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开始出现的托名孔子所做的一类伪书叫什么
谶纬书chèn wěi shū自西汉始出现的托名孔子作的一类伪书,内容是以符瑞谶语来推断兴亡盛衰。东汉刘秀即利用纬书预言登上帝位,谶纬之书由是盛行于东汉。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
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的区别
《素书》原文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是一本类似“语录”体的书,相传是秦朝末年著名的隐士黄石公所著。《素书》语言高度凝练,内涵极其丰富,对人世变化和事物发展的趋势观察细微、体会深刻;对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学会为人处世、理家经国、趋吉避凶、成就大业总结出一整套法则和经验。
商君书》,又称《商子》,战国时期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汉书?艺文志》中收录了《商君书》二十九篇。现存26篇,其中2篇有目无书。(商君书目录)其中也保留了商鞅遗著,记录了商鞅的言行,大概是战国末年商鞅学派的后人编成的。《韩非子·五蠹》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但因《商君书》中《更法》、《错法》、《徕民》等多篇涉及商鞅死后之事,显非出自商鞅之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殆法家流,掇鞅馀论,以成是编”,应是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其中着重论述了商鞅一派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
《商君书》文体多样。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十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有时也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徕民》篇运用了“齐人有东郭敞者”的寓言,以增强说理的效果和形像性。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是对秦政令的诠释。辩难体有《更法》,通过人物对话相互驳辩来阐述中心论点,司马迁录入《史记?商君列传》(文字有改动),用以表明商鞅的主张。
关于《商君书》的作者,学术界频有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商君书》基本是伪书,持这种看法的有郭沫若、黄云眉、顾实、刘汝霖等。另一种意见是基本肯定《商君书》的作者是商鞅,持这种看法的除史志的编着者外,还有吕思勉、谭献等人。第三种意见认为,《商君书》是商鞅遗着与其他法家遗着的合编,此书非作于一人,也非写于一时,持这种看法的有高亨等人。
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的区别:含义不同:古文尚书原指《尚书》的一种本子,后发展为学术体系之称。传说西汉景帝程姬之子刘余封为鲁王后,为扩大王府,侵占一部分孔子旧居,在屋壁中发现暗藏的《礼》、《论语》、《孝经》、《尚书》等简书,因其字体远在先秦,时人称为蝌蚪文字。今文尚书,是书名,为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二十八篇,我国先秦时期历史文献的汇编。先秦儒家所传《尚书》原有百余篇,经秦焚书亡失。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八篇。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因为是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当时的古文《尚书》,故称今文尚书。特点不同:《古文尚书》出现于汉代。所谓古文,是指早于小篆的先秦和六国所用的大篆或籀文等字体。当时离先秦时间不远,出现这种文字的本子是完全可能的。计自西汉中期开始,先后相传出现过数次。经过历代学者的考证辨析,基本认为《今文尚书》二十八篇是可信的先秦文献,记述的内容上起于五帝时代的帝尧,下至于春秋时代的秦穆公,但是其创作时代不一。
尚书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据历史记载,在秦始皇焚书的时候,有一个博学之士叫伏生的,他就藏起了一部《尚书》,把它保留了下来。
汉景帝时,国家寻觅《尚书》,知道伏生藏了一部,就派晁错来取。
由于这部《尚书》是战国时的篆文书写的,经过秦始皇书同文的改革,以及焚书,已经没有人认识了。
当时伏生还活着,已经快一百岁了。由于年迈,不大能讲话。而且伏生是山东人,与晁错口音也不合,于是让女儿在旁翻译,写成了汉代的隶书。
几个月后,晁错带着这部《伏生尚书》回京,因为隶书在当时又被称为今文,所以又叫《今文尚书》。
随后汉代设立了博士,把《今文尚书》传授给学生,所以《今文尚书》得到了很好的流传。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有个鲁共王要盖房子,弄坏了孔子旧宅的墙壁,在墙壁中发现了许多古书,这里就有一本《尚书》。
当时的孔家后人叫孔安国,所以这部尚书又称作《孔安国尚书》或《孔壁尚书》,由于这本书都是由战国篆书写的,所以又叫《古文尚书》。
其实这两部《尚书》在当时就有所不同,《今文尚书》共有二十八篇,而《古文尚书》则有四十四篇。但是由于《古文尚书》没有被广泛地学习,所以流传不多。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古文尚书》就遗失了。等东晋时,忽然有人献上《尚书》,称是《孔安国》本。大家也都信以为真。
但是这时候,也开始有人怀疑,南宋朱熹就说:“为什么伏生尚书那么难懂,不好读,而孔安国尚书却很容易看明白呢?”
到了明代就有文人开始质疑《古文尚书》的真伪了。到清代阎百诗则通过考证证明了《古文尚书》是东晋人写的一本伪书。
其实《孔安国尚书》应是真书,很可惜丢失了,只留下了一本东晋时期的伪书。未免令人遗憾。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