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和行书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草书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年内草三大阶段。早期草书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 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 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今草是章草去尽 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
行书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它的用笔也兼用楷书的点画和草书的使转。就其大体而言,近于楷书的行书(即行楷),其点画形态主要是因承楷书,但由于书写的速度与节奏比楷书快,笔锋在点画中不可能有更多的停留时间,下笔收笔、起承转合,大都顺势而为,这就不能不使原有的楷书的点画形态有所改变而自然形成新的用笔特征。近于草书的行书(即行草),为着保持字形的易识性,则多是借用草书使转用笔的原理和笔势,而具体的作法又与草书有所不同。行书的用笔特点就是这样在楷书和草书之间取舍变化而形成的。
1、历史起源与发展历程不同:
楷书始于汉末,是由汉隶发展而来,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草书始于汉代,东汉末期,张芝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
行书始于东汉末年,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
2、字体特点不同: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草书笔画省略,相互萦带,便于快捷书写,以符号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是最善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草书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一般为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3、分类与流派不同:
楷书分别小楷和大楷。1~3厘米的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大字),之间的为中楷。但这仅仅是笼统的分法,实际上,现实生活里很少出现过小于1厘米的小字和大到1.8米的大字。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行书由许多流派。东晋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流派,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人物,其风格延续至初唐;唐中期至宋代,出现颜真卿行书新风,代表人物有宋代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晋唐书风代表人物有赵孟俯、董其昌等。
百度百科-楷书
百度百科-草书
百度百科-行书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