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年号、谥号有啥区别
庙号、年号、谥号有啥区别
庙号
庙号始于商朝,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祭祀供奉时所用的名号。在汉代只有少数有大功德的皇帝才会有庙号,隋唐之后每个皇帝才都有庙号。庙号一般为太祖、太宗、高宗、仁宗等等。庙号是皇帝死后,后人根据其一生之功过给予的一个评价。一般开国皇帝就是太祖,如宋太祖,仅次于太祖就是太宗,如唐太宗。
当然,也有例外者,比如顺治帝福临是清廷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死后按封建礼仪,其庙号应称宗,但朝廷大臣认为他“入主中华,奄有万方,统一天下,宜为世世所主也”,决定定其庙号为世祖。
庙号也有褒贬之分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世祖、圣祖、成祖重新打了次天下;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誉;仁宗、孝宗、睿宗乃仁爱孝顺的贤主;圣宗是中兴之主;哲宗、兴宗、成宗、显宗是守成之君;肃宗有中兴意愿却没有成功,有心无力;宪宗、宣宗、景宗有功有过。
宁宗过于懦弱,高宗由盛转衰;德宗遭遇动乱被迫逃亡;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文弱无能,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顺宗仅是过渡君主,影响不大;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惠宗治国无方,江山残破,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
谥号
谥号也是由后人评定的,皇帝死后,由礼官议定,总结其一生最后盖棺定论的称号,这个有好有坏,文、武、景、宣都是好的,灵、厉、哀、怀是不好的。谥号每个皇帝都有,起初谥号的字数很少,如汉文帝刘恒谥号“文”。也有不好的谥号,如隋炀帝谥号“炀”,这是唐高祖李渊追谥的。
后来皇帝谥号的字数越加越多,后代子孙恨不得把所有美好的形容词都加上,有些已经不够客观公正了。比如中国历史上最长的谥号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是: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一般新君继位都会更改年号(大多数是在登基第二年改),或者遇到重大事件,皇帝一开心也会改年号。
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可以卫冕改年号达人的称号了。明清两代,皇帝就不改年号了,自始至终都只用一个年号,如康熙、雍正、乾隆。
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自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太宗、世宗等。
谥号:所谓谥号,又称谥,乃帝王、大臣、士大夫身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予以之称号。皇帝谥号(包括庙号),多是由后一代皇帝追加。然亦有由隔代或后数代而追赠者。
三者的主要区别为:年号是帝王登基时的名号,而庙号与谥号均为其死后的名号,其中,庙号只针对帝王,而谥号除帝王外百姓也可有。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如汉武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
扩展资料:
帝王身后的三号:除庙号与谥号外,还有陵号
通常说来,谥号并非君王独有,上了秩品的公卿及入品的夫人都有,但皇帝的谥号里一定有“皇帝”二字。庙号、陵号则为皇帝专有,这是皇家的祖先祭祀和葬仪。
亡国之君,在新朝已成为臣子,所以庙号、陵号皆无。即使有谥号,也只是臣子的谥号。公卿大臣也有入太庙祭祀,陪葬皇陵的,但都是陪祀、陪葬,没有独立的庙号和陵号。
著名的陵号,有唐高宗的乾陵(武则天也葬在乾陵,但因为她晚年退位,以唐高宗皇后身份去世,所以没有自己的陵号,照皇后葬仪),明十三陵,还有清东西陵。
习惯称呼中,唐代以前对殁世的帝王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唐代以后由于尊号的出现,尊号、谥号加在一起很长,不便称呼,所以又改称庙号。到了明清两代,因为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除外),所以明清两代的皇帝习惯上常称他们的年号。
称年号的皇帝生前也可以称呼,故而若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时,称他们为“康熙帝”、“乾隆爷”,那就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如称他们为“圣祖”(康熙庙号)和“高宗”(乾隆庙号),就不对了。
中国网-号与帝王
中国网-谥号漫谈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