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弓弩之别

泡在奶味里8个月前 (12-18)阅读数 3#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射程学徒
很多朋友初闻弓箭时,都会问弓和弩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吗?今天就弓和弩的区别跟大家做一大概的区别说明。 弩是古代用来射箭的一种冷兵器。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是古代兵车战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步兵有效克制骑兵的一种武器。弩也被称作“窝弓”、“十字弓”。虽然弩的装填时间比弓长很多,但是它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是古代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强弩的射程可达600米,特大型床弩的射程可达千米。可见弩的威力非同小可。按张弦的方法不同,还可细分为臂张弩、踏张弩和腰张弩等,还有能数箭齐射或连射的连弩和装有数把弩弓的床弩。不论在现代还是在古代,弩是被禁止平民使用的。因为弩的操作非常简单,不需要射击技巧,平民很容易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弩在古代战场上的一直被大规模使用的原因,是它的射程大于弓,换句话说就是穿透力更强,准确还在其次了。尤其是撅张弩这种用手脚并用的强力单兵弩,能比弓更有效地杀伤敌人的重甲兵种,所以强力的弩部队也是射远部队里不可或缺的。所以我国古代的射远部队,一直是弓弩并重,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明代准热火器开始列装部队,弩才逐步淘汰掉。淘汰的原因,就是射速差不多,但准热火器威力更大,杀伤和射程更远。 弓是抛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弹射武器。它由富有弹性的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把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远处的目标。 自夏商周开始,弓与弩就一直并存于军队中,弩虽生于弓,但二者却有着一定的差异。

1、弓的构造简单、重量轻、使用灵活,能够大量制造;

2、和弓比较,弩的精度高于它,但在不经过长时间瞄准射击时它的精度并不比弓高。弓箭具有攻击目标的快速性,上箭、张弓、瞄准、发射为一个整体,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全过程;

3、能够连续发射的弩的射速其实并不比一个熟练弓箭手用弓箭连续射击的速度快,而且根本没有精度可言;

4、在西方国家弩曾经一度被认为是邪恶的武器,是被禁用的。在我国也同样是禁用的。

5、对于骑兵来说弩基本没有二次射击的机会。

弩有很多优点,如射程更远、准确性高等等,但真正比弓突出的优点,是它发射的延迟性,弩可以想什么时候发射就什么时候发射,弓就不可以。弩手可以上好弦端着弩,仔细慢慢地瞄准,或者听指挥官的命令扣动弩机。然而,同样磅数的弓,正常情况射速(单位时间内发射的箭的数量)是弩的三到四倍。考虑到弩在装弹时的操作,说四倍是很稳妥的,三倍已经有点乐观了。这代表着什么呢,代表着大约12~15秒内,一个普通弓手可以射出四支箭,弩手射出一支。在大规模交战的战场上,其实准确性已经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火力的连续输出和覆盖的密度,从这个角度看,弓显然大大优于弩。

而且,突出个人修行的儒者眼中,弓的地位远远高于弩,弩只是处于“器”的位置,而弓已经到了“道”的层次,弓是凭人力拉射,而弩是凭机械力发射的复合体,弩射的精度大部分源自于弩器的设计,而弓射的精度依靠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相比较而言,弩只是一种工具,对君子修行没有太大帮助,而弓射则能很好地锻炼人的意志和心理,“以靶为志,以心为箭”,讲究弓、箭、手三者合一,突出“射以观德”的主题,使人达到专心如一。这种寓射于教的教育方式不仅是古代诸多儒者所追求的也是我们现代人所应学习与推崇的。

弩与弓

沈括有一日在军器监的弓弩造箭院中巡察制弩的作坊,隐约听到两个小学徒正在争辩。沈括一时好奇,就走近听他们谈话的内容,原来是一位制弩的和一位制弓的小学徒:

制弓的小学徒说:「你的弩有什麼厉害的?拿起来又重,上箭的时候又慢,一点都不好使!」

制弩的小学徒也不服气的说:「你的弓射程这麼短,那能跟我这个党项弩相比!」

原来,熙宁六年(1068)十二月,入内府都知张若水进呈「神臂弓」,这种「弓」其实是「弩」。由於党项酋长李宏归顺朝廷,就把他所设计的偏架弩(现已不知为何叫此名。)送给了朝廷。由於这种弩在天津园试射的时候射程远达五百多公尺,所以皇上特别重视,交代军器监仿制后还要将仿制品送到延和殿验收。在验收时,由於禁军卫士不习惯这种威力强大的弩,一时无人能击中百公尺外的铁甲,但张若水亲自试射以后,发现连连击穿铁甲,化解了大家的疑虑,并於进一步的试射中,证明可以击穿双层的铁甲。因此皇上十分激赏,下令配属於部队。由於试射时产生的疑虑,许多人不明就里,议论纷纷,两个小学徒所谈的就是这种弩。

沈括想了一想,正好利用机会说明一下,消除大家的疑虑。於是,他就打断了两个人的争执。两人一见沈括来了,连忙退到一边,向他行礼,不敢再多言。沈括略带严肃的说:「工作的时候还有时间吵架?来,考考你们一些基本知识。」他指了指放在一旁的神臂弓半成品,问道:「神臂弓是用什麼材质啊?」

