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打坐可以代替午睡吗

百变鹏仔1年前 (2023-12-18)阅读数 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午睡的人

打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午睡,但并不是完全代替。

打坐可以放松身心,缓解疲劳,但是它并不能像午睡一样使身体得到完全的休息和恢复。午睡可以让人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从而让身体得到更好的休息和恢复。

因此,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最好还是进行午睡。但如果无法进行午睡,打坐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打坐的姿势要正确,不能对身体造成压力或不适。

总之,打坐可以缓解疲劳,但不能完全代替午睡。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还是进行午睡。

午睡和不午睡的人,长期下来有什么区别?差别还不是一般大-

导语:养育过孩子的人们都知道,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每一天都离不开午睡这一重要的环节,甚至有些孩子如果午睡休息不佳还会在下午的时间段出现特别烦躁的精神状态。很多人从小到大一直都保持着午睡的习惯,一旦没能完成午睡,下午就会感觉特别的疲劳,做事情也无法集中注意力。

很多专家也研究过,长期保持午睡习惯与不睡午觉的人们,身体的确会发生一些微妙的改变。其实,这一小小的午睡习惯的确会对身体 健康 带来各种各样的好处。

一、经常午睡和从不午睡的人,身体有什么区别?午睡的这3个好处你要知道

1、精神状态的改善

如果你长时间没有午睡的习惯,或者某一段时间被迫终止了午睡这一生活习惯,身体常常会处于提不起精神的状态。

尤其对于如今生活、工作压力大的人们来说,常常失眠、熬夜会让夜晚的休息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能够保持午睡的好习惯,往往会让我们下午的精神状态有着很大的改善,注意力高度集中也会加速工作完成的效率。这样一来精神状态变好,情绪变稳定,夜晚的睡眠就会变好。

2、大脑反应速度

尤其对于每天都要坐在教室中埋头苦读的学生来说,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发现午睡会给学生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好处,尤其可以提高大脑反应的速度,对于上班族来讲也是如此。

午睡之后脑细胞会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接受事物的效率会变快,也不会很容易感觉到劳累。对于老年人来讲,午睡也可以对抗脑部的衰老,预防病变生成。

3、视力改善

尤其对于每天都需要对着电脑屏幕或是书本的人群来说,每一天眼睛超负荷工作都会倍感疲劳。而这个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午睡来改善视力下降、眼睛疲劳、干涩等等不良情况。

一般情况下,眼睛只需要短短的十几二十分钟就会得到很好的视力改善,所以每天中午好好睡一觉也是对眼睛保养的最佳方式。

二、睡多长时间比较科学?可能你还一直不知道

通常情况下,千万不要保持一个小时以上的午睡时间,20~30分钟就会很理想,如果午睡时间越长就会感觉身体越劳累。除此之外,午睡一定要在饭后15分钟之后开始,否则睡眠状态中极有可能增加胃部和身体的负担。

而且午睡时最好保持身体平躺状态、注意保暖,千万不要选择趴着睡,这样有可能在睡眠的过程中对脊椎、身体骨骼造成不良的影响。

午睡的好处有很多,这也是为何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工作单位开始倡导学生以及上班族每天进行适当午睡的原因。

打坐可以代替午睡吗

结语:从 健康 角度来讲,午睡的确可以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各种各样的好处,千万不要觉得这样的习惯对于身体 健康 微不足道。如果你能坚持每天保持午睡的好习惯,几年之后你一定会比同龄人的身体更加 健康 ,抵御疾病的能力也会越强,这一点恰恰就是保持良好午睡习惯造就的。

中国又称“午睡帝国”,在中国,你可以发现,无论人们再忙,中午都要睡上个十几二十分钟。为什么要午睡?午睡到底有什么好处?今天就来给大家好好讲讲午睡这件事!

关于午睡,在一次访谈节目当中,钟南山院士就曾坦言道,对于他来说中午睡好就等于给身体加油。

他表示:“午觉是一个很重要的加油站。我每天午休半小时,午休对一天的工作影响很大,特别是对下午的工作。我生活在广东,温度相对比较高,人容易疲倦,午睡一会儿,工作起来精力会好一些。现在已经有比较多的人坚持午睡,这是一个好习惯。”

