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七十年代初外交成就与20世纪七十年代有什么区别
党史百问 | 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对外工作能打开新局面?
59、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对外工作能打开新局面?
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历程作一番回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对新中国表示友好的国家纷纷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则对中国实行封锁、制裁和孤立的政策。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文化大革命”发生后,中国的外交工作又受到干扰冲击。这就是当时中国外交面临的复杂严峻的局面。而到了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国际格局初露端倪。这为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外交战略的转变提供了机遇。
局势转变的关键一环,是中国同美国关系的缓和。美国既想尽快消除越南战争败局造成的影响,并继续维持它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同时又要应对苏联的挑战,迫切需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就中国方面来说,要着重应对苏联当时对我国安全所构成的直接和严重的威胁,要解决台湾问题以实现国家统一大业,要恢复和扩大国际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也需要缓和同美国的关系。
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表示有意改善中美关系。1971年4月,毛泽东同意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这种“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出人意料地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和世界形势的变化。1971年三四月间,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举行。4月初的一天,一位美国男运动员为了不耽误参加比赛,从驻地出来慌慌张张地上了一辆去比赛场馆的大巴车。没想到车上乘坐的全是中国运动员,他就很尴尬,而中国运动员对一位美国运动员突然上中国队乘坐的大巴车也感到无所适从。这个时候,中国运动员庄则栋主动上前与这位美国运动员攀谈起来,并把杭州制造的一件丝织品作为小礼物赠送给了他。这位名叫科恩的运动员很高兴,表示希望到中国访问。过后他回赠了庄则栋一件T恤衫。这一突发事件,很快汇报到国内。4月4日,周恩来对外交部、国家体委认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时机还不成熟的报告批“拟同意”并马上报告了毛泽东。4月6日,毛泽东看到了这个报告,先是圈阅退回。这时夜很深了,他刚吃过安眠药躺下了,但思考后又赶紧起来叫身边的护士长告诉外交部有关负责同志,同意美国乒乓球代表队访问中国。之后美国乒乓球代表队来华访问的手续办理神速。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队就到中国访问了。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到中国访问的美国团体,由此打开了中美关系解冻的大门,这一事件震动了世界。通过这一事件,说明一个道理,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关系。事物发展变化的总的趋势往往是通过偶然性实现的,而偶然性的发生又往往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和反映。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这一消息公开后再次震动了世界。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经过会谈,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二七五八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11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升起。这是中国外交战线的一个重大胜利。
△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开怀大笑
中美关系的缓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中日关系本来就有广泛的民间外交基础,而且很活跃并卓有成效。在这种形势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于1972年9月来华访问。中日双方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到1973年年底,我国已基本上完成同美国以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建交过程,同欧洲共同体也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工作的另一个显著成就,是发展了同亚非拉许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先后同40多个亚非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形成又一个更大范围的建交高潮。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建交高潮。中国真诚维护并努力促进同这些国家之间的团结,为打破大国欺侮小国、富国压榨贫国的国际旧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而共同奋斗。
到197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经有110多个,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我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也让中国为从各个方面坚决支持广大亚非拉国家捍卫自己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维护本地区和世界和平的正义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许多重要成果。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巨大成功和突破性的大发展,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有利前提,打下了基础。
3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2日 07:51 来源:***员网 编辑:许建文1
我们上课的老师有的是讲师,有的是教授,请问两者有什么区别?
习语:
英语习语一般具有三个明显的语义特征:语言整体性(a Single Linguistic Unit)、结构凝固性(Structural institutionalization)和不可替代性(irreplaceability)。如kick the bucket(翘辫子)由 三个自由词素组成,既不能随意增删,如不能说成kick the big bucket或kick bucket,也不能替换成kick the pail。然而语言又是发展变化的。人们在交际中或出于修辞上的目的或出于上下文的需要,常常对一些习语作必要的增删或更改,以增加语言的感情色彩,烘托思想,突出中心。这样就出现了常见英语习语活用现象。实际上,英语习语的活用是一种修辞手段,可以通过对习语组成部分进行扩充、压缩、省略、替换、分拆、次序颠倒或语义引申等手段,使习语产生新意,从而增加习语的表现力。现分述如下:
1. 扩充成分
在原有习语中加上修饰性成分,以限其内容,赋其新意。如:
Her husband often dined out and kept rather disreputable company.
她丈夫经常外出就餐,与不三不四的人鬼混在一起。
上例中,keep rather disreputable company是由习语keep company(结交)扩充而来。表达了憎恨与厌恶之情。
Not satisfied with routine inspection and discovery of cracks on the rails’ surface, he set out to spot hidden trouble.In that way danger could be kept at two arms’ length.
