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霜”、“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形成过程有什么不同?
霜是水汽(也就是气态的水)在温度很低时,一种凝华现象,跟雪很类似.严寒的冬天清晨,户外植物上通常会结霜,这是因为夜间植物散热的慢、地表的温度又特别低、水汽散发不快,还聚集在植物表面时就结冻了,因此形成霜.科学上,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摄氏零度时,才会结霜.
雾: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气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的出现以春季二至四月间较多.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雾的种类:1、辐射雾 2、平流雾 3、混合雾 4、蒸发雾 5、烟雾
露------空气中水汽以液滴形式液化在地面覆盖物体上的液化现象.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里,常有露出现.它对农业生产是有益的.在我国北方的夏季,蒸发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有时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夜间有露,叶子就又恢复了原状
凝华:霜,雾凇,冰花 ,雪 是气体变成固体 汽态→固态 液化:露,雾,“白气”
露: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地表或地物(如石头、瓦片、农作物的叶面等)上凝结而成的水滴。傍晚或夜间,地面逐渐冷却,使近地层空气也随之降温,当其温度降到露点以下,即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就有露滴生成。最有利于生成露的天气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晴朗利于辐射冷却,微风利于新鲜空气补充水汽。观测表明,一夜的露水量相当于0.1—0.3毫米降水,一年可达数十毫米,对植物生长很有好处。同时,水汽凝结时放出热量,对植物也有保温作用。
霜: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地物上直接凝华而成的冰晶。霜呈白色,具有疏松的晶体结构。霜的成因与露相似,只是近地层空气的温度必须低于0℃,这是形成霜与露的主要区别。生成霜的有利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夜间晴朗有利于地面或地物辐射降温;微风则可使贴地层空气得到更换,送走已经产生过水汽凝华的较干空气,送来水汽充足的湿润空气,供凝华。无风时,可供凝华的水汽少;风大时,会使上层较暖空气与贴地空气混合,导致近地层空气降温缓慢,均不利于霜的生成。霜的水量少,对植物没有明显的好处,也没有什么坏处。霜和霜冻不同,霜冻是指农业气象学上的温度突然剧降而引起的植物冻伤、脱水死亡现象。
雾:悬浮在近地层空气中的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构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常使视野模糊。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时称为雾。当大于1公里小于10公里时则称轻雾。雾的成因主要是近地面空气层降温增湿引起的。根据降温增湿的程度和形式不同,一般将雾分成:辐射雾、平流雾、蒸发雾、上坡雾、锋面雾等。雾对交通和航运事业很不利。另外,在多雾地区,日照明显减少,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不良。
雾是漂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露是凝结在地面或植物上的小水滴,不是从天上降落不是降水!
降水是云中的水分以液态或固态的形式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它包括雨,雪,雨夹雪,米雪,霜,冰雹,冰粒和冰针等降水形式,形成降水的条件有3个: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 ;3是有较多的凝结核,降雨强度可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同样,降雪的强度也可按每12小时或24小时的降水量划分为小雪(包括阵雪),中雪,大雪和暴雪几个等级.
而雾和霜是没有从地面到云层又下落这一过程的! 下来的,因此不是降水都不是降水.
降水就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的水,这些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叫降水量,他的单位是毫米。在气象上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可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 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 雾是水蒸气在空气中液化而成的,和云的形成相似,只是云是在高空形成,而雾是在地面上形成的,也就是说雾是地面上的云。而霜是水蒸气在地面上遇冷凝华附在物体表面而成的。而降水就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的水。所以说两种都不是降水。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