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华录》中可以看出宋朝人喝茶都有哪些讲究?
《梦华录》令屏幕前的观众惊艳的国风场景往往是茶艺表演,其中几场斗茶引出了“茶百戏”的茶艺绝唱。在剧中,上到贵族、文人墨客,下至市井商贩,都会去茶坊喝茶。
特别是赵盼儿在永安茶楼表演的茶百戏镜头,惊艳了一大波观众。大家不禁惊讶,宋朝的茶艺竟然达到了如此之高的境地吗?
据文献资料记载,唐代就出现了“茶百戏”,而宋徽宗对“茶百戏”的热忱让其发展达到高峰。这正如陈寅恪说的那句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唐代的茶百戏在宋代得到传承并被发扬光大。可以说,宋代茶艺是对前代茶艺的继承和发展。
到了宋代,饮茶的习俗风靡全国,饮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坊遍布城乡各地,饮茶作为一种社会风尚。
宋朝人喝茶究竟有多讲究?
1.先说点茶
宋人点茶,对茶末质量、水质、火候、茶具都非常讲究。在宋人眼中,烹茶的水以山泉水为上品,井水次之。茶叶以白茶为顶级茶品;茶末研磨得越细越好,这样点茶时茶末才能达到最佳状态;火候也极重要。
“七汤点茶法”是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宋人点茶的方法。这“七汤”名为:疏星皎月、珠玑磊落、粟文蟹眼、青云渐升、浚皑凝雪、乳点勃然、稀稠得中。
《咏茶》中记录的“碾细香尘起,烹新玉乳凝”的句子,将纯白的汤花比作玉乳、云朵、白雪。水融入茶盏,点起白色的汤花,汤花在盏中翻腾,就像冬天翻滚的皑皑雪浪。白汤给宋代人在点茶过程中带来了美的体验,以及心灵享受。
苏轼在《西江月·茶词》一词中写道:“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苏轼在反复的烹茶实践中,发现用山泉水点茶,茶水口感细腻柔润,效果最佳。
2.再说斗茶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都好茶道,流行斗茶,在点茶时文人雅士们比较茶汤,同时吟诗作赋,在茶汤上作画,一比高下。斗茶可谓风靡一时。
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
斗茶从准备之初,共有五个步骤。
1.炙茶
先将茶饼“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然后用微火炙干。新茶一般不炙。
2.碾茶
用干净的纸包裹,槌碎,然后碾细。若过夜,则色昏。
3.罗茶
碾好的细木过筛,筛上粗末再碾、再罗。
4.、烘盏
凡是点茶,必须先烘盏使之热。如果盏冷,茶就浮不起来。
6.、点茶
先投茶,然后注汤,调成膏状。
后来这种饮茶方式传至日本,演变为当今日本的“抹茶道”,流传至今。
3.茶趣?斗茶令与茶百戏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的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这是点茶的极致了。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
茶百戏”又叫“汤戏”或“水丹青”,以水为墨在茶汤上作画,整个作画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剧中,赵盼儿展示以研膏茶为原料,用汤匙沾取少许清水,而后在茶汤上勾勒出画面,类似于咖啡中的拉花,甚是有趣。而今,茶百戏已成非遗文化。
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宋人杨万里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与唐代的重大区别是:唐代的茶一般为绿色,青瓷碗与白瓷碗并重;而宋代茶色尚白,又兴起了斗茶之风。斗茶胜负的标志为茶是否粘附碗壁,哪一方的碗上先形成茶痕,即为输家。这和茶的质量及点茶的技术都有关系。为适应斗茶之需,宋代将白色的茶盛在深色的碗里,对比分明,易于检视。蔡襄在《茶录》中指出:“茶色白,宜黑盏。”“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所以宋代特别重视黑釉茶盏。福建建阳水吉镇建窑烧造的茶盏釉色黝亮似漆,其上有闪现圆点形晶斑的,也有闪现放射状细芒的,前者称油滴盏,后者称兔毫盏。还有的盏底刻“供御”、“进”等文字,表明这里曾有向朝廷进奉的贡品。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