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和尚和道士的修行有什么不同,为何道士很瘦,和尚却很胖?

一语惊醒梦中人1年前 (2023-12-18)阅读数 10#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天尊道教

民间常说“和尚胖,道士瘦”。仔细想想也确实如此,常见的就是在影视剧作品之中,或者就是我们去寺庙和道观的时候也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那么到底是巧合呢,还是有其内在的宗教影响?其中的奥秘还是值得我们来一探究竟!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的地位也非同一般。它起源于古印度,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慢慢的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甚至是民族关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于是佛教便在中国吸引了许多信徒落发为僧,皈依佛门,接受佛祖的点化,好摆脱世俗红尘的纷纷扰扰,求得内心的安宁。

那么道教却有所不同,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以黄、老道家思想作为理论根据而形成的宗教派别。其追求的最高修炼境界就是长生不老,羽化成仙。道士毕生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比较常见的就是炼制灵丹妙药。还有一点与佛教不同的是,道教的信徒不总在道观,而是云游天下,出去探索和发现。而佛家僧人更多是在寺庙内吃斋念经,不断的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还有就是在称呼上也有区别。佛教的信徒,皈依佛门出家为僧之前需要剃掉头发,表示摆脱对红尘的眷恋,让自己重获新生,于是就被称之为和尚。“和尚”二字来源于古印度的梵文,本是对有资历有名望之人的尊称,后面便开始演化成了对出家僧人的称呼,也许是因为其品德高尚吧。道教的信徒则被称之为道士,他们无需剃发,更没有佛教那么多清规戒律,所以看起来道教给人的印象十分的自由和洒脱。但是他们有个相同之处那就是在饮食上都吃素,忌荤腥。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饮食上大为相似,那么为什么和尚总是偏胖,而道士却偏瘦,常被人叫做仙风道骨!这个问题追本溯源,还要从其修行方式上来分析。

和尚不可开荤,一日三餐皆为素食,那为何还能长胖呢?若是我们连着吃一个星期的素菜,肯定会瘦下来一大圈!难不成和尚自带肥胖基因,喝水都能长肉?其实不排除有这样的僧人,但是大部分僧人还是因为缺乏运动导致的肥胖。他们终日打坐念经,很少有体力活动,除非是那些武僧,要不然天天吃了饭就坐下,时间一久体内的脂肪越长越多,便日渐发福,于是就变胖啦!所以这一点对于要减肥的人来说还是很值得注意的,若是不去运动,吃的再素也还是减不了肥!

但是道士的生活就不一样了,他们的修行不在道观,他们云游四海,探寻这长生不老之法。他们本着积极入世的态度,去体验人间的苦难,所以在体力消耗上比和尚就大的很多。往往有时一天需要步行数几十里地,身体便会消耗体内的脂肪,这样就很好的抑制了脂肪的堆积。再加上道教人总喜欢炼制一些灵丹妙药,而吃了这些东西本身就对身体有影响,或好或坏,总之就是胖不起来!

另外一点就是在道教有“辟谷”一说,也就是在一段时间内不吃任何的东西,最多就是喝点水,一般短则7天,长则过月,让身体自己消耗体内的营养,排出毒素,这样一来,想胖都胖不起来。也正好变成到他们所崇尚的“仙风道骨”。这种生活状态和穆斯林的斋月有着相似之处。

和尚和道士的修行有什么不同,为何道士很瘦,和尚却很胖?

现代社会,寺庙也远比道观的香火鼎盛,因此僧人们的生活条件相对道士来说也好很多,不用为生活的琐碎之事烦心操劳,只要安心打坐念经即可。而道士们也还是在不断的积极入世,体味生活的苦难。所以说和尚胖,道士瘦不是没有道理的。

老道也说无量佛,这不和和尚一样了吗?

