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玄参散简介

一语惊醒梦中人1年前 (2023-12-18)阅读数 11#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玄参黄芩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方之玄参散 3.1 组成 3.2 制法 3.3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4 《太平圣惠方》卷十一方之玄参散 4.1 组成 4.2 制备方法 4.3 功能主治 4.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5 《太平圣惠方》卷十八方之玄参散 5.1 组成 5.2 制备方法 5.3 功能主治 5.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6 《太平圣惠方》卷十五方之玄参散 6.1 组成 6.2 制备方法 6.3 功能主治 6.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7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二方之玄参散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方之玄参散 8.1 组成 8.2 制备方法 8.3 功能主治 8.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9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方之玄参散 9.1 组成 9.2 制备方法 9.3 功能主治 9.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9.5 各家论述 10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方之玄参散 10.1 组成 10.2 制备方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10.5 各家论述 11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玄参散 11.1 组成 11.2 制备方法 11.3 功能主治 11.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12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方之玄参散 12.1 组成 12.2 制备方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13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方之玄参散 13.1 组成 13.2 制备方法 13.3 功能主治 13.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14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二方之玄参散 14.1 组成 14.2 制备方法 14.3 功能主治 14.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15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方之玄参散 15.1 组成 15.2 制备方法 15.3 功能主治 15.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16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方之玄参散 16.1 组成 16.2 制备方法 16.3 功能主治 16.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17 《圣济总录》卷一○六方之玄参散 17.1 组成 17.2 制备方法 17.3 功能主治 17.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18 《圣济总录》卷一二三方之玄参散 18.1 组成 18.2 制备方法 18.3 功能主治 18.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19 《圣济总录》卷一三○方之玄参散 19.1 组成 19.2 制备方法 19.3 功能主治 19.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20 《普济方》卷一四○引《博济》方之玄参散 20.1 组成 20.2 制备方法 20.3 功能主治 20.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21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玄参散 1 拼音

xuán shēn sǎn

2 概述

玄参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八首。

3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方之玄参散 3.1 组成

玄参一两,升麻、射干、熟大黄各五钱,炙甘草一分[1]。

3.2 制法

上药为细末[1]。

3.3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煎,徐徐含咽[1]。

3.4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方之玄参散主治悬痈肿痛,饮食不下[1]。

4 《太平圣惠方》卷十一方之玄参散 4.1 组成

玄参1两,射干1两,黄药1两。

4.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末。

4.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十一方之玄参散主治伤寒,上焦虚,毒气热壅塞,咽喉连舌肿痛。

4.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 《太平圣惠方》卷十八方之玄参散 5.1 组成

玄参1两,羚羊角屑1两,黄耆1两(锉),川升麻1两,大青1两,漏芦2两,地骨皮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5.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散。

5.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十八方之玄参散主治热病,遍身生热毒疮,痒痛,有脓水。

5.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 《太平圣惠方》卷十五方之玄参散 6.1 组成

玄参3分,射干3分,川升麻3分,百合3分,前胡(去芦头)3分,白蒺藜(微炒,去刺)3分,犀角屑3分,枳壳(麸炒微黄,去瓤)3分,甘草(炙微赤,锉)3分,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3分,桔梗(去芦头)3分,木通(锉)3分,麦门冬(去心)3分。

6.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散。

6.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十五方之玄参散主治时气热毒上攻咽喉,噎塞肿痛。

6.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7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二方之玄参散 7.1 处方

玄参15克 甘菊花22克 防风45克(去芦头)羚羊角屑30克 子芩30克 蔓荆子22克 赤芍药22克 马牙消22克

玄参1两,甘菊花3分,防风1两(去芦头),羚羊角屑3分,蔓荆子3分,赤芍药3分,马牙消1两,子芩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7.2 制法

上药为粗散。

上药捣筛为散。

7.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二方之玄参散主治针眼赤肿,心躁,风热壅滞,眼开即涩痛。

功在疏风清肝。主治肝经风热壅滞,眼目涩痛,连头额偏疼。

7.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后温服,临卧再服之。

每服9克,以水2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每于食后温服,夜临卧时再服。

7.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二

8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方之玄参散 8.1 组成

玄参1两半,桔梗(去芦头)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1两,羚羊角屑1两,赤芍药1两,防风(去芦头)1两,黄芩1两,茺蔚子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8.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散。