他不满足于例行检查和发现铁轨表面上的裂缝,而是力图找出隐患,以此把危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句中keep at two arms’ length是由习语keep at arm's length(与……疏远)扩充而来。增强了感情色彩。
2. 压缩成分
主要通过减字或使用连字符等手法把原有习语改造成一个单词,使其短小精悍,便于灵活使用。压缩而成的新词基本保持原有习语的意义,但往往引起词性转换。如:
What the press did not know was that Kissinger was on his way back from a trailblazing excursion to Peking. ’
基辛格对北京作了开路先锋般的访问,在归国途中,而这件事新闻界还被蒙在鼓里。
上例的trailblazing是由动词性习语blaze a trail(开辟道路,在树上作记号指路)压缩衍生而成,构成形容词。
Don’t be foolish enough to indulge in name-calling.
不要太傻,总是张口就骂人。
例中name-calling源自于习语call sb.names(骂人),在此句中作名词用。
3. 省略成分
主要是对原有习语采取部分截取或减字的方法而生成的活用现象。如:
He is always telling the director how to run the business;that’s like teaching his grandmother.
他老是对厂长讲该怎样管理企业,这岂不是有点像孙子教诲奶奶?
例中teach his grandmother就是从习语teach one’s grand mother to suck eggs(班门弄斧,教训长辈)截取前半部分省略后半部分而来的,原有习语的意义保持不变。
The antique dealer said I might get ten pounds for the vase if I took it up to London,but he himself wasn’t prepared to give me more than a fiver for it. A bird in the hand, I thought,and accepted his offer.
古董商说,如果我把这花瓶拿到伦敦去卖,可能卖到十镑的价钱,但他自己只愿出五镑。我想多得不如现得,就卖给他了。
上例中a bird in the hand就是源自谚语:A bird in the hand s Worth two in the bush.(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截取后的a bird in the hand意义不变。
SC:补充一个例子:
(A college professor was one day nearing the close of a history lecture and was indulging in one of those rhetorical climaxes in which he delighted when the hour struck. The students immediately began to slam down the movable arms of their lecture chairs and to prepare to leave. The professor, annoyed at the interruption of his flow of eloquence, held up his hand: ) “Wait just one minute, gentlemen. I have a few more pearls to cast. ”
诸位,稍安毋躁。我还要对你们弹一会儿琴。
4. 替换成分
主要是改换原有习语中的个别单词,如一些名词、动词、介词、冠词、代词等。也就是说,原有习语的框架和比喻关系基本不变,但习语的基本意义有所变化,从而达到修辞目的。如:
Where there is smoke,there is a meeting.
有烟必有会,无会不抽烟。
此句改自英语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形象生动,收到了嘲讽的修辞效果。
He intended to take an opportunity this afternoon of speaking to Irene.A word in time saves nine.
他打算今天下午找机会跟艾琳谈谈。一语及时省得以后噜苏。
上例将原有习语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一针及时省九针)中的名词stitch改成word,比喻贴切,言简意赅。
5. 分析成分
英语中有些习语含有对应的两个成分,活用时可将其拆开单独使用,构成新的关系,以满足修辞或上下文的需要。如:
The superior story is, simply, one which is worth re-reading.Time, fortunately, tends to separate the silk purses from the sow’s ears.
好的故事,简单地说,便是值得一读再读的故事。幸运的是,时间有助于区分好的和坏的。
上例的the silk purses和the sow’s ears源自谚语:One can’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坏材料造不出好东西。)将这一谚语中的两个成分拆开进行灵活使用,以silk purse 喻指“好故事”,sow’s ears喻指“坏故事”,比喻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Of poetry I do not read much and when I do I choose the dead lion in the preference to the living dog.
对于诗,我读得不多,要读的时候,我宁可选择死狮,而不要活狗。
上例the dead lion和the living dog源自英语习语: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下贱而活着比高贵而死了的强。)
将对应的两个成分拆开并在句中重作安排,分别喻指“过去的佳作”(死狮)和“当代的次品”(活狗),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力强。
6. 颠倒次序
有时出于表达上的需要,可将习语的前后两部分结构次序颠倒,以收到一种临时性的修辞效果。如:
“Bennie’s their son,” said Henry. “Like son, like father, I imagine,” said Bonnefois.
