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吐蕃是吐谷浑的后代吗?有何依据呢?

乐乐1年前 (2023-12-19)阅读数 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吐蕃唐朝

吐蕃灭掉吐谷浑,就像唐朝河西走廊的汉人被吐蕃化一样,鲜卑族的吐谷浑人也被融入吐蕃民族。

所以,吐蕃不是吐谷浑的后代,而吐蕃拥有吐谷浑的血脉。吐蕃崛起于山南地区,到松赞干布的时候,初步统一青藏高原。吐谷浑是鲜卑人建立,建国可追溯到4世纪,青海湖畔的丰美水草滋养着人们。

曾经的吐谷浑相当强大,一度攻入西域,占据新疆南部地区,那时候的吐蕃还没崛起。隋朝为解决西北部的威胁,曾经数度派出大军出征吐谷浑,按在地上狠狠摩擦。

吐蕃的扩张,导致与吐谷浑必有惨烈一战,并且是?灭国战?。

638年,松赞干布借口吐谷浑离间唐蕃关系,联合象雄王朝(后被吐蕃所灭)进攻之。吐谷浑不是对手,部众就逃到青海湖以北,而青海湖以南的广阔地区被吐蕃人占据。

公元659年,赤松芒赞派出大军再攻吐谷浑,第一战与唐朝的苏定方援军相战,吐蕃不敌打败。吐谷浑王一看唐朝胜利,就率部内附唐朝,进一步激怒吐蕃。

公元663年,吐蕃人再次攻打吐谷浑,这次唐朝没有支援吐谷浑,结果吐谷浑亡国,残部逃往唐朝凉州。

7年后的公元670年,唐蕃之间爆发著名的?大非川战役?,唐朝名将薛仁贵兵败高原。

此战直接导致唐朝战略收缩,放弃让吐谷浑复国的计划,2年后吐谷浑王室举族迁徙到灵州,吐谷浑彻底消失在历史中

吐蕃灭掉吐谷浑后,一部分逃离吐蕃政权,另一部分留居故地,后者的大多数人慢慢被吐蕃化,逐渐成为吐蕃民族的一部分。 ?

大唐使者王玄策:凭一己之力灭掉天竺国,最大的受益者为何却是吐蕃?

两次和亲分别是: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并被松赞干布封为王后、觉蒙、朱蒙,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薨逝。

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也被封为王后、觉蒙、朱蒙,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薨逝。

两次和亲背景:

文成公主入藏:唐朝初年的时候,中原政权日益强大,且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而西南地区正处于发展期的吐蕃,此刻迫切需要来自唐朝的技术和文化,因此吐蕃人一边向唐朝展示武力,一边向唐朝要求和亲。公元638年,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向唐朝求亲,唐太宗对此断然拒绝,松赞干布并不放弃,他一边在大唐周边攻城掠地,一边继续向唐朝求亲。并且在公元639年娶了泥婆罗的尺尊公主为妃,将强大的泥婆罗也拉上了自己的战车,对唐朝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唐太宗此时为了准备征伐高昌,也不得不与吐蕃妥协,在公元640年答应了吐蕃的求婚,当然唐太宗也可能是出于限制吐蕃的目的,他没有把自己女儿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而是把任城王李道宗的一个女儿封为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金城公主入藏:当时,唐朝刚刚结束了武则天的统治,唐中宗昏庸无能,在与吐蕃的战争中显得毫无办法,而上台不久的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为了威慑吐蕃各部,于是向唐朝求婚。由于当时中宗身边处于婚嫁年纪的女儿都是跟他一起经历过贬谪生活的,他舍不得外嫁,并且这些公主大多都热心于政治,根本不愿外嫁。于是他将嗣雍王李守礼的一个女儿收为养女,并封为金城公主,嫁给了尺带珠丹。

两次和亲结果(影响):

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中,她带去了大量的人员和物品,特别是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她带去了农书、佛经、历法等等典籍,还有很多的乐师、技师和文士,之后她又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从中原吸引了很多的人才到吐蕃,这些科技和文化大大的提升了吐蕃的科技实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吐蕃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使得普通吐蕃人对唐朝的态度变得非常友好。吐蕃从文成公主的和亲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的好处,但是唐朝反而是对吐蕃放松了警惕,而吐蕃在实力进一步增强后则连年掠夺唐朝边境地区,使唐朝损失惨重,因此唐朝这次和亲活动的目的可以说完全没有达到,只是直接的创造了一个威胁自身一百多年的对手。