制弓的小学徒连忙抢答:「弩身用坚硬的山桑木,弩梢用檀木,『马面牙发』用铜制,弦是用麻绳。」

「那弩前端的圆环是什麼作用呢?」

制弩的小学徒说:「圆环的正式名称是干镫,因为战士们射击后在装填往往必须弯下身子,射击数发之后就会疲劳,因此只要用脚踏住干镫,站姿也可以进行再装填。」

「那莫大小尺寸要怎样才合格啊?」沈括又问。

「弩身长三尺二寸(约一公尺),弩弓长四尺五寸八分(1.43公尺),两弭各长九寸二分(0.29公尺),弝(ㄅㄚˋ)长四寸,两闪(弝和弭之间)各长一尺一寸一分,弦长二尺五寸(0.78公尺)。」制弩的小学徒一口气说出来。

沈括笑著说:「很好!很好!可是你们知道弩所使用的箭和一般弓所使用的有什麼不同吗?」你们分别说说看。

制弓的小学徒抢先回答道:「朝廷於熙宁七年曾下令制造『入阵弓箭』,将箭分为三等,长度都在二尺九寸至六寸之间(0.8-9公尺)。」

制弩的小学徒则羞赧的说:「这我还没学到,不过听作坊的前辈师傅说过神臂弓的箭大约只有数寸长而已。」说完不好意思的搔了搔头。

沈括接著说:「你们说的很好,弩箭较短的原因是因为弩箭的飞行速度较快,不需要像弓一样的长箭身来稳定飞行。而且张弓和张弩的拉距也不同,所以会有两种箭长度不同的情形。另外,你们知道为什麼弓和弩这两种兵器都需要生产吗?」这麼一问,两位小朋友反倒不似之前的针锋相对,开始对沈括的问题纳闷起来。想了一会,两个小学徒只好说:「大人明示,小人等确实不知。」

沈括见两位小朋友答不上话来,心里也想近日朝廷推行新法,对於武备极为重视,军器监的工作也比平时多出许多,无怪乎两个小朋友容易起冲突,利用这个机会化解化解也不错。

他清了清嗓子,缓缓的说道:「弓和弩是互为表里的两种兵器,他们各有各的优点。先说弓吧!在制造上,弓的构造简单,容易就地取材大量制造,重量又轻,射程虽不如弩,但也有八百尺(250公尺)之遥。射速上可以比弩快六到十二倍。这就是弓历久弥新的原因。」

「如果就大人所说,那我们又何必造弩呢?」造弩的小学徒不满意的说。

沈括笑著说:「别急,别急,我还没说完呢!弩的存在当然很重要,否则何必花如此多的钱来造弩呢?军队打仗时靠的是战术,有时考虑的因素比较多,这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弩的价值在於它的射程、贯穿力以及准确度,它的射程比弓要远出一倍,它可以贯穿两层铁甲,由於弩只要将弦固定之后就可以专心瞄准,不像弓还要同时拉弓和瞄准,准确率也较弓为高。」「朝廷现在和外族作战,遭遇的多半是骑兵,而我朝多是步兵,野战遇到敌军骑兵冲锋时,往往支持不住,无法在敌军接近时给予重创。因之弓弩这类的射远武器很重要,在敌军在一千七百尺外时,可以用床弩这种大型武器来攻击,等到敌军接近至一千七百尺以内就可以用神臂弩(532公尺,神臂弩的最大射程)来进行攻击,敌军接近至八百尺(250公尺)左右就可以开弓射击。当然并不是敌军一到这个距离就射击,还必须了解敌军的动向,等进入有效射程进行齐射效果最好。这就是互为表里。懂了没?」

弓弩之别

两个小朋友这下恍然大悟,明白了弓和弩的作用后,也就知道没有什麼好争的。告别了大人,回到各自的作坊去了。沈括望著两个人的背影,想著朝廷的军事上还有许多改革措施不为人所知,想想自己尚未完稿的《九军阵法》和《修城法式条约》,也急急忙忙的回到自己的官署去了。

相关资料:

《梦溪笔谈?器用门》327条

324熙宁中,李定(宏)献偏架弩,似弓而施干镫。以镫距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札,谓之「神臂弓」,最为利器。李定本党项羌首,自投归朝廷,官至防团而死,诸子皆以骁勇雄於西边。

《宋史?兵志》

《玉海?兵制》

弩是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新式兵器,源于弓箭,故常把弓弩连称。但弩优于弓箭,是一种先进的冷兵器。

弩是主要机件叫“弩机”,以青铜制作,装于木弩臂的后部。弩机的构件“郭”,“郭”中有勾住弓弦的“牙”,“郭”上有“望山”做为瞄准器,“牙”的下面连接着扳机,称为“悬刀”。发射时,射手扳动“悬刀”,“牙”就缩下,把勾住的弦释放开,弦把矢有力地弹射出。弩的优点在于:弩机勾住弦后,射手不必一直使劲张弦,有延时的功效;张开的弩弦把力量储存起来,有储存力量的作用;望山用于瞄准,提高射击的准确性,相当于现代步枪的瞄准和击发可以同时进行,因此在冷兵器时代,弩的威力是非常强大的。

弩机的使用有较长的历史时间。秦汉以后,不断地有所改进,还出现了巨型的弩,可以把长矛发射到几百米开外。

弩在实战中作为一种远距离杀伤武器,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可以给敌人以第一轮的打击。《六韬.林战》述云:“弓弩为表,戟楯为里”,以形成多层次的战斗力量,试想古战场上,两军对垒,柝声一记,万弩齐发 矢如飞蝗,该是何等壮观的场景。

弩自问世之后,历代常用不衷,除去军中,民间也的收藏和好射手,如今则列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成语“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是用辩证的观点作比喻,并不是对弩的怀疑和否定。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895881.html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501173.html?fr=qrl3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