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包拯的身世和官历?
1、身世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2、官历
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
庆历三年(1043年),入京任殿中丞。后经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于十一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
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包拯担任契丹正旦使,出使辽朝,完成了使命。
回朝后,包拯根据自己在辽朝的观察,上疏建议朝廷挑选“素习边事”的将领守边,并重视代州(今山西忻州代县)的将领选择,以应对边境突发的情况。
此后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于庆历六年(1046年)六月左右出京任京东路(治今河南商丘)转运使。
庆历七年(1047年)四月,改任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陕西转运使。
庆历八年(1048年)五月二日,包拯调任河北路(治今河北大名)转运使,六月二十二日,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
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受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他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
皇祐四年(1052年)十月,除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至和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兵部员外郎、知池州(今安徽池州)。
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复职刑部郎中、知江宁府。同年十二月,被召任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
嘉祐六年(1061年)三月,升任给事中,正式担任三司使。数日后,拜枢密副使。不久,调任礼部侍郎,但他推辞不受。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扩展资料:
包拯的艺术形象:
1、狸猫换太子
《狸猫换太子》,文学故事,是石玉昆所著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著名段落,讲述述宋真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
赵恒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的故事。因故事脍炙人口,被后人竞相传颂。
清代末期,这个故事流传到南方租借地上海,被改编成京剧搬上戏台,演出后轰动上海,后被改编成评剧、豫剧、黄梅戏、吕剧、湘剧、潮剧 等等各种剧种,竞相传唱。
2、五鼠闹东京
北宋年间,陷空岛住着五个结拜兄弟,老大“钻天鼠”卢方、老二“彻地鼠”韩章、老三“穿山鼠”徐庆、老四“翻江鼠”蒋平、老五“锦毛鼠”白玉堂。
白玉堂年轻气盛,武艺高强。他得知仁宗皇帝赐“南侠”展昭为“御猫”后心中不服,便夜闯金銮殿,想以此嘲笑展昭护卫不力。不料中了展昭的埋伏,白玉堂只能匆忙逃离。
他回到陷空岛,正对师兄贬低展昭之际,女侠丁月华来访。丁月华讥笑白玉堂不是展昭的对手。白玉堂发誓要打败展昭。
“五鼠将”的武艺名声在京师已是名声雀起。朝中庞太师想重金收买“五鼠将”为他效力,遭到“五鼠将”的拒绝。白玉堂在丁月华的激将下,私闯开封府,盗走了包公的尚方宝剑。
庞太师对“五鼠将”从此怀恨在心,并派人投毒于五鼠。白玉堂的四位兄长都误食中毒,并被庞太师的人追杀。危急之中,展昭赶来营救了四条好汉。卢方等人听了展昭的劝告,准备归顺朝廷。庞太师得知卢方四兄弟拜在包公麾下,公然与他作对,便亲率大军前去征讨陷空岛。
展昭寻到白玉堂,向他索取尚方宝剑,却中了白玉堂的计谋。丁月华的大哥助了展昭一臂之力,帮他脱了身。这时庞太师的军队已包围了陷空岛。
大敌当前,五鼠将和“御猫”展昭通力合作,与庞太师的大军交战厮杀,终将庞太师置于死地。白玉堂献上尚方宝剑,与展昭捐弃前嫌并从此成了一对好朋友。
3、少年包青天
宋仁宗年间,庐州有一聪明机智,却生就一副黑黝面容的青年,此人便是包拯,他屡破奇案,为人伸冤,赢得众口称赞,包拯有一同窗同学,乃府尹之子公孙策;
公孙策智慧过人,自视甚高,与拯堪称一时瑜亮,然每次查案,皆败在拯手下,令策又妒又恨。拯母亲沈氏,为一名大夫,开设了青天药庐,悬壶济世,闲时替官府作验尸工作,包拯之一切医理知识,皆传自沈氏,这对日后的查案工作有莫大帮助。
全剧共由七个故事组成,一件件惊心险迫、跌宕起伏的曲折事件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一位公正的推理家展现在后人眼中。
百度百科-包拯
百度百科-狸猫换太子
百度百科-五鼠闹东京
百度百科-少年包青天
宋代官职问题:什么是经略使、宣抚使,安抚使、置制使等?
长禄元年(1457年)12月19日,就任堀越公方。同日还俗,改名政知。叙从五位下,任官左马头。
文明2年(1470年)11月26日,升叙从四位下。
文明7年(1475年)9月9日,升叙从三位。左兵卫督(着任时期不详)如元。
文明17年(1485年)辞任左兵卫督。
经略使是宋代军事长官,宣抚使是历史官名,安抚使为诸路灾伤及用兵的特遣使臣,制置使是北宋边疆地区临时性的军事统帅。
宣抚使、制置使都是方面大员,是战区一级的最高统帅,安抚使一般是一个路的地方军政长官,经略史主要是保卫边疆的地方军事长官。
1、经略使
一种临时性的边疆地区军事长官,唐贞观年间始设,宋代在西北、西南边境地区亦设置经略使,但不常置,其主要职责为抗击西夏和招抚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
2、宣抚使
巡视地方、存问官吏百姓的一种临时官职,掌宣布威灵、抚绥边境及统护将帅、督视军旅之事,以二府大臣充,以后演变为一路或数路的军事统帅。
南宋以后,常带“处置”二字,称宣抚处置使,职权较宣抚使更大。宣抚使在南宋初年设都督军事之前,为方面军最高统帅,此后的地位、职权低于都督军事。
3、安抚使
派大臣巡视经过战争或受灾地区的一种临时性的地方军事长官,后渐成为各路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以知州、知府兼任,必须由太中大夫以上或曾任侍从官者兼任。
南宋,各路均设安抚使司,唯广东﹑广西两路仍于“安抚”前加“经略”二字。一般以各路最重要的州府长官兼任安抚使。安抚使掌管一路兵民之政﹐有“便宜行事”之权,实际上成为一路的第一长官。
4、制置使
北宋边疆地区临时性的军事统帅,唐大中五年(851)始置。北宋不常置,掌筹划沿边军事。南宋设置渐多,掌本路诸州军事,多以安抚大使兼任,有四川、江淮、京湖等制置使。
5、制置大使
与制置使一样,一种临时性的地方军事统帅。辖区内的安抚使及地方官吏并受节制,后改为只节制军事,其它归地方政府。制置使官高者称制置大使。
百度百科—安抚使
百度百科—宣抚使
百度百科—制置使
百度百科—经略使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