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曲艺中板腔体与曲牌体的区别是什么?

桃子1年前 (2023-12-19)阅读数 9#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曲牌汉族

具体区别:

曲牌体就是把几首固定的小曲联结在一起,组成戏曲的音乐。它既可以是一首小曲的多次重复,也可以是多首不同小曲的连缀,还可以是两首小曲的交叉。这些小曲就叫作曲牌,它们一般都有自己的名称,如《蝶恋花》、《山坡羊》、《天净纱》等等,但这些名称与内容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每一个曲牌表明了一种特定的曲调。

和曲牌体多首小曲连辍不同的是,板腔体的音乐材料通常情况只有上下两句。

对比:从曲调数量上来说,板腔体的确不可与曲牌体相比;但是板腔体往往通过板式(节奏)和唱腔的变化弥补了曲调单调的弱点,各种不同的板式衍生出丰富的音乐,来表现戏中各种情节变化和人物心情、性格的转变,因此,板腔体音乐并不比曲牌体音乐来得单调乏味。如京剧使用的“皮黄腔”,虽然只有西皮和二黄两种共四句曲调,但是通过节拍的变化可以发展出很多板式。“原板”就是基本板式;将节奏放慢了就是“慢板”,加快紧缩了,就产生了“二六板”或“流水板”;将固定节奏改为自由节奏,就产生了“散板”等等。即使同是一种板式,它的音乐也不完全相同,这主要靠唱腔的变化来体现。如京剧中同样是西皮,生腔和旦腔就有所不同;又如在河北梆子中,往往在情绪欢快的时候着重使用…6’、“3”两个音,称为“欢音”,而在情绪悲苦的时候则几乎不用“欢音”,着重使用较低的“7”和较高的…4’,称为“苦音”。曲牌体和板腔体也有混合使用的情况,像川剧中,既有曲牌体的昆腔也有板腔体的胡琴腔、乱弹腔。

板腔体简介:

板腔体是汉族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或称“板式变化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板式。

曲牌体简介:

曲牌体又称联曲体或曲牌联缀体,是汉族戏曲音乐的一种结构方式。即以曲牌作为基本结构单位,将若干支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构成一出戏或一折戏的音乐。全本戏分为若干折(出),即由若干套曲牌构成。曲牌联套结构,由唱赚,诸宫调、经过杂剧,南戏的发展与提高,至昆曲达到成熟的阶段。在以梆子、皮黄为代表的板腔体音乐出现以前,曲牌体音乐是戏曲音乐主要结构方式之一。对古代汉族音乐、戏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现在采用曲牌联套结构体式的汉族戏曲剧种,除昆曲外,尚有盛行各地的高腔剧种,以及其他古老剧种。

戏剧家与曲艺家有什么区别?他们分别掌握的知识是什么?

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打花鼓、花鼓小锣,是安徽地区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音节凄婉,令人神醉”(《扬州画舫录》),内容多是“状家室流离之苦”(《清稗类钞》)。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游行演出。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

齐天圣鼓,艺人模仿孙悟空的击鼓姿态和鼓点节奏,节目极富鼓舞性、趣味性、幽默性。是灵宝市阳平镇苏南村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堪称中原一绝。06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城行鼓,俗称“挎鼓子”,在韩城传布极广。是陕西省渭南市所属县级市韩城的一种汉族音乐舞蹈。历史上,几乎大一点的村庄都有自己的锣鼓队,不论逢年过节,还是求神祈雨,总能听到激昂的锣鼓声。

长鼓:朝鲜族长鼓,又称杖鼓、两杖鼓。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鲜族聚居地区。

朝鲜族鼓为两面鼓,其两端音高不同,女性长鼓舞风格优雅,男性长鼓舞活泼潇洒。打击乐器之一。一般由两端绷紧皮面的空心圆筒构成,以一根或一对木槌敲击时发出深沉的咚咚声。近百余年来,杖鼓在中国中原逐渐销声匿迹,而在朝鲜族人民中广为流传,遂改名为长鼓。

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由于它击奏多姿,威武雄壮,所以俗称为“威风锣鼓”。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丰收,集会游行,便会出现在民间。威风锣鼓是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据传,这种锣鼓演奏形式开始于尧、舜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绛州大鼓,又称绛州鼓乐,泛指山西省新绛县汉族民间流行的锣鼓乐和吹打乐。绛州是山西锣鼓音乐的一方宝地。花庆鼓、汾南车鼓、穿相锣鼓,皆在此诞生。新绛县有三大区域:汾北片、汾南片、河槽片,汾北片以穿箱锣鼓、汾南片以车鼓、河槽片以花敲鼓著称。

东北大鼓是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黑,吉,辽)的汉族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民间传播的历史悠久,并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称。

法鼓是天津民间的一种音乐舞蹈艺术,以老会或圣会的表演形式出现。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挂甲寺庆音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刘园祥音法鼓为代表的津门法鼓名列其中。法鼓是天津汉族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娱乐活动。法鼓一词源自佛教,是指法堂上做法事时专用的鼓。法鼓起源于僧、道作法时演奏的音乐,后传入民间,鼓牌子都是群众自己创造的,富有地方色彩。

象脚鼓,是傣族的重要民间乐器,因鼓身似象脚而得名,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象脚鼓还受到景颇、佤、傈傈、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算云南?