8.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方之玄参散主治眼忽然突出睛高。

8.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临卧再服。

9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方之玄参散 9.1 组成

玄参1两,川升麻半两,射干半两,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甘草1分(炙微赤,锉)。

9.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散。

9.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方之玄参散主治悬壅肿痛,不下饮食。

9.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放温,时时含咽。

9.5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玄参气味咸苦,入手足少阴;升麻气味辛温,入足阳明;射干气味苦平,入手足厥阴;大黄气味苦寒,入足阳明;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治悬痈痛咽阻不能下食者,以苦降之品,少佐辛温,再少使以甘平,则上逆之热缓缓下行,病自减矣。

10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方之玄参散 10.1 组成

玄参3分,川升麻3分,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犀角屑3分。

10.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散。

10.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方之玄参散主治心脾壅热,生木舌肿胀。

10.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0.5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玄参气味咸苦,入手足少阴;升麻气味辛温,入足阳明;大黄气味苦寒,入足阳明;犀角气味苦酸咸,微寒,入手足厥阴;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能缓诸药之性。因心脾气壅痹不宣,非下行不能杀其势,速下犹恐热不尽,故以甘平之品缓其下行之势,则壅热去而无不尽矣。

11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玄参散 11.1 组成

玄参2两,紫雪2两,川升麻1两,沉香1两,犀角屑3分,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甘草半两(生,锉),黄芩3分,葳蕤3分,地骨皮3分,栀子仁3分,连翘3分。

11.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散。

11.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方之玄参散主治乳石发动烦热,生痈肿疼痛。

11.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竹叶3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4次。

12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方之玄参散 12.1 组成

玄参1两,栀子仁3分,黄芩1两,白蔹半两,川升麻1两,连翘1两,犀角屑半两,葳蕤1两,木香半两。

12.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散。

12.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方之玄参散主治渴利后,头面身上遍生热毒疮。

12.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4次。

13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方之玄参散 13.1 组成

玄参半两,甘草半两(生,锉),麦门冬3分(去心),前胡(去芦头)1两,枳实(麸炒微黄)1两,人参(去芦头)1两,赤芍药1两,生干地黄1两,黄耆1两,芎藭1两,赤茯苓1两,黄芩1两,石膏2两。

13.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散。

13.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方之玄参散主治痈肿始发,热毒气盛,寒热心烦,四肢疼痛。

13.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竹叶27片、小麦100粒,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4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二方之玄参散 14.1 组成

玄参1两,黄芩1两,当归1两,赤芍药1两,麦门冬1两(去心),犀角屑1两,甘草1两半(锉),远志1两(去心),生干地黄1两,赤茯苓1两半,川升麻1两半,人参1两半(去芦头)。

14.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散。

14.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二方之玄参散主治热毒气攻冲背上,初觉疼痛,烦闷,经月不瘥。

14.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竹叶27片、小麦50粒,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5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方之玄参散 15.1 组成

玄参2两,川升麻2两,独活2两,汉防己1两,甘菊花1两,连翘3两,犀角屑半两,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

15.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散。

15.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方之玄参散主治蛴螬瘘,结核肿痛。

15.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

16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方之玄参散 16.1 组成

玄参(洗,切)1两,犀角(镑屑)1两,芒消(研细)1两,黄耆(细锉)1两,沉香(锉)1两,木香1两,羚羊角(镑屑)1两,甘草(生,锉)3分。

16.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散。

16.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方之玄参散主治渴利后,经络痞涩,营卫留结成痈疽。

16.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温水调下,不拘时候。

17 《圣济总录》卷一○六方之玄参散 17.1 组成

玄参2两半,大黄(锉,炒)2两半,决明子(炒)2两,菊花2两,车前子2两,升麻2两,黄连(去须)2两,枳壳(去瓤,麸炒)2两,栀子仁(炒)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苦参(锉)半两。

17.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散。

17.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六方之玄参散主治上膈壅滞,风邪毒气攻目,令目睛疼痛;目赤痛,胬肉满急。