金城公主入藏:金城公主进藏之后,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努力的想实现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和平,最终双方实现了表面上的和平,并在甘松岭开放了互市。可以说她的存在为唐朝赢得了积蓄力量的时间,使得后来的唐玄宗能够与吐蕃的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从这方面来说,吐蕃从这次和亲活动中没有取得什么好处,而唐朝则基本上达到了和亲的目的。

总结:

虽然她们都为佛教在藏区的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文成公主的和亲与金城公主和亲还是存在很多的不同。首先从背景来说,文成公主入藏时两国的国力大致相当,而金城公主入藏是唐朝的国力明显不如吐蕃;从陪嫁品来说,文成公主的陪嫁品很丰富,其中有很多科技类的嫁妆,而金城公主的陪嫁品则寒酸了很多,科技类的嫁妆几乎没有;从在吐蕃的遭遇来说,文成公主的吐蕃受到了赞普的喜爱和百姓的爱戴,而金城公主在吐蕃宫廷受到了欺压,以致骨肉分离,在民间也没什么影响力;而从和亲的效果上来说,两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两国的友好关系,但文成公主的和亲间接的为唐朝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敌人,而金城公主的和亲则是为唐朝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时间。

在唐朝时期有这么一个人,他一生的经历就算是编剧也不敢这么乱写,只因为他的经历实在是太过传奇。

一位出使印度半岛上中天竺的使者,在受到战争的威胁之时,竟然凭借一己之力,组织一支军队,攻破中天竺国,生擒国王。而他的传奇经历,被成龙拍成**,成为2017年的贺岁片《功夫瑜伽》。他就是南亚战神王玄策。

一、大唐盛世,名扬四海

1.贞观之治,国富兵强

要说到唐朝,那想必让许多国人都为之自豪。在经历了隋唐末年的大规模战争之后,以李渊为首的大唐政权建立了起来。

经历了唐太祖李渊的执政时期之后,大唐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社会经济,军事实力都逐渐恢复到战前的状态。玄武门之变之后,唐军在唐太宗李世民的领导之下,开始了扩张的历程。

统一之后的唐朝进行的第一场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就是与东突厥势力的决战——定襄之战。此战当中,唐军大胜,一举歼灭了东突厥的主力,迫使其残余势力归降唐朝。

强大的东突厥势力势力被剿灭后,西域的那些小国家更是不在话下。为了巩固唐朝在这些地区的统治地位,单于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先后被建立起来。

唐高宗在位前期时期,唐朝扩张速度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太宗留下来的苏定方,程知节等将领率领唐军千里奔袭,一举灭掉在中亚地区的西突厥,中原王朝的版图第一次扩张到了咸海地区。

武周时期,在大唐边境爆发了一场亚洲大战,数十万唐军与后突厥,吐蕃等国家的军队爆发了空前规模的战争。唐军仍然获得了胜利,唐朝威名大振。许多国家对唐朝惊人的经济以及军事实力感到震惊,不远万里纷纷来到长安朝贺,史称“万国来朝”。

2.南亚破碎,诸国征伐不断

南亚次大陆上,自从印度历史上最强大的孔雀王朝消失过后,古印度文明便岌岌可危。公元前200-公元200年,四百年的时间内,印度的西北方甚至整个恒河流域都被外族入侵,成为贵霜帝国的一部分。古印度文明到此就算是彻底消失在历史当中了。

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半岛上一直没有出现一个相对统一的王朝,处于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状态。各国都有自己的行政机关,最高统治者以及军队。公元320-540年,印度半岛上短暂出现了一个实力较强的王朝,文化灿烂,经济繁荣,但只是昙花一现。

吐蕃是吐谷浑的后代吗?有何依据呢?

公元606年,在北印度出现了一位颇有作为的帝王——戒日王。在戒日王登基即位之间,北印度面临着对外贸易衰落,货币出现了短缺,经济衰退,政治体制僵化。在戒日王登基即位之后,北印度的糟糕局面一扫而空,整个恒河流域以及一度的北部,都成为戒日王的疆土,史称戒日王朝。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戒日王的驾崩,国家陷入到了内乱之中。大臣阿罗那趁戒日王逝世之时,夺取了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也因此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动乱之中。在戒日王驾崩一年之后,唐朝的使团在王玄策的率领之下来到戒日王朝。随后爆发的一场战争,让印度半岛上再无统一政权的出现,直到东印度公司的到来。

二、出使南亚,灭天竺,改变了历史

1.突发意外

在戒日王在位之时,唐朝和戒日王朝就建立了外交关系。唐朝作为世界级的大国,戒日王朝只不过是一个地区大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派出使者,前往唐朝进行朝贡。

