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关于佛教与禅的区别和观点

小肉包1年前 (2023-12-18)阅读数 8#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佛教禅宗

1.禅宗,是以禅作为主要修行方式的佛教法门。是佛教的一个分支。

据说,禅宗的创立,来源于灵山法会上释迦牟尼与迦叶尊者之间一种心灵的默契。所谓“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佛祖因此把“正法眼藏”(意为伟大佛法)交付与迦叶。这种佛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至于区别,我觉得更应该称之为重点,慧能开创的南宗禅,首先是更加注重人的本心,强调修行中人自身的力量,认为西方净土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心性明净,既是身在佛地。其次是强调“平常心是道”,只要内心善自修持,便可在凡常的生活中体会到佛的境界。对凡人内心、凡俗世界的重视,使得南宗禅成为一种极具亲和力的“方便法门”。

2.其实佛教与禅宗不可分开而论。生命珍贵,爱众生,悲悯众生,然而要做到处有而常无,佛教讲究人间一切皆苦,然而此苦也是虚有,不过是人的心在做苦。慈悲是立一切说的重点。

3.哲学历来对立统一,唯物和唯心本无差别,绝对角度来看,可以说唯心即是唯物,用一句偈语解释为什么唯心就是唯物,--“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佛学便是一种高级的哲学,体现了唯物与唯心的统一。

唯物角度来讲,一切物质,都是由固定元素构成,只是元素内部的排列组合不同而产生外在的差别。元素由更小的粒子组成,那粒子又由什么组成呢?人们研究出分子,原子,难道不存在比原子更小的物质吗?所以说世间万物深究到底,本是由相同的元素构成,而且任何物质都有自身的期限,是存在还是不存在,研究佛法的人不能偏执于任何一端。即是“色空,法空,空空。”色空是一切万物虚有,虚有不是没有,而是似有。法空即是一切有为法乃至佛法尽皆为空。空空,便是将说万物是空,这个说法本身亦空。

楼主可以慢慢体会,唯物即是唯心。

4.佛教认为,是有地狱的,人在地狱中受苦,苦在人以为这苦实际存在,而这心这苦亦空。心中有地狱,便有,心中无地狱,便无。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这涉及了反映佛教传承、发展过程中本质性的一些基本问题。

历来很多人认为禅就是定,禅定是一回事。但个人的看法是,实际上在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中国化的这一千多年里,禅定这一概念有微妙的变化,因为没有从根源上搞明白,这就导致我国信众对佛教本质修行方法的迷失。这里,我想从迷失的现象入手,通过对比来阐述佛教禅定的内涵。

这种迷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把禅定等同于“止”(心一境性)。

实际上,禅定状态主要分为两种:止(奢摩他、或称“止禅”)和观(?巢?崮恰⒒虺啤肮垤?保?U馐橇街纸厝徊煌?淖刺际粲陟?ā7鸾探馔押统鍪兰渲腔鄣幕竦茫?痈?旧鲜且揽俊肮垤?保?恰爸轨?薄>咛逶陟?尥揪渡显蚍治?郑?

一、先修止,后修观。--这种途径是以止作为观的前方便,目的是消除粗重

烦恼

和障碍,加强心力。--这就是所谓“渐教”法门的修行方法。

二、止观双修。--在禅修中,会在止观两种状态间切换。

三、纯修观禅、不修止禅。--这是几乎所有“顿悟”法门的修行方法,如中国禅宗和泰国动中禅等。

2、把止禅等同于佛教禅定。

实际上,禅定中的“止禅”,是通于佛法和外道(如印度的瑜伽、中国的道教等)禅修方法的。只有“观禅”才是具有佛法本质的修证途径,修“止”的目的是为“观”服务。这种迷失的后果就是很多信众众生修的所谓禅定都是止禅,是世间定,只能引发福德资粮;而不是观,等同于没有修解脱的出世间法。

3、把“观”等同于“慧”。

有一种看法认为戒定慧三学中的“定”就是止,而观就是慧,把定力等同于修止的效果。实际上,慧指的是止观的一种成果,而不是止观的修行方法。而且出出世间慧(内观智慧),是依靠观禅获得的,而非止禅,而且观禅也会获得定力,此即楞伽大定。所以不存在“止-->慧”这样一个逻辑,而应该是“止观-->慧”。

4、把禅定修练等同于静坐。

如果说,修“止禅”的主要方法是静坐(配合一定的心法)。那么“观禅”的主要修法则恰恰相反,观禅的入手处是四念处,四念处的修行不限于形式的、身体外在的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等形式。四念处的要义就是随时保持对身、受、心、法等身心状态的客观觉知、觉照,而不是加意念去做任何控制,也不是使心专注于一个目标,这与止禅刚好相反--止禅要求心专注于一个目标或境界(心一境性)。

如果辨不清上面几种迷失,你就无法读懂《六祖坛经》,也就不明白禅宗的“禅”指的是什么。

比如,《六祖坛经》有如下一些名言:

“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指五祖当时徒众修的所谓禅定都是止禅,是世间定,只能引发福德资粮;而不是观禅,不能解脱,当然不能继承禅宗衣钵。

“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此处禅定指社会信众将“止禅”等同于禅定。

“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 -- 此处点出,禅宗的禅实际上指得是“观”、不拘形式,而不是为修“止”而静坐。

关于佛教与禅的区别和观点

“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 有入定、出定是止禅的修法,而依四念处起修的观禅是随时保持觉知、觉照,是没有出入的。这种定力和止禅的定力区别可以用个形象的比喻,止禅的定力好像是冬天河水冻结成冰;而观禅的定力好像是接近零度的海水,但不结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为什么“应物任随形”?因为观禅不拘形式而保持觉照。为什么守住非真精?因为“心一境性”的止禅不是佛法要修的那个根本~真精--内观智慧!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