“贝尼是他们的儿子,”亨利说道。“有其子必有其父,我可以料想得到,”鲍涅福斯说。
上例中Like son,like father是原有习语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颠倒次序。此处颠倒使用,旨在表明“儿子尚且如此,想必老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极富挖苦讽刺意味。
Isabel drove with Goodrich beside her.Happy,but still feeling she was casting swine before pearls, Isabel was painfully conscious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scenery;above all its literal flatness.
伊莎贝尔驾驶车子,古德里奇坐在她身旁。高兴是高兴,但仍然有不值一游的感觉;伊莎贝尔痛切地感到路旁风景的缺憾,尤其是一马平川的地面。
上例的cast swine before pearls是英语习语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把有价值的东西给不能欣赏的人;对牛弹琴)的次序颠倒。这样颠倒过来使用,以pearls指“有很高欣赏能力的人”(即指伊莎贝尔和古德里奇),swine指不值一顾的景色。形象生动,既含惋惜之意,又表现了伊莎贝尔的自傲,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7. 语义引申
使用习语时有时可打破常规,连续增加几个成分加以引申,使该习语的语义发生奇妙的变化。如:
One woman shopper said to another, “Mary, 1et’s spend money like water — drip…drip…drip…”
一位女顾客对另一位说:“玛丽,咱们花钱得像细水一样——滴…… 滴……滴……慢流。”
上例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原意是“花钱如水;大手大脚”,可是使用者打破常规,一连加上三个drip予以引申,语义发生变化:不是大把花钱,而是锱铢必究,细水长流。收到出人意外的表达效果
片语:
1.片语是起某一类词作用,在句子中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句子成分的字群。
2.片语主要包括名词片语、形容词片语、动词片语、不定词片语、动名词片语、分词片语、副词片语、介系词片语、连接词片语和感叹词片语等。
3.同一个片语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
知识分子圈里,大家爱讥笑老派德国学者过分的职业荣誉感。比如,Herr Professor Doktor (某某博士教授先生) 云云。在他们看来,教授是他的行业,就像别人称呼自己是铁匠、鞋匠,或者是歌手一样,洋溢着职业自豪感。
而在我们这里不少人,在大学教过几次课,或者搞过几次讲座,即自称某某大学特聘教授或者荣誉教授。听说过各国著名大学给非学者人士颁发荣誉博士的,还没有听说过谁给哪位并不是教授职业的人士颁发荣誉教授的。
本来教授也应该是非常职业化的一个职业。只是这些年教授的门坎儿实在跌到谷底,尤其是商学院的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访问教授、特聘教授、企业家教授……难以记数。其实,大学里只教课不做研究的老师,尤其是企业家兼职的,在国外一律称为讲师。没有该行业最终学术学位和学术成就的人也根本不敢自称教授。就连那些有博士学位但是由于特殊才能被聘任的,并不按主流派学术规范进行研究的人员,也只能被称为研究人员或者是高级讲师,比如以所谓第五项修炼著称的彼得·圣吉。
在中国的历史上,即使是行里的专家大牌如鲁迅先生,为了能在多个学校兼职讲课等诸多原因,没有应聘某个学校的教授,而是甘愿几下里跑去作讲师,也并不自称教授。在国外,一个成功的校友或者商人,可以捐千万美元买断一个美国前20名的商学院的命名权,但没听说过谁把荣誉教授的头衔当作捐款的条件。
原索尼老板大雄典贺,古典音乐爱好者,曾经允诺捐资一百万美元给纽约爱乐乐团,条件是指挥一场音乐会。纽约爱乐回复:钱可以收下,但纽约爱乐从来不陪业余指挥家玩。在从政前就是哈佛大学政府学院教授的基辛格博士,卸任后想回哈佛任教,也被拒绝,原因是他的名声、经历和未来职业目标已经不可能再使他成为一个以学术为主要立身之本的哈佛教授了。职业和业余之间注定是有区别的。
当然,有人说,跟成功企业家学管理不比跟纸上谈兵的教授们坐而论道强么?为什么商学院不能请企业家当教授呢?教授和企业家各有所长,要是只跟企业家学,没必要到商学院来,直接到商务俱乐部和高尔夫球场就行了。也可能有人说,进入商界发展,MBA牌子也是进入壁垒,上商学院就是为了这块牌子,交些朋友,跟教授没什么太大关系。如果真是这样,教授们可能自作多情,高看自己了。
其实,商学院也不是不需要企业家来讲课,而是应该欢迎他们来,只是不要动不动就把教授的头衔当水果糖送出去了。企业家是实践者,不是教育者。实践者和教育者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职业。商学院是否也该停止制造更多的业余教授了。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