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蝉蛹和蚕蛹的区别 一天适合吃多少蚕蛹

乐乐1年前 (2023-12-19)阅读数 1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蚕蛹幼虫

蝉蛹和蚕蛹都是可以吃的,很多吃过的人觉得很好吃,它们也是很有营养价值的,那么蝉蛹和蚕蛹的区别是什么呢,一天适合吃多少蚕蛹呢。

蝉蛹和蚕蛹的区别?

1、物种不同?

蝉蛹是蝉的幼虫,一般指的是知了的幼虫,是知了冬眠时期的一个状态体,,也叫幼虫体。蚕蛹又叫小蜂儿,就是平常说的蚕吐丝结茧后所化的蚕蛹,属于蚕转变到飞蛾的中间体。?

2、外形不同?

蚕蛹刚生成时颜色是淡**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会变硬。体翅黄白色至灰白色。蝉蛹在长大过程中的每次蜕皮前后体貌差距不大,蝉的发育过程不存在幼虫和蛹的状态,外表成黑色和暗**相间,形状呈锥形,长度4cm左右。?

3、功效不同?

蚕蛹性味甘、温、咸、辛,归脾、胃、肾经。有温阳补肾、祛风除湿、健脾消积的功效,蝉蛹味甘咸、性寒,富含甲克素等物质,具有散风热、宣肺、定痉的作用。

一天适合吃多少蚕蛹

一天吃10个左右即可。 蚕蛹含蛋白质、脂肪油,其中主要成分是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醋,少量卵磷脂、淄醇、脂溶性维生素等。但是蚕蛹一次不宜吃太多,可能会造成过敏现象,一次建议吃10个即可。

吃蚕蛹会中毒吗

有这个可能。 健康的蚕蛹放置时间久了,其体内会被病菌污染,使蚕蛹发酵、霉变,成了“毒蛹”。某些蚕蛹本身即有一种由蚕卵、蚕粪传播的变形虫体病,食用这种“先天不足”的蚕蛹后极易发生中毒反应。 有的蚕蛹中的霉菌、细菌、寄生虫等生长繁殖已成气候,经处理而“大难不死”,这些毒素将使蛹体蛋白变性,并分解产生毒素,一些人对毒素敏感,就餐前空腹吃蚕蛹,对毒素吸收得多,就会造成中毒。如果边吃蚕蛹边喝酒,中毒情形将更严重。

怎么预防蚕蛹中毒

1、蚕蛹未经处理加工,不可食用,更不可直接凉拌、盐渍即食。?

2、蚕蛹不新鲜,变色发黑,或呈粉红色;有麻味或麻辣感的不可食用。?

蝉蛹和蚕蛹的区别 一天适合吃多少蚕蛹

3、蚕蛹发生异味、恶臭,不可食用。?

4、蚕蛹放置过久,冷天超过一周,热天超过20—30小时,不可食用。

1、物种不同

蚕刚化蛹时,体色是淡**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体翅黄白色至灰白色。前翅外缘顶角后方向内凹切,各横线色稍暗,不甚明显,端线与翅脉灰褐色,后翅较前翅色淡,边缘有鳞毛稍长,经过大约12到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蚕茧色时,它就将变成蛾了。

蚕蛹可以吃,补充营养。生物学中蝉蛹为蝉的若虫,其在长大过程中的每次蜕皮前后体貌差距不大,民间指的蝉的幼虫、蛹均指的是蝉的若虫,蝉的发育过程不存在幼虫和蛹的状态。外表成黑色和暗**相间,锥形,长度4cm左右。

蝉的若虫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若虫经过几年缓慢的生长,作为一个能量的储存体爬出地面。它用来挖洞的前爪还可以用以攀援。

2、营养成分不同

蚕蛹的蛋白质含量在50%以上,远远高于一般食品,而且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蚕蛹蛋白质由18种氨基酸组成,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很高。

蚕蛹中的这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量大约是猪肉的2倍、鸡蛋的4倍、牛奶的10倍,且营养均衡、比例适当,是一种优质的昆虫蛋白质。

每100克蝉蛹含粗蛋白51.5克,糖分2.18克,粗肪29.35克,灰分5.18克。蛋白质水解产物有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色氨酸、胱氨酸、酪氨酸、苏氨酸、蛋氨酸等。脂肪中含不饱和脂肪酸75%,还含有胆甾醇、植物甾醇、维生素A、B2、D多种矿物质。

3、外观不同

蝉蛹属于蝉的冬眠体,其外观上和蝉几乎一样,除了没有翅膀,颜色偏棕**。蚕蛹在丝茧中,体形像一个纺棰,分头、胸、腹三个体段,和吐丝结茧前的蚕以及后面飞翔的飞蛾都有很大的差别。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