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墓碑上的字有黑有红?有啥区别?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高贵无比的大人物还是卑微如草芥的小人物,大家对生命都是非常留恋的,甚至连动物在同伴死后,也是非常哀伤的。
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谁也逃避不了。
因此说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有离开的一天,一旦离开了对他的亲人来说都是最大的不幸。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对生命都是敬畏的。
人类越是文明,对生命就越加珍惜和敬重,对亲情越是在乎,当死亡无法避免,当离别已经发生,作为活下来的人,生活还要继续,强忍着悲伤也要前行。
当亲人离开后,相处的点点滴滴,在心头时时会涌起,或者怀念,或者追忆,永无止境。
亲人入土为安之后,要立上一个记号,还要写上他的生平,寄托哀思,表达敬畏,这就是墓碑的由来。
长歌当哭,是要在痛定之后。很多地方,立墓碑都是要在亲人去世三年才立的。这样也有个讲究,那就是能在静下来之后,全面回顾他的一生,写成碑文。
据考证,墓碑的风俗始于西汉。
早期的墓碑上部仍有孔的,顶端往往是呈现出方尖形,称圭首,也有的做圆弧形,并且还要刻上云气图案,又被人称为晕首。
早期的墓碑很简约,只有区区几个字,写上逝者名字就算了事,如此而已。
到了东汉,就比较具体,写上死者生平事迹,歌功颂德。
尊重死者给他们立碑并不是中国的专利,孝道和传承也不是华夏独有,很多国家和民族都有这个习惯,东亚儒教文化圈都有这种传承,比如下图日本的墓碑,在很大部分上因循古例,顶部也呈方尖型。
不过在旧中国,死后树碑立传却是富人和贵族的专利,劳动人民是不会享受这样的待遇的,不是他们不想,而是条件不允许。
很多时候,老百姓温饱都难以为继,连棺材都买不起,弄个草席一裹就万事大吉了,更别说去花钱立碑了。
即使是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很多地方不但不允许立碑,更没有钱立碑,都是弄了水泥板,或者砖头,刻上个字就算完事了。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老百姓都富裕了,温饱不成问题了,立碑就更不在话下了,不过前几年为了节省耕地,移风易俗,掀起了平坟热潮,那些林立的墓碑一夜之间统统倒地不见踪迹。
在很多地方立碑都是大张旗鼓的,要很讲排场的,有乐队,有节目,还要大摆筵席,收受礼金。
中国是个讲规矩的国度,凡事都有格式,碑文更不例外,如何书写是万万不能错的。而且书写者、雕刻者大多是老秀才,老学究,不用交代他们也懂规矩,知道怎么搞。
问题出来了,我们见到的墓碑,虽然格式大同小异,但碑文的颜色却不太相同,有的是白色,有的是红色,还有的是金色、银色,有的却是本色不加修饰,这是什么缘故,又有什么说道呢?
通常来说,我们的石碑大多是青色的石头和碑面,刻写出碑文之后,不加修饰就非常自然,还经得起风水日晒,因此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做的。
有的人比较高调,喜欢用各种颜色,首先是为了醒目,为了突出重点,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有的地方是把姓氏涂红,其他字体涂黑;有的人会将逝者名字部分涂写成红色,其它部分涂黑;有的则把夫妻两人中丈夫的名字涂写成红色,以突出其主导地位。
有的暴发户或者儿女做了官,当了土豪,光宗耀祖,就要显摆嘚瑟,以示自己的高贵和与众不同。这些人往往很会玩花的,不仅把坟墓修得非常好,还会把墓碑做的非常高大,修建亭子,碑文颜色弄成金色字体。
总之人家不差钱,做事情就任性。
在岭南一带很多土豪还有给活人买坟地的习惯,既然能给活人买坟地,就有人给活人立碑。
在关东一带,男人死了,老婆健在,墓碑上要刻上妻子名字,但为了不发生误会,就把生者的名字弄成红色,等百年之后再涂黑。
如果是女的先走一步,男的健在,就把男士的名字弄成红色。
也有的地方是故去的人名字先行涂红,在世的人名字不涂色,也是等到百年之后再补色。
这样一来也省得第二次立碑,省事又省钱,节约资源。
说白了,墓文颜色一个地方一个规矩,一个说道,没有什么权威的说法,也没有一个红头文件,更没有出台一个专门的法规,就像人的发型和衣服,谁想怎么整就怎么整。
比如香港著名歌手黄家驹去世20多年了,歌迷为了表达他永远活在自己心里,就在他墓碑涂写上红字。他哥哥刚开始看到的时候还很伤心,黄家驹的学生说,这么长时间,歌迷没有忘记黄家驹,你应该感到欣慰,不要生气。
看看,墓碑上同样是红色字体,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解释。
小型车牌照字体所用材料是反光贴膜,其余部分用蓝色油墨喷涂。大型车牌照字体部分是黑色油墨,其余部分是**反光贴膜。外籍号牌字体为白色反光贴膜,其余部分是黑色油墨。警用号牌字体为黑色油墨和红色油墨,其余部分为白色反光贴膜。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