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地质的!有谁知道河曲与蛇曲的区别啊?
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河曲或者蛇曲。当河流流经平坦的地区,如果抗冲刷能力弱的一侧河岸在河水侵蚀作用下坍塌,原来顺直的河岸就会变得弯曲凹陷,表层河水将向凹处的河岸冲去。冲向凹岸的表层水流一部分受离心力作用,冲向对岸,另一部分折向河底,形成底层水流,触及河底后,又变为上升流返回河面,形成环流。与此同时,河水向下游的纵向流动并没有停止,横向的环流与纵向的水流结合起来,构成了一种螺旋向前的水流。环流是造成蛇曲的主要力量:冲向凹岸的下降水流流速快、侵蚀力强,使得凹岸后退,越来越凹;冲向凹岸的水流折向河底后,沿凸岸一侧上升,上升的过程中水流速度变慢,携沙能力降低,泥沙不断在凸岸一侧下沉堆积,使得凸岸变得越来越凸。 蛇曲分类 蛇曲的类型
自由河曲和嵌入式河曲 。
4.1 自由蛇曲
自由蛇曲也被称作迂回蛇曲,主要形成于宽广、开阔的地区。这些地区河谷宽阔,地壳多处于沉降过程中,河流切割不深,河床较浅并且不受河谷的约束,能较自由地迂回摆动。
自由蛇曲形成后,如果地壳发生快速隆升,向下侵蚀的河水就会将抬起的基岩侵蚀切割,形成嵌入式蛇曲。最终,隆升的地壳形成山地,而蛇曲则保持原形,嵌在山谷之中。如果地壳抬升速度较慢,蛇曲边切割边向侧方侵蚀,变得更加弯曲,但上游的河水很可能截弯取直,直接冲向下游。如此一来,原先的蛇曲也就成为高山上的牛轭湖了。湖中包围的基岩残丘,称为离堆山。
4.2 嵌入式蛇曲
我们都知道陕西与山西之间是黄河流淌其中的晋陕大峡谷,但很少人知道这个大峡谷除了是壮观的峡谷外,还有壮观的“嵌入式蛇曲”景观。一次在陕西的延川县,我们去看晋陕大峡谷中的“黄河大拐弯”,当地人称之为“乾坤湾”,因为黄河在此的“S”形大拐弯很像八卦中的太极图。其实这个“S”形大拐弯,是蛇曲,而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蛇曲”——“嵌入式蛇曲”,嵌入到哪里了呢?嵌入到了地下的岩石里。一般说来,“蛇曲”只能形成于松散的沉积物组成的平原或宽谷中,很难发育在岩石中,因为在岩石上很难发生“凹岸冲刷,凸岸堆积”这种情况。记得那次我站在悬崖上,看到黄河的“S”形“蛇曲”深深地嵌进了地壳的岩石圈内,好像是用凿子一下一下凿成的。我能清清楚楚地看见被黄河切开的崖壁上一层层的岩石层理。我在想,这种“S”形的“蛇曲”是怎样嵌进去的呢?很难用一般的“蛇曲”形成的道理来解释这种“嵌入式蛇曲”。但只要把地质构造的运动考虑进来,就容易理解了,地壳的抬升是这种“嵌入式蛇曲”形成的重要原因。一般说来,一条河流先是在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后来遇到了地壳的持续抬升,这等于给了河流向下切割的力量,而河流的流动已经被束缚在早先形成的“蛇曲”之中,因此河流就保留着原有的“蛇曲”形态,一直向下切下去,直到深深地切到地壳的岩石圈中,看上去好像“嵌进去”一样。
词与曲的区别为:概念不同、特点不同、发展不同。?1、词:是一种诗的别体,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2、曲:与“歌”相对,表示非歌曲、声乐曲形式的器乐曲或其他音乐作品。
词:是由诗衍化而来的。词的用韵、平仄、字数、句数与近体诗一样,都有严词是一种合乐而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为“长短句”。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它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词有定调,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从结构上看,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一首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曲是继诗、词之后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盛行于元代,又称为元曲。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其中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套数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杂剧就是戏剧,是将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艺术形式。它一般采用一本四折的形式,四折之外又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折”相当于一场戏,但在一折中,场景却可有所变换。“楔子”的篇幅比较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前,起类似序幕的作用;也有放在两折之间作为剧情的过渡,它是四折一本形式的重要补充部分。个别杂剧亦有突破四折一本的形式的。如《赵氏孤儿》为五折。一般说来,一本为一剧,但也有一些作品超出一本,如《西厢记》即为五本。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角色有正末、企旦、冲末、贴旦、净等。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