道士和尚尼姑道姑都是出家人。

和尚尼姑住在庙里和庵里,修佛的,平时看佛经,以释迦摩尼为本师,修行为了解脱烦恼,成就佛道,大乘的度己度人,可得阿罗汉、菩萨、佛果位。

道士道姑是住道观的,修道的,平时看道教经典,以三清为上师,修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其实比对道教的传说,做神仙只不过是得生天上,做天人。另外可能能修成阿罗汉(相对佛教来说)。

他们都可以住在深山老林、坟墓里隐居,修行方法都是要断除凡间的各种欲望和贪执,但佛家的是心法(无论有为无为都只在一心),道家说是性命双修,就是有有为法(打坐炼气),也有心法(无为法)。佛家也有类似道家炼气的法门,但那个不能自己瞎练。

道士和尚是男的,尼姑、道姑是女的。

道教的这一词,最早是“无量寿福”,乃祝福善信的一个专用名词。但道教的“无量寿福”的“福”字在西南地区的方言发音中与“佛”音相同,所以有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单田芳单老的评书里会出现道士念"无量寿佛"或者"无量佛"/

参见以下这篇文章:

福生无量天尊不能简化为无量天尊

本人入玄门二十余载。记得早年间,时有世人问及“佛家有‘阿弥陀佛'为口头用语,你们道家怎么说?”答曰:“口头禅非宗教之统一模式,不必各教尽有。”那时确实不曾听到类似“阿弥陀佛”的玄门用语。但老修行们在打交道时,常以“慈悲”或“您老慈悲”应之。

九十年代初,本人云游至东北地区,常往来于关东各庙之间。当时偶尔有顽皮的小道友以“无量天尊”调侃,但若被老道长听到,总以愠色或训诫止之。由于感到新奇,我曾向道友们请教“无量天尊”是怎么回事?原来却是一个趣闻。

八十年代初,广播电台常播出某著名评书艺人所说的传统评书。书中道家人物出场时,每以“无量——佛”为口头称号。后来在一次政协会上,评书艺人恰与千山无量观许信有大师同在一组,于是大师向艺人提出建议:道家不称佛,所以“无量佛”不宜用于道家人。而艺人为了评书的需要,恳请大师解决一个类似于“阿弥陀佛”的四字用语。大师无奈,但又念其评书为世间之艺术,与玄门并无相干,遂告之以“道教尊神称天尊”。评书家触类旁通,于是“无量天尊”就这样产生了。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许大师及东北地区有威望的老道长们相继羽化归去。与此同时,社会上很多观念也在急速更新。在此“大气候”影响之下,教门内道友们的思想及思维方式也开始由原来的墨守陈规而渐渐转向了追求外相上来,对新事物的接受也就快得多了。于是“无量天尊”这个带着幽默味道的艺人用语,也从最初的“顽皮话”而渐成为“合法化”了。记得在八年前东北某道观的一次大型宗教活动中,我第一次听到了“无量天尊”出现在玄门羽士的发言中,着实令我目瞪口呆!当然潮流难以逆转,后来,“无量天尊”便迅速出现在东北大部分道友尤其是道俗之间的交往中。甚至殿堂上道友们在为香客助磬的同时,语气悠长地口称“无—量—天—尊”已成为定规,俨然世人笔下影视小说中之情状。更在此同时,关东的道友不断入关南下,因此又将“无量天尊”带到了大江南北……

去年冬天,先后有两位南方小道友以手机短信方式与我联系,总以“无量天尊”开头以示恭虔。我感慨之余,曾以专页为之训导。现将大概内容重述如下:

佛家有“阿弥陀佛”、“无量寿佛”等诸佛称号。“阿弥陀”是佛之名讳,而“佛”是称号。“无量寿”即无穷之寿,以此为佛之名而称“无量寿佛”,可谓此佛是寿的化身。这都是讲得通的。而“无量天尊”却不然。道教有“度人无量天尊”、“福生无量天尊”、“功德无量天尊”等,这些都是完整的天尊称号。但如果省略掉“度人”、“福生”、“功德”,而仅保留“无量”,也就是说将原称号简化为“无量天尊”,那么还是原意吗?很显然,如依文寻意,“无量天尊”当解为“无穷多天尊”或“很多天尊”,像话吗?有这样简称的吗?其实,用此语者稍加审辨,便不难明白:“无量”是量的概念,怎能称之为天尊?

现将话题说回来,笔者乃山野之夫,孤陋寡闻,未曾查典考据,更不知整部《道藏》里面是否能找到单以“无量”称天尊的地方。但本人确实亲身经历了“无量天尊”在玄门中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

前人云:“谬论所常,执为道理;谬误所常,执为规矩。”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变革,外面的世界可谓精彩纷呈。于是,古墙中有些人再也不甘心“严守内相、恬淡外相”,其实也算合乎常情。然而,凡事皆须循理,外相亦须适度。土豆贴金箔固然被视为荒唐,而珠宝上涂脂粉又何尝不是妄为!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