坚强明朗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

其次是徵调式民歌以及羽调式民歌,两者的数量大体相同,虽然在数量上没有宫调式民歌多,却具备了达斡尔族音乐优美别致、刚健明亮的基本特点。

在达斡尔族的民歌中,只有在民间舞蹈歌“哈肯麦”中才有商调式,因此其数量很少。商调式民歌音调淳朴委婉,节奏柔和平缓,因此,大多具有小调色彩。

角调式民歌节奏明快,句读清晰可辨。在过去大多用于歌唱祭祀神灵,因此角调式民歌仅见于萨满歌曲中而数量最少。

达斡尔族传统民歌多具有短小精悍、朴素简明的特点。有些民歌的词虽然是多段的,但是它的音乐结构却是由一句、两句或4句组成的。

达斡尔族民歌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涉及到达斡尔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精神文化、风俗习惯等都在民歌中有所反映。

从体裁上划分,达斡尔族民歌大致可以分为山歌、舞蹈歌、叙事歌曲、萨满歌曲以及游戏歌、仪式歌等。其表现内容、调式结构和旋律各具特点。

白族

人口为1858063人。

民族概况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焚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风俗习惯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要门当户对。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汉族的影响而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白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约于唐代晚期盛行于洱海地区,最初传来的是“婆罗门”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称“阿闺黎”,所以又名“阿阉黎(阿叱力)”教。元明以后,内地禅宗传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古妙香国”的称号。

满 族 简 介

满族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年前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一带地区。满族的直系祖先原称"黑水鞠",后发展为"女真"。

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各部,创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建立后金,皇太极继位称帝后,率清军进关,统一全国,废除"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州",建国以后才通称为"满族"。

苗族,现有人口7398035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白族

白族民歌和白族戏曲音乐中也不乏出现变异性拍子的例子,说明这是白族民间音乐共有的民族特色之—。 比较固定化的模式,从音乐结构、旋律润腔等艺术方面比“白枯”. 要成熟和完善一些,小调的旋律流畅,婉转曲折,旋律线丰富多变,. 歌腔则比较柔和,正如山中小溪,虽不张扬破谷之势,却充满内在张. 力。 白族小调音乐风格多样,每首歌都有各自的特点

满族

亘古以来,生息于我国北方的满族及其先世,创作了内容广泛、数量众多的满族民歌,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了满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和习俗, ...

苗族

苗族“飞歌”的音调,就象一块基石,给《山林》的音乐风格以巨大影响。“飞歌”音列的特点是,宫音上大小三度并存。这一音调,具有辽阔、空旷、 ... 这恐怕是世代劳动、生息在“山林”中的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体验,在音乐风格上的一种结晶。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