17.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食后、临卧蜜水调下,日3次。

18 《圣济总录》卷一二三方之玄参散 18.1 组成

玄参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半两,甘草(炙)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白术半两,桔梗(炒)半两,人参半两。

18.2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8.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二三方之玄参散主治狗咽气塞。

18.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热汤调下,日35次。

19 《圣济总录》卷一三○方之玄参散 19.1 组成

玄参1两,黄芩(去黑心)1两,羊蹄根1两,芍药1两,白芷1两,丁香1两,木香1两,消石(碎)1两,半夏(汤洗7遍)1两,白蔹1两,木鳖子(去壳)1两,莽草1两。

19.2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9.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三○方之玄参散主治一切痈疽疮肿。

19.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醋调涂疮上,1日34次,肿消为度。

20 《普济方》卷一四○引《博济》方之玄参散 20.1 组成

川大黄半两,玄参半两,朴消半两,白药子半两,甘草2分。

20.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末。

20.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一四○引《博济》方之玄参散主治伤寒汗后,余热未解。

20.4 玄参散的用法用量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黄芩的功效与作用点

你好:大力子有叫牛蒡子,具有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的功效;重楼也叫蚤体,具有清热解毒、止痉、止痛的功效;蜂房具有解毒疗疮、散结定痛、祛风定痛、兴阳益肾的功效;半枝莲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白鲜皮清热、燥湿;射干化痰、石斛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虚热;黄芩清热燥湿、玄参养阴;玉竹养阴润肺;柴胡和解退热;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黄芩的功效与作用,以及黄芩的功效与作用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1、黄芩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哪些人适宜食用黄芩2、黄芩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3、黄芩的功效与作用4、黄芩中药的功效与作用5、黄芩长啥样6、黄芩的功效?黄芩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哪些人适宜食用黄芩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苦,寒。

归经:归肺、胆、脾、胃[2]、大肠、小肠经。

主治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

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药物禁忌

1、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避免熬夜。

2、少吃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扩展资料

其它作用

黄芩素10,20mg/kg静脉注射,对麻醉犬有利尿作用。

黄芩煎剂4g/kg灌胃,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有防治作用,可延缓白内障的形成。

黄芩甙对大鼠晶体醛糖还原酶有抑制作用,其ID50为1.81×10(-3)mg/ml。

黄芩甙150mg/kg灌胃,对链黑霉素引起的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无明显下降,但红细胞山梨醇含量于治疗后显著降低,提示在动物体内也有抑制醛糖酶的作用,有可能用于糖尿病性并发症的防治。

人民网-细说黄芩的功效与作用可抗癌降血脂

黄芩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性味:苦,寒。

归经: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主治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

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黄芩的根是一种草药,味苦、性寒,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疸、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

扩展资料

药物禁忌

1、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避免熬夜。

2、少吃辛辣或者刺激性食物。

3、积极参加户外运动,放松心情。

4、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学会合理减压。

5、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人民网——细说黄芩的功效与作用可抗癌降血脂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甘。

归经:入心、肺、胆、大肠经。

①《品汇精要》:行手太阴、阳明经。

②《纲目》: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太阴、少阳六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大肠、膀胱、胆四经。

功能主治

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

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_,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

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_痛,心腹坚胀。

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

治乳痈,发背。

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

⑦李杲:治发热口苦。

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⑾《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扩展资料:

民间传说

李时珍生于明朝嘉靖年间,自幼聪明伶俐,好学上进,小小年纪就立志考取功名。

光耀门庭。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李时珍十、六岁时,他突患急病,咳嗽不止,并且久冶不愈。

随着病情加剧,他每日吐痰碗余,烦、渴引饮,骨蒸劳热,六脉浮洪,虽服用柴胡、麦冬、荆芥、竹沥等解表退热、润肺清心、清热化痰之剂却并无效果。

方圆百里的名医都束手无策,认为其已无药可救。

眼看小时珍生命危在旦夕。

正在李时珍的父母悲伤绝望之际,村子里来了一位从远方云游到此的道士,这位道人白发长髯,颇有一种仙风道骨的味道。

闻言道人专治疑难杂症,小时珍的父母急忙把道人请到家中给他看病。

道士给小时珍号了脉象后,捋捋长髯说:“不妨,不妨,此病只需服用黄芩30克,加水两盅,煎至一盅,服用半月即可痊愈。

时珍的父母半信半疑地按方煎药。

奇迹出现了。

半月之后,小时珍身热全退,痰多咳嗽的症状也消失了,身体逐渐恢复健康。

一味黄芩居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李时珍深感中国医学的神奇,更对这位身怀绝技的道士钦佩不已,从此,便跟随道人刻苦钻研医学,读遍历代医书,踏遍高山大川。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时珍终于在医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医林一代宗师。

