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对联平仄规则

泡在奶味里1年前 (2023-12-19)阅读数 8#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平仄律诗

一、什么是平仄

现在因为古声和新声都有人用(但不能在同一联中混用),所以简单介绍一下:

普通话中,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换言之,一二声是平,三四声是仄。)

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

二、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1)上下联平仄相反:

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要注意的是:

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即仄起平收;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一般算两字为一组)

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2)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三、与律诗的关系(五字、七字常见之故)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即上下联在二四六位置上必须平仄相对,一三五是放宽的(不是都可以,参照第四条)。

五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四、常见句式对联的排列及其格律

短联——单句式——

单字联:仄====平

双字联:(仄)仄====(平)平

三字联:(平)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仄平平

四字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字联:(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六字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字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联——复合句式——(按照字数组合,适用规律相同)

四四联: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三五联: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七字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联——复合句式——(按照字数组合,适用规律相同)

四四联:

对联平仄规则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三五联: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作者:莫离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51749/answer/15748165

来源:知乎

古体诗、绝句、律诗的区别?

以现代汉语拼音分平仄是比较简单易懂的。通常是一声“a”阴平,二声“á”阳平为平声,其余两声为仄声。如:对联还有三个禁忌,绝对不能犯。

上联的尾字一定要仄,汉语拼音的3和4 声,如夜,野字,下联的尾字一定要平,汉语拼音的1和2声,如一,遗字,仄起平收,不提倡3连平3连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回避同一个字,名词对名词,数词对数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意义关联。相对,第1,3,5,7,字不管,第2,4,6,8,字要坚守平仄相对。还有宽对,意境相容,可以忽略平仄。

刚才提到的三平尾是一个,还有一个是忌合掌,意思就是上下联不能是一个意思,也不要过于接近。如:今日星期六;明朝礼拜天。又如那副民间流传甚广的古春联:生意兴隆同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上下联说的都是一个意思,这就是合掌。

最后一个禁忌是忌不规则重字,意思上联如果有相同的字,下联对应的地方也应该用另外一个相同的字来对仗,不允许在不对齐的地方出现重复用字。说起来比较拗口,举例说明:今日星期六;明天礼拜天。下联两个天字,一个对的是日,一个对的是六,这就是没对齐,是不规则重字。

中国古诗(此处不包括词曲)分类很复杂,有骚体、乐府、古风、律诗、绝句等分类。

另外,按一句诗的字数分,又可以分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我们最为熟悉的是五言和七言。

清朝的孙洙编写的著名的《唐诗三百首》,则将唐诗分为五言古诗,五言乐府,七言古诗,七言乐府,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是不是看得一头雾水?其实有这么复杂吗?我们可以简单区别。

我们可以先将中国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什么是近体诗,也可以简单化,就是格律诗,即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部分。除此以外,都是古体诗,也称为“古风”或者简称“古诗”。也就是说,笼统来讲,中国古诗,除了律诗(近体诗),就是古体诗(古风)!

那么,我们如何辨别“律诗”?

一,律诗形成于唐代,唐朝之前没有律诗,这是最基本的认知;

二,律诗一定是八句,五言的共四十字,七言的为五十六个字,这是第二个基本点;

三,律诗要求押韵且只有一个韵脚,更为严格的是,还必须是平声韵,押韵的为二、四、六、八句,起句入韵的,第一句也押韵。如果一首诗八句,但有两个韵脚,不属于律诗,属于古体诗。

知道这三个基本规则,大家应该可以一眼辨别什么是律诗,什么是古体诗了。但是如果要作律诗,还必须了解以下两个方面。

四,律诗有一套固定的平(现代汉语拼音的一二声)仄(现代汉语拼音的三四声)格式,我们来看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1、平起首句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有没有规律?也有!我们也可以简单化,大家将一首诗八句分成两段各四句,除了第一种“平起首句入韵式”,稍有区别,其他都是两段重叠。比如: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分成两段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一)

平平仄仄仄平平。(二)

平平仄仄平平仄,(三)

仄仄平平仄仄平。(四)

仄仄平平平仄仄,(一)

平平仄仄仄平平。(二)

平平仄仄平平仄,(三)

仄仄平平仄仄平。(四)

以上两段各四句是一样的,还可以找到其他规律。

四句中,首字都是两字重叠,比如“平平”或者“仄仄”。而且一、四句和二三句首字都一样,第一句首字是“平平”,那么第四句首字也是“平平”;

四句中,首句入韵的末字都是“平”,首句不入韵的末字都是“仄”!二、四、六、八句末字一定是“平”。

以上是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只需把七言前面的“平平”或“仄仄”去掉就行。

五,律诗讲究对仗。律诗八句分为四联,每联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所谓对仗,通俗地讲就是对对联。律诗的三四句(颔联)、五六句(颈联)必须要求对仗。

当然,律诗的平仄和对仗个别地方允许有一些变通。

相比律诗(近体诗),古风(古体诗或古诗)则自由得多,可以四句以上,不讲究平仄和对仗,不讲究一个韵脚,可以中间换韵,字数也可以有杂言,比如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等。

但是古风自由并不是绝对的,也有一些限制,比如要押韵,而且押韵要一致,要么押平声韵,要么押仄声韵,不能混搭!

再说说绝句,所谓绝句,就是从律诗当中截取四句。律诗有八句,怎么截取?也有规则,即可以截取一二句和三四句(首联和颔联);一二句和七八句(首联和尾联);三四句和五六句(颔联和颈联);五六句和七八句(颈联和尾联)。

什么意思?比如你要写一首绝句,截取“仄起首句不入韵式”八句中的(三、四、五六)四句格式,每句的平仄、押韵、对仗必须符合以下(三)(四)(五)(六)句的格式才行,其他同理。

仄仄平平平仄仄,(一)

平平仄仄仄平平。(二)

平平仄仄平平仄,(三)

仄仄平平仄仄平。(四)

仄仄平平平仄仄,(五)

平平仄仄仄平平。(六)

平平仄仄平平仄,(七)

仄仄平平仄仄平。(八)

因为绝句是律诗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来说,绝句当然属于近体诗。

但也有例外,比如仄声韵的绝句,它便属于古绝句,也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为律诗里没有仄声韵。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就是押仄声韵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