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请老师再作指导!大门对联——上联:耕读传家 贤能兴府第 下联:勤俭立业 孝德振门声万分谢谢!
对联
上联:耕读传家,贤能兴府第;
下联:勤俭立业,孝德振门声。
不好意思啊,有两点,哦,有可能由两点引发为几点没悟透之处,还请网友予以点拨哈。
用勤俭立业对耕读传家看懂了,没有疑问。
贤能兴府第的“贤能”是“贤士能人”还是“ 贤士能够”呢?
也就是说,是“贤士能人振兴府第”,还是“贤士能够振兴府第”呢?
前者是以人为本,后者是“只有贤士才能够”的意思,是以德为重。
暂且理解为“贤能兴府第”是“贤士能人振兴府第”吧。
也就是说,上联的“能”字是“能人”而不是“能够”。
如果理解正确,那么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贤能”是“贤士能人”的并列短语,是一个二字词。可下联的“孝德”不是一个二字词啊,以两个单字词对一个二字词就显得欠工了。
反之,如果理解不正确,还是会出现一个问题。
即上联的“能”字是“能够”而不是“能人”。
以“孝”对“贤”没有问题,以名词“德”对动词“能”还是说不过去。
再往下
府第一般以门庭、宅院、门户来对,用门声来对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也可以说是鲜见了。
退一步说,如果用“家声”来对“府第”也算牵强的有点儿依据,因为好歹还有百家姓(汉民族各姓氏)的堂联常用到“家声”二字。
窃以为:既是长期用的大门对联,还是反复推敲为好。
大胆狗尾续貂,建议调整一下:
上联:耕读传家,贤能兴府第;
下联:勤俭立业,孝可振家声。
不知网友以为然否?
个人浅见,不当之处还望网友予以指正。
当然,如果网友愿意抬举我,采用商榷的方式我更是深感荣幸并乐于交流。
中国古代的楼和阁,有什么区别?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多层建筑物。楼与阁在早期是有区别的。楼是古建筑中两层以上的房屋,亦称重屋。楼平面多狭而修曲,与阁原有明显区别,但后来因其均为复层建筑,故常通称为楼阁。楼在建筑群中常居次要地位,如佛寺藏经楼、王公府第中的后楼、厢楼等。楼在战国时就已出现,汉代城楼已高达3层。如后世发掘的汉代陶楼,高至9层此与汉代高台风尚有关。楼的出现,增室,和房屋立面以楼板隔出的上层部分。但亦有一般楼房用“阁”这个名称的,如故宫文渊阁和宁波天一阁等。现存留较著名的阁有文昌阁、蓬莱阁、文溯阁、五皇阁、紫光阁、万佛阁等。总之,楼阁是中国古代建筑品种,是用以游憩、远眺、供佛或藏书用的。我国古代的楼阁多为木结构,构架形式多样,有重屋式、平坐式、井干式、通柱式等等。供游息远眺的楼阁较著名的有滕王阁、黄鹤楼、颐和园的佛香阁、独乐寺的观音阁、大同善化寺的普贤阁等。楼阁式佛塔中的应县木塔是供佛的,天一阁、石渠阁为著名的藏书阁。 楼《说文解字》中说;“楼,重屋也。”楼在古代城市或建筑群中多是很重要的建筑,如城市中的城楼、箭楼、钟楼、鼓楼、过街楼,供登临远眺的黄鹤楼、望江楼、烟雨楼,供演戏的戏楼,在宅院、王府中的后楼、配楼、绣楼等. 阁 阁由起源于巢居的干阑式建筑,经过进一步发展而成。阁的外立面中腰处有平座和腰檐,沿平座设上层的外走廊,在室内是一层天花与二层楼板间的结构层,也就是通常说的暗层。暗层是区分阁与楼的重要特征。在建筑群体中,阁也大都是主要建筑,如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北京故宫内的体仁阁、宏义阁等。
中国古代的楼和阁,在层数还有建筑平面形式上,还有地位上都有区别。在层次上的区别就是楼是两层以上的,房屋,阁是一层天花与两层楼板之间的结构层。从建筑平面形式上来说,楼比较多狭而修曲,阁是外立面中央处有平座和腰檐。从地位上来说楼在建筑群中,地位比较低。阁就比较实用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