在他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救了他性命的黄芩这味中药推崇备加,称之为“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参考资料:

黄芩(唇形科植物)_百度百科

黄芩中药的功效与作用黄芩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中药的功效与作用,这种食物是大家所熟知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调理身体,平时我们也可以将它泡水喝,了解一下它的功效和作用对我们有好处,下面是黄芩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中药的功效与作用1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1、解热。

动物实验证实有解热作用。

2、利尿。

作用明显,有效成分主要为黄芩素。

煎剂也有利尿作用。

3、抗菌。

体外试验黄芩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有效成分为黄芩。

4、抗病毒。

黄芩对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PR3有抑制作用。

又发现动物(鼠)感染流感后,黄芩可有一定治疗作用。

5、抗真菌。

体外试验黄芩煎剂对多种皮肤真菌(如腹股沟表皮癣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6、镇静和降压。

通过加强皮层抑制过程而镇静,通过轻度扩张血管而降压,其作用已经运动实验和临床观察而证实。

此外,黄芩能使血糖上升,并有利胆、抑制肠管运动和抗过敏的作用。

炮制:切片前用沸水汤10分钟或蒸1小时闷软切片。

生用、酒炒、炒炭。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肺、脾、胆、大小肠径。

功能:清热燥湿,止血安胎。

主治:肺热咳嗽,血热妄行,湿热下痢,胎动不安。

临床应用:主要为清泻肺火。

1、用于治疗肺热咳嗽(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所致的'咳嗽)。

配桑白皮、浙贝母、麦冬等。

2、用于治疗急性炎症性热病。

在清热方剂内,黄芩广泛应用。

3、用于治疗湿热下痢。

有里急后重而属菌痢或肠炎者,配白芍,方如黄芩汤,或配葛根、黄连。

4、用于治疗因有热而致胎动不安。

用黄芩配白术以清热安胎,如当归汤;偏血虚的或与四物汤同服。

5、用于治疗动脉硬化、高血压、植物神经官能症。

属肝阳亢盛,有头痛、目赤、口苦、面红、心烦等症状者,可用黄芩清热降压,有助于消除头痛、失眠等症状,并可降压,即使长期服用也没有什么毒性。

常配菊花等同用,方如黄芩夏菊汤。

6、治疗小腹绞痛而属热痛者,配川厚朴、黄连。

此外,在治疗由湿热所致的便血、血淋(尿血)时,在去湿清热的方剂内,可加入黄芩。

使用注意:1、一般用嫩黄芩较多。

嫩黄芩与枯芩(片芩)功效大同小异。

一般治热痢,清内热多用嫩黄芩;泻肺热,清肌表之热可用枯芩。

玄参散简介

2、小儿平日脾胃较弱者,服苦寒之黄芩要防其对胃肠刺激过甚,可酌量配党参同服。

用量:6~15g。

二岁以下小儿可用1.5g至4.5g。

处方举例:1、黄芩汤(《伤寒论》):黄芩9g,白芍6g,甘草6g,大枣5枚,水煎服。

2、当归汤(《金匮要略》):黄芩6g,当归9g,白芍6g,白术9g,川芎1.5g,水煎服。

3、黄芩夏菊汤:黄芩9g,夏枯草15g,菊花9g,水煎服。

注:

1、以河北承德,内蒙古昭盟产品根条坚实,色黄,较光滑,习称“热河黄芩”质量最佳。

山东产品称“东芩”根细长而坚实,呈黄绿色,江浙地区认为质佳。

2、黄芩由于生长年限不同,性状大小不一,商品分为四个等级:

(1)大枝芩:体形粗大,空心多。

(2)枝芩:体型较小,空心少。

(3)尖芩:体型细小及折断的尾部。

(4)瓣芩:破碎的片块。

3、成分:含黄芩甙及黄芩素。

4、实验证明:黄芩遇冷水变绿的原因,是由于黄芩中含有的酶,在一定的湿度和湿度下,可以酶解黄芩中两种甙,即黄芩甙和汉黄芩甙,产生葡萄糖醛酸与两种甙元,即黄芩素与汉黄芩素。

而其中的黄芩素,是一种邻位的三羟基黄酮,本身不稳定,容易氧化而变绿。

因冷浸后降低了有效成份。

影响疗效。

5、四川、云南、贵州所产的黄芩,其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西南黄芩的根。

商品性状较弯曲,常有分歧。

断面黄绿色明显,仅在当地习销。

黄芩中药的功效与作用2

《药对》:黄芩,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蔹、赤小豆疗鼠瘘。

《本草经》: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

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黄芩。

《医学启源》: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垄盛,必用之药。

泄肺中火邪上逆于隔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

《本经》:主诸热黄疸,肠僻,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诸失血。

《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法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黄芩长啥样看看黄芩长什么样

黄芩的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

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

黄芩的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

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黄芩,看看黄芩到底长什么样?

一、黄芩

1、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肉质,径达2厘米,伸长而分枝。

茎基部伏地,上升,高30~120厘米,基部径2.5-3毫米,钝四棱形,具细条纹,近无毛或被上曲至开展的微柔毛,绿色或带紫色,自基部多分枝。

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0.5~1.2厘米,顶端钝,基部圆形,全缘,上面暗绿色,无毛或疏被贴生至开展的微柔毛,下面色较淡,无毛或沿中脉疏被微柔毛,密被下陷的腺点,侧脉4对,与中脉上面下陷下面凸出;叶柄短,长2毫米,腹凹背凸,被微柔毛。

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总状,长7~15厘米,常再于茎顶聚成圆锥花序;花梗长3毫米,与序轴均被微柔毛;苞片下部者似叶,上部者远较小,卵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11毫米,近于无毛。

花萼开花时长4毫米,盾片高1.5毫米,外面密被微柔毛,萼缘被疏柔毛,内面无毛,果时花萼长5毫米,有高4毫米的盾片。

花冠紫、紫红至蓝色,长2.3~3厘米,外面密被具腺短柔毛,内面在囊状膨大处被短柔毛;冠筒近基部明显膝曲,中部径1.5毫米,至喉部宽达6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宽7.5毫米,两侧裂片向上唇靠合。

雄蕊4,稍露出,前对较长,具半药,退化半药不明显,后对较短,具全药,药室裂口具白色髯毛,背部具泡状毛;花丝扁平,中部以下前对在内侧后对在两侧被小疏柔毛。

花柱细长,先端锐尖,微裂。

花盘环状,高0.75毫米,前方稍增大,后方延伸成极短子房柄。

子房褐色,无毛。

小坚果卵球形,高1.5毫米,径1毫米,黑褐色,具瘤,腹面近基部具果脐。

花期7-8月,果期8-9月。

2、生长习性1)根的生长:黄芩为直根系,主根在前三年生长正常,其主根长度、粗度、鲜重和干重均逐年增加,主根中黄芩苷含量较高。

第四年以后,生长速度开始变慢,部分主根开始出现枯心,以后逐年加重,八年生的家重黄芩几乎所有主根及较粗的侧根全部枯心,而且黄芩苷的含量也大幅度降低。

2)茎、叶生长:出苗后,主茎逐渐长高,叶数逐渐增加,随后形成分枝并现蕾、开花、结实。

5~6月为茎叶生长期,一年生黄芩主茎约可长出30对叶,其中前五对叶每4~6天长出1对,其后叶片每2~3天长出1对。

3)开花结果:一年生植株一般出苗后2个月开始现蕾,二年生及其以后的黄芩,多于返青出苗后70~80天开始现蕾,现蕾后10天左右开始开花,40天左右果实开始成熟,如环境条件适宜黄芩开花结实可持续到霜枯期。