因此,就算工作再忙,钟南山院士基本上都坚持晚上11:30睡觉,早上7:00起床。中午再休息半个小时,补足每天8小时。

根据目前众多的研究来看,午睡不仅是一种休息,更能给人体 健康 带来不少的好处,例如:改善疲乏困倦、提高记忆力、改善情绪等等。

1、有午睡习惯的人,认知功能会更好

General Psychiatry曾发表过一项关于中国人群的研究。研究中的2214名受试者均来自国内北京、上海、合肥、南昌等地区。经过统计发现,2214名受试者当中有1534名人员坚持中午睡觉,680名人员并没有午睡的习惯。

在有午睡习惯的人群中,研究人员深入调查后发现,其定向能力、语言功能、数字广度、语言流利度均高于没有午睡的受试者。这也意味着: 对比于没有午睡习惯的老年人,有午睡习惯的老年人群,其记忆力、语言能力和定向能力会更加好。

研究人员分析,午睡或能通过多种机制改善老年人认知功能,如午睡能够更好地帮助老年人调节炎症反应,帮助免疫系统的恢复,以此来对抗炎症。

然而,由于该研究只属于一项观察性的研究,因此研究当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是显示了午睡与较好的认知功能有关,并没有明确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2、午睡的人比不午睡的人更容易出现明显的血压降低

午睡不仅与人的认知功能有关,还有血压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在美国心脏病学会第68届年会上曾发表过一项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与不喜欢午睡的人相比,喜欢午睡的人更容易出现明显的血压降低。

这项研究当中的212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62岁。研究中以午睡和不午睡为条件,将212名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受试者均佩戴动态的血压监测器,研究人员分别记录和评估了这些人在一天之内的连续血压变化、午睡时长、生活习惯的情况。

最终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天之内, 两组研究对象的平均收缩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午睡的人群比不午睡的人群,其收缩压要低5.3个毫米汞柱。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发现或有助于高血压患者通过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来帮助控制血压。因为即使血压只降低2毫米汞柱,也可以有效降低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约10%。

3、喜欢午睡的人,中风的风险或更低

瑞士洛桑大学医院曾选取了3462名年龄在35-72岁的居民做过一项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与不喜欢中午睡觉的人相比,每周习惯中午睡1-2次午觉的人群,其心脏病和中风的发作风险也会偏低。

不过,由于此项研究为观察性研究,所以没有办法确定两者的因果关系,未来仍需继续做进一步的研究。

4、午睡人群代谢疾病的发病率更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慢性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曾对午睡时间和不同代谢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做过一次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杂志上。

与上述3项研究不同,此项调查将3327名受试者根据不同的午睡时间进行分组,由此调查睡眠时长与肥胖相关的代谢疾病( 糖尿病、血脂异常、脂肪肝和中心性肥胖 )的患病率差异。

研究结果发现, 午睡时间大于60分钟的人,糖尿病、脂肪肝和中枢肥胖的患病率最高。 此外,抛开糖尿病,在睡眠时间为30分钟的人群当中,其余3种疾病的患病率呈下降的趋势。同时,与不喜欢午睡的人比较,在所有组中,午睡时间大于60分钟的受试者与糖尿病患病率独立相关。

研究人员表示,基于结论, 将白天午睡的时间控制在一小时以内,或对预防糖尿病及其相关疾病具有潜在的益处。

午睡对 健康 有益,那如何睡,才能睡出 健康 呢?

1.适当的入睡时间

为啥别人中午休息了,就倍精神,而你却越睡越困?这大概与入睡时间不对有关。

由于刚吃完午饭,体内的血液会大量地流向胃部,大脑供氧量会明显降低,这个时候马上睡觉,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因此, 吃过午餐后,建议休息半小时后再进行午睡。

2.时间最好控制在20分钟左右

对于午睡时长这件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张骏副教授 则建议午觉时间应尽量控制在20分钟左右。

这是因为午睡时间过长会对人体 健康 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华中 科技 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午睡时间大于90分钟的人比午睡半小时的人,中风风险高25%。

3、姿势很重要

想要拥有一个高质量的睡眠,姿势也非常重要。

首先能躺着就别趴着。趴着睡不仅容易导致颈椎变形、引发颈椎病,还会影响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让人越睡越难受。因此,上班族最好能准备一把躺椅,午休时可以躺着休息,有条件的人群还可以自备U型枕等物品,可让颈椎等其他部位得到放松和调整。

如果只能趴着睡,最好也要拿个软而有高度的物品垫在手臂下,以缓解手臂压力。午休结束之后,也可通过做伸展运动,缓解手部酸胀麻木的情况。

午睡一会,对 健康 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为了身体的 健康 着想,工作再忙,也建议抽出个20分钟好好睡上一觉,毕竟, 健康 才是本钱!#家庭 健康 守护官# #谣零零计划#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