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里的“疏”与“钞”有何区别?还有“注”、“解”、“演义”又是指什么呢?谢谢!
总的来说,佛教的经文都属于古文,现在保存得最好的是福建话,闽南语,也就是过去的河洛话。
善友做个参考
疏的意思是说的阐明,宣讲,也就是说过去的大师,对于佛经里面深厚的义理进行阐述,比如大乘百法明门论,经论言简意赅,总得有人去比较详细易懂的讲讲,他的话不是经论原文,他写的解释叫做疏,疏有先列举经文全文,然后在写疏的,也有分段先列举经,逐段的进行阐明,阐述意思的。
“钞”在这同“抄”,有选摘的意思。从文看,“文钞”应该可作“文选”解罢。比如说印光文钞,他是把他读过的经论也要,善书也罢,认为非常好的段落,非常的内容集中起来,这个叫文钞。
注是说的对于某一个词,某一个字,某一段话,这段话的来处进行说明,比如成唯识论,写到有义...有义...后来注释的人就在这里加个注,就是说这个有义是谁的意思,那个有义是谁的说法,方便大家考证,了解。
解是解释,他不单单是对某段话进行注释,还要阐述这段话的意思。
演义是一种小说体裁,在佛教经论中用得非常少,我到目前还没有看到,他是说的根据历史,传说,野史等通过艺术加工而成为长篇的小说。
疏: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起源于南北朝,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的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辨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论语义疏》是现今完整流传下来的南北朝时期的唯一义疏体著作,此书亡佚于南宋,清乾隆年间又由日本传入。
传:替经书作注的著作。一般由他人记述,例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它的还有注、笺、正义、诠、义疏、义训。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黄道周《节寰袁公传》:“(袁可立)子枢,博雅有胆识,为户部郎,别有传。”
笺:本指狭条形小竹片,古代无纸,用简策,有所表识,削竹为小笺,系之于简。《毛诗》篇首“郑氏笺”孔颖达疏:“郑於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后因以称注释古书,以显明作者之意为笺。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