但是随着戒日王的驾崩,戒日王朝的最高权力被权臣阿罗那夺取,自己成为了国王,史称“中天竺”。阿罗那继位之后,一直没有来唐朝朝贡,这引起了唐朝的不满。

贞观二十一年,唐朝派出使团,在王玄策的带领之下,前往中天竺。中天竺此时内部发生了内乱,阿罗那的叛军为了稳定国内局势,竟然袭击大唐的使团,作为自己的立国之战。王玄策的使团损失惨重。但是王玄策还是在侍卫的帮助之下,成功逃出生天。

王传策不久就遇到了另外一支军队——吐蕃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松赞干布派出前来救援大唐使团的吐蕃军队。当时吐蕃和大唐帝国是亲家,松赞干布的妻子正是著名的文成公主。

大唐使团遭到袭击,松赞干布派出军队进行救援也不意外。王玄策得到吐蕃军队的救助之后,顺利来到了吐蕃,安定了下来。

松赞干布表示将会护送他回到唐朝,但是王玄策可不这么想。唐朝向来是以牙还牙,如此屈辱,王玄策怎么能忍。于是一个人开始踏上了反击的旅程。王玄策以大唐帝国使臣的身份,向周边的国家送去了一份征讨中天竺,要求征兵的檄文。

2.草船借箭,灭国虏王

遭到袭击,孤身一人的唐朝使臣,一份檄文,真的组织起了一支近万人的部队。唐朝建国以来,强大的军事力量,繁荣的经济让许多小国纷纷表示臣服。面对大唐使臣的檄文,自然也是一呼百应。光是尼泊尔就派出了一支七千人的骑兵部队。

就这样,一支临时凑起来的军队在一位使臣的率领之下,开始了征讨中天竺的旅程。三天内,王玄策率领着军队连续攻克中天竺的军事重镇茶镈和罗城。

中天竺的军队在袭击使团的时候威风凛凛,但是在面对王玄策的进攻时不堪一击。被斩首的中天竺士兵多达数千人,还有大量的士兵溺死在河中。

最终的结果是,中天竺直接被灭国,国王阿罗那就这么被王玄策活捉,送回长安,接受唐太宗的审问。面对凯旋而归的王玄策,唐太宗自然是大喜过望,封王玄策为朝散大夫。“若婆罗门不劫掠我使人,岂为俘虏耶?”唐太宗的话当中也是充满了戏谑和嘲讽的味道。

3.一场影响唐朝历史的灭国战争

许多人都将王玄策封为大唐在南亚的战神,是立国威的英雄好汉。但是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吗?王玄策出使中天竺可不只是为了调查中天竺不来朝贡的原因,还有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与中天竺交好,联手对吐蕃进行战略上的挤压。但是,当时的王玄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事实上,这个隐藏任务可能只有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心里清楚。唐朝在刚建立的时候,就和吐蕃进行过大规模的战争。唐军胜利,吐蕃损失惨重。唐朝在青藏高原上攫取了不少利益,为长安城的安全提供了更多的战略缓冲空间。

尽管后来松赞干布要求和唐朝和亲,表示两家永远和好,但是唐太宗心知肚明,这样一个高原上的统一政权,对中原王朝来说,就好像是一把达摩利斯之剑一样悬挂在唐朝的头上。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唐太宗当时的远见卓识。

唐朝派出王玄策带领使团前往中天竺进行战略上的联盟,就像当年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一样,联合起来对吐蕃进行战略上的包围。但是,中天竺发生了政变,王玄策直接率领军队灭掉了中天竺。所以这场战争事实上的最大的收益中其实是吐蕃。

三、总结:

对王玄策来说,一份檄文,一个大唐使者的身份,就成功集结了一支近万人的部队,灭掉了袭击唐朝使团,对大唐不敬的中天竺国,这固然值得尊敬。但看似这是一场非常漂亮的战争,在战略上事实上是吐蕃借王玄策之手,除掉了自己在南方最大的威胁。

从此之后,吐蕃就可以全力对抗唐朝,而印度半岛上的那些小国家,最终都被吐蕃吞并或者成为了附属国。这也就是吐蕃在唐朝的中后期能够将疆域扩展到八百万平方公里的规模,甚至可以一路南下到孟加拉湾。

王玄策这一次印度之旅,虽然杀人立威立命,但是对唐朝的未来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不过王玄策不过是因为使团的团长,又怎么会有唐太宗的远见卓识呢?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