3、生长环境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

黄芩野生于山顶、山坡、林缘、路旁等向阳较干燥的地方。

喜温暖,耐严寒,成年植株地下部分在-35℃低温下仍能安全越冬,35℃高温不致枯死,但不能经受40℃以上连续高温天气。

耐旱怕涝,地内积水或雨水过多,生长不良,重者烂根死亡。

排水不良的土地不宜种植。

土壤以壤土和沙质壤士,酸碱度以中性和微碱性为好,忌连作。

二、中药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

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地。

春、秋两季采挖,去除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蒸透或开水润透切片,晒干。

生用、酒炙或炒炭用。

药性苦,寒。

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1.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

本品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长于清中上焦湿热。

治湿温、暑湿证,湿热阻遏气机而致胸闷恶心呕吐、身热不扬、舌苔黄腻者,常配滑石、白豆蔻、通草等药用,如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若配黄连、干姜、半夏等,可治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如半夏泻心汤(《伤寒论》);若配黄连、葛根等药用,可治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若配茵陈、栀子,可治湿热黄疸。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本品主入肺经,善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用治肺热壅遏所致咳嗽痰稠,可单用,如清金丸(《丹溪心法》);若配苦杏仁、桑白皮、苏子,可治肺热咳嗽气喘,如清肺汤(《万病回春》);若配法夏,可治肺热咳嗽痰多,如黄芩半夏丸(《袖珍方大全》)。

本品苦寒,清热泻火力强,配薄荷、栀子、大黄等,可用治外感热病,中上焦热盛所致之高热烦渴、面赤唇燥、尿赤便秘、苔黄脉数者,如凉膈散(《和剂局方》)。

3.血热吐衄。

本品能清热泻火以凉血止血,可用治火毒炽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大黄用,如大黄汤(《圣济总录》)。

本品经配伍,也可用治其他出血证,如配地榆、槐花,用治血热便血;配当归,用治崩漏,如子芩丸(《古今医鉴》)。

4.痈肿疮毒。

本品有清热泻火,清解热毒的作用,可用治火毒炽盛之痈肿疮毒,常与黄连、黄柏、栀子配伍,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若治热毒壅滞痔疮热痛,则常配黄连、大黄、槐花等药用。

5.胎动不安。

本品具清热安胎之功,用治血热胎动不安,可配生地黄、黄柏等药用,如保阴煎(《景岳全书》);若配白术用,可治气虚血热胎动不安,如芩术汤(《医学入门》);若配熟地黄、续断、人参等药用,可治肾虚有热胎动不安,如泰山磐石散(《景岳全书》)。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鉴别用药黄芩分枯芩与子芩。

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

古籍摘要1.《神农本草经》:“主诸热黄疸,肠_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2.《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3.《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咳,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萎、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含黄芩苷元、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新素、苯乙酮、棕榈酸、油酸、脯氨酸、苯甲酸、黄芩酶、β-谷甾醇等。

2.药理作用:黄芩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芩苷、黄芩苷元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能降低小鼠耳毛细血管通透性;本品还有解热、降压、镇静、保肝、利胆、抑制肠管蠕动、降血脂、抗氧化、调节cAMP水平、抗肿瘤等作用;黄芩水提物对前列腺素生物合成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结合传统用本品治疗肺热咳嗽,现代临床常用以治疗小儿肺炎、支气管炎等;用黄芩、金银花,水煎服,治疗麦粒肿150例,一般1—2日即愈(山东医药,1989,1:22);用双黄连粉针剂(由黄芩、金银花、连翘组成),加入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滴注,治疗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33例,痊愈30例(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6:412);用以黄芩为主药,配玄参、麦冬、石斛、三棱制成的疱疹I号口服液口服,治疗带状疱疹157例,其疼痛缓解及消失时间明显短于龙胆泻肝颗粒对照组,后遗症的发生率亦少于对照组(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6:388);此外,临床上还用黄芩等制剂治疗高血压、病毒性肝炎、流脑带菌者、沙眼等。

黄芩的功效?黄芩,也称山茶根、土金茶根等,是中药材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草本药,归属于多年生长草类植物。

在我国北方很多地区都有种植,根部能入药,有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栽培价值非常高。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黄芩的功效与作用点、黄芩的功效与作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