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是指哪三坊哪七巷?
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
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为数不多的“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
扩展资料:
在三坊七巷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正房、后房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
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福州市三坊七巷,作为中国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2009年7月19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宋朝时市和坊的区别
从唐代长安城,中国古代的都城形成了自己的一条制度。什么制度呢?一个城市一条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在城市的正中央,然后它的正门,城的正门和皇城的正门和宫城的正门都在一条线上。然后他的老百姓都在皇宫的周围,皇宫和皇宫的周围。怎么住呢?安排的里坊,切成豆腐块一样的模式。大家看一块一块的,这样的格式。一个长方形的方块里头,现在我们叫胡同。到了元大都叫胡同,在元大都以前叫坊,一个土字边一个方。再早叫里,现在也有叫里的,什么什么里就是一里地两里地的“里”。汉代叫“里”,洛阳北魏时期叫“坊”,一直延续下来,到元大都就变成了胡同,这是我们中国居民区的变化。而且坊里头大家看到了它一般是长方形的,在长安城里头有十字路,十字路里头分成四块小的,每四块小的又有一个十字路。一条路逐渐由城里的路宽一些,比如城里的主干大道,唐长安城宽度到一百五十快到一百五十五米,可能比长安街还要宽,一百五十五米宽。比它小一级的路,另一等级路,可能一百米宽,或者一百米到一百二十米宽,通向城门的,还有更窄一些的路。比如环绕城墙的,可能就是三到五十米宽,在群众老百姓居住区坊里的路,主要的干道就十几米宽。如果坊里头再切成小路就五六米宽。大家我们知道可能你们有时候看到日本的一些文学作品,日本是町。丁是个田字,我们坊分成四分,一个坊有个十字分成四块,每个小的里头再分成四份,共十六份,日本叫十六丁。这个制度一直传到了日本,不过名称叫法稍微不太一样。这套制度一直延续下来,应该说对中国的古代都城制度延续到明清,基本上变化不大。到了辽金元清应该说从现在说我们少数民族作为国家统一国家的政权的统治者,但是他们也吸纳了中华民族这个先进的文化。在都城建设上,完全也是这套东西。尤其是辽金元,甚至比中国的汉族统治的皇帝还要规范化,还要复古,复什么古呢?复中华古文化之古,按中国古代有本书叫《周礼·考工记》,按《周礼·考工记》那套模式去仿造,去修建。
坊市制规定市民们购买商品必须到市内,市外是不准设店铺的。坊和市之间以墙垣隔绝,坊门和市门按规定时间开启,一到时间便关闭。在夜间,市禁止商业活动,坊也不准居民外出。
宋朝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原长安城内市和坊的界限十分分明,市是繁华的商业区,坊是普通的居民区。
北宋的都城汴梁城突破了市坊的界限,街道两旁和居民区都有商业活动,“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显示出商业的高度繁华程度超过了长安城。北宋的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呈现出了全面繁荣局面。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