木鼓,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乐器和报警器具,更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他们认为,木鼓是“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木鼓,是佤、高山、苗、侗等族敲击体鸣乐器。历史久远,形制古朴、发音低沉,应用广泛 。流行于云南、贵州、台湾等地。

太阳鼓舞即大鼓舞。每年的2月6日—8日“特懋克”节,是基诺族最盛大的节日,在这一天,村里最高长老卓巴率领村民们面对着大鼓祭神灵和祖先,然后围绕大鼓翩翩起舞,基诺语称“司吐国”,译为大鼓舞。大鼓的四周镶嵌着形似太阳光芒的木楔,所以大鼓被称作“太阳鼓”。

铜鼓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打击乐器,多在节日或某些隆重的场合使用。铜鼓体如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两旁有耳,花纹奇异。铜鼓也是西南少数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物.自从汉代伏波马援将军征战骆越获得骆越铜鼓以后,西南地区屡有铜鼓出土,文献对铜鼓的记载也不绝

八合鼓,湘西苗族武术鼓的开山之作,“八合鼓”作为湘西苗族武术鼓的开山之鼓,伴着刚柔相济的音律跳荡,鼓手们于勾拉手、推拉掌、弓马步、腾转身中身走龙蛇,尽展苗族人民敢爱敢恨、热情奔放之态。

手鼓,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混合击膜鸣乐器。流行于新疆地区。

曲艺中板腔体与曲牌体的区别是什么?

扁鼓,是蒙古、藏、朝鲜、满、纳西、彝、苗、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蒙古语称恒格勒格,藏语称额阿、额穷、当木穷,朝鲜族、满族称架鼓,苗语称嗯铎,汉族称跨鼓,鼓身扁圆形。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广西和中国北方等省区。

人皮鼓,藏族人信仰佛教,藏密中一种特殊法器---人皮手鼓,这类法器只有少数活佛、法师才可拥有,用于密宗的修炼、驱魔治病等慈悲用途。

天水旋鼓是原流行于武山县滩歌、龙泉乡一带的汉族民间舞蹈,俗称“羊皮鼓”、“点高山”。旋鼓是舞蹈中的主要道具,其以铁圈为箍,鼓面为精制的羊皮做成,外形如一面大葵扇,扇面直径一般在30厘米左右,厚度仅1毫米。鼓面上绘有花纹图案,下置一柄,柄端缀以铁环或小铜镲,用藤条做的鼓鞭敲击鼓面时,震动铁环与小铜镲频频作响。旋鼓表演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或上千人,以男性青壮年为主。表演时,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鼓鞭,或敲鼓心,或敲鼓边,边敲边舞,鼓点变化多端,舞蹈动作粗犷,技巧复杂,旋转自如,队形纵横穿插自如,形如风,声如雷,充分显示出天水儿女刚健豪迈、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嘭嘭鼓又称“牡丹花调”,属莲花落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独具风韵的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福建闽东的福鼎、霞浦、宁德、寿宁等县。

广东狮鼓是单面鼓,内含鼓胆八个,这是它最大的特色。材质以较硬的牛皮为鼓面。 广东狮鼓的打法种类及变化,要较其它狮种的鼓法来得多,基本上配合基本舞狮的动作,也可略分为几个基本鼓法:三拜狮鼓、高狮鼓、低狮鼓、三抛狮鼓。 狮子舞什么动作,就打什么鼓音;相对的,狮子听到什么样的鼓音,就舞什么动作;狮与鼓之间必须配合的天衣无缝。

河南盘鼓是河南地区的一种民俗表演剧目,它是河南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开封盘鼓,又名大鼓,武陟盘鼓是豫北盘鼓的缩影

八角鼓,又名“八旗鼓”,因伴奏乐器八角鼓而得名。最初八角鼓是满清军营中的“军歌”,盛行于满清贵族中,后渐渐形成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八角鼓在山东流传之久远。已知山东济南、济宁、聊城、莱阳、胶州、淄博、青州、临沂等地,均有流传,通称山东八角鼓。

水鼓舞是一种在德昂族与苗族中流传的,以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平安的水、鼓、舞相结合的群众舞蹈,但德昂族与苗族的跳法有些不同。

湖北大鼓是一种流行于孝感、黄冈和武汉一带的说唱艺术,原名“鼓书”,又称“打鼓说书”、“打鼓京腔”等。1950年定名湖北大鼓后,在湖北省内广泛流传。

羊皮鼓是青海民间老师傅或法师做道场或跳biangbiang时使用的一种击打器具,用鼓跳击打发出响亮的声音,音似biangbiang的声音,因而把法师在村庙中作的道场称之为“biangbiang会”。

广西渔鼓,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又名桂林渔鼓。是广西代表性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由道情演变而来。受湖南渔鼓影响颇深。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是在本世纪50年代初,以艺人王仁和自编自唱的现代曲目《王老头子学文化》为代表作。

1.戏剧家与曲艺家有什么区别?

答:戏曲家和曲艺家都是既包括作者又包括演员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是在戏剧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后者是在曲艺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

2.他们分别掌握的知识是什么?

答:前者需要掌握戏剧创作及表演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包括作者的剧本结构、创作手法、人物语言、舞台说明等,演员的表演技巧及基本功等;后者需要掌握曲艺方面的知识,如作者要懂得相关曲艺门类对脚本的不同要求,特别是韵文创作功夫,而对演员的要求也比较复杂,相声演员的说学逗唱,弹词、大鼓演员的乐器、演唱、说白,快板儿演员的打板儿花样、节奏喷口,二人转演员的扇子手绢功夫、舞蹈、说口、演唱等等……

3.曲艺与戏曲又有什么不同?

答:曲艺是富有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一般短小精悍,为群众喜闻乐见,比如东北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当然也有长篇的像评书(也分割成若干个小段);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以唱念做舞表演故事塑造人物,如昆曲、京剧及地方戏,篇幅较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矛盾激烈。

4.地方小戏应归哪个艺术门类?

答:地方小戏和地方戏不是同一概念,前者属于曲艺,如二人台、拉场戏,后者是戏剧,如越剧、川剧等。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