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诗词创作不可不知 “平仄”是什么意思?

一语惊醒梦中人1年前 (2023-12-18)阅读数 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平仄入声

前言

平仄是什么意思?读者大概要问,瞧不起人是不是,老街没有东西说了吗?怎么这么小儿科的问题也要写?不是老街没有话题说了,而是老街看到评论里确实有不少朋友不清楚什么是平仄。另外知道平仄的你,知不知道什么是平侧?侧又是什么呢?平仄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

一、字典里的平和仄?

顾名思义,平,就是平坦,不倾斜的意思;《说文》解释:平, 平舒也。北宋时期的《广韵》解释:平,正也。《增韵》:平,坦也。

仄,是平的反义词,不平侧倾的意思,倾斜就是仄。

古人把字分平仄两种,格律诗就是有规律地安排“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来追求声律的变化。不过平仄可不是和文字一起诞生的,他是在文字形成以后很久才出现的,那么平仄是什么时候有的呢?

二、 竟陵八友与四声的诞生

据说中国古人研究声韵源自于佛经翻译,在魏晋时期就有了研究声律的书。不过真正有影响成系统的音韵理论出自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

在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有一群文人集合于齐竟陵王萧子良左右,这个文学组织,史称"竟陵八友。"《梁书·武帝本纪》记载:

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并游焉,号曰'八友'。

其中的高祖是指的后来篡位的梁武帝萧衍,其他的七个人是他当年的诗友后来的臣子。沈约谢眺等人研究声韵:“以气类相推,文用宫商,平上去入为四声,世呼为永明体。”他们把所有的字分为平、上(读作晌)、去、入四声,依据四声创作的诗歌被称为永明体,这是唐朝格律诗的雏形。

其实当时的文人也不是人人清楚什么是四声,据说梁武帝萧衍虽然也是竟陵八友之一,但是不太清楚什么是四声,有一次问一个和尚,什么是四声,和尚说“天保寺刹。”

重公尝谒高祖, 问曰: “弟子闻在外有四声,何者为是?”重公应声答曰: “天保寺刹。”出, 逢刘孝绰, 说以为能。绰曰: “何如道天 子万福?”

天保寺刹和天 子万福,四个字都恰好是平、上、去、入四声,关于梁武帝的这个故事有好几个版本。但是有一种说法,梁武帝其实知道什么是四声,只不过不喜欢而已。《梁书·沈约传》说:然帝竟不遵用。《南史·沈约传》说:然帝竟不遵用约也。

至于梁武帝喜不喜欢不重要,重要的是四声竟如互联网时代的病毒式传播,连分江而治的北朝也受到影响。北魏文学家常景(?~550)说:南齐的沈约是当世文匠,他的四声理论影响巨大,诗人们多以此为准则。并且称赞到:“辞溢流徵,气靡轻商,四声发彩,八体含章”。

三、平仄与四声

齐梁时期有了四声,四声又被分成了两类, 平和仄。不过并不是平均的二分法。

1、平

四声中,平,就是平。类似于今天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如妈、麻。

2、仄

上、去、入三声都“不平” ,我们称为仄。

上声:马,即今天的三声;去声,骂,类似于今天的四声;入声,福,法,阔等字今天分别进入了其他三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了,但是南方的方言里还有。

关于入声可以看看这两篇文章《老街味道-学格律诗怎么辨认入声字》、《这些常用字,在古代竟然都是仄声,原来他们都是入声字》。

四、仄与侧

《说文》中解释仄:厕本字,通作侧。唐朝人把仄称之为“ 侧“,读音是一样的,侧读作仄,ze。元和 (806-820年)后诗人王睿 ,号炙毂子。他的书《炙毂子诗格》中有记录:

互律体。 诗云:“八月九月芦花飞。”上四字全用侧声。

上四字全用侧声指的是”八月九月“,这四个字都是仄声。八入声八黠、月入声六月、九上声二十五有。

讦调体 李郢诗:“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蝶隔溪无限情。”此“种”字合用平而用侧,是讦调也。。

唐人的讦调体就是拗体的意思,其中“种”应该是平声结果用了侧(仄),所以是拗体(五连仄),下句用“无”对句双救拗是标准的方法。《相信吗?十分钟让您看懂格律诗怎么救拗》。

五、诗词中的平仄

近体诗讲究格律,词要依谱填词,都要求符合平仄要求。诗词谱中的平仄用汉字表示的话有三种:平、仄、中;中就是可平可仄的意思。用符号表示就是:○”标平声 “●”标仄声 “⊙”标应平可仄 “◎”标应仄可平。

1、词中的平仄 刘禹锡的词《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恨情。⊙●●○△ ●○○●△

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

词谱里的△表示此处要押平声韵,如果是▲,表示押仄声韵。

2、诗中的平仄李商隐七言律诗《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诗词创作不可不知 “平仄”是什么意思?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结语

平仄是诗词学习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不知平仄基本就不懂古诗词。无论是讲究格律的近体诗还是不讲究格律的古体诗,平仄都是无法避开的门槛,很多朋友作古体诗的时候押不对韵就是因为没有平仄的概念。

例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押的诗仄声韵: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李白《静夜思》押的是平声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虽然这两首是都不是格律诗,但是押韵却要遵守平仄的规则,如果不是换韵的诗,要么押平声韵,要么押仄声韵。假如看到有人写绝句,第二句押平声韵,第四句却押仄声韵,那么你可以判定他不会写诗。

@老街味道

格律诗的拗体与救拗 唐朝人称为讦调 宋朝称为拗句

相信吗?十分钟让您看懂格律诗怎么救拗

这些常用字,在古代竟然都是仄声,原来他们都是入声字

老街味道-学格律诗怎么辨认入声字

看来楼上几位都没有切实解决你的问题。

首先解答“中”字,“中”在词谱中代表该处用字可平可仄,不需考虑其读音。

下面解答字音方面问题,古音分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即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它们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一二三四声的对应关系大致为平声对应一声和二声,上声对应三声,去声对应四声,而入声消失。从古音到今音,大致存在以下三个变化,即“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和“入派三声”,“平分阴阳”说的是平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分化成了阴平(一声)和阳平(二声)两类;“浊上变去”说的是有一类上声字在后来变成了去声;“入派三声”说的是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彻底消失,分别流散到平、上、去三声中。其中“平分阴阳”和“浊上变去”对判断平仄没有影响,而“入派三声”则影响较大,其中派入平声中的入声字,现在就很难判断,需要我们去记忆,但一些地方方言中还保留有入声,这些地区的人判断起来就要方便不少。

古音是怎样,由于古代没有录音设备,所以学者所研究的古音 ,都是在“拟古”,而且往往是韵书上的古音。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方言仍然如此众多,十里不同音的现象并不罕见,所以什么是“古音”,本就没有什么定论,我们实际研究的是读书音。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