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什么叫做体裁,体裁又分哪些,如何辨别
文言文的体裁有神话、寓言、传、序、文、记、论、疏、书、赋、说、表、铭、散文、骈文等等。
古代文体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赠序 :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箴铭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别人或者称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这类文章,内含深刻、精警,多有启迪、醒人之作用。语言雕琢、精炼。例如《陋室铭》、《柳子厚墓志铭》等。
骈文:又称“四六文”,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讲求词藻华丽,注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内容较空,远离社会生活,其价值就不大了。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较有名的有吴筠写的《与朱元思书》。
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3、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绝句,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5、楚辞,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诗,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歌行体,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特点:①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写词又叫倚声填词。词产生于唐,成熟繁盛于宋,是诗的演进与发展。词与诗比较,更集中于抒情,极少叙事的内容,也很少揭示哲理。其格律限制比诗更严格。词有词牌,例如;《西江月》、《破阵子》、《沁园春》等,词牌一定了,每首词就有固定的字数、固定的句数、固定的平仄用韵。一种词牌有一种词牌的“三固定”,它是丝毫不可随意的。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不分段。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可分段,称上、下阕或上、下片。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可分三叠、四叠……
词除了上面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外,每种词牌的内容大体上也固定,要抒发什么感情也是有讲究的,这些都要注意。
曲: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是配乐的长短句。它由词演化出来,兴起于金元时代,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的使用口语。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元杂剧,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 ,元代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韵文,是在金"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分小令、套数二种。
小令是一支单调的曲,简短精练,在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常用以抒情写景,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联缀起来的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须属于同一宫调。套数可用于叙述较完整的情节、事迹或夹议论,如元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浅析古诗中古体诗和格律诗的区别 根据诗歌押韵的规律,古诗可以分为格律诗和非格律诗两种,非格律诗也称古体,古风.格律诗也称为近体诗或近体。所谓韵,指汉语拼音中的韵母。一个汉字有声母和韵母,韵母相同的字叫同韵字,凡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字放在不同句子的末尾,所以韵又叫“韵脚”。
近体诗的范围近体是隋唐人对于当时诗的格律化的一种称法。是相对于以前没有格律的古体而言的一个概念,所以又叫格律诗。近体诗一般来讲,分为绝体(五绝,七绝),律体(五律,七律,排律)两大类。排律是五七律的推演,铺排而成的。
近体诗的基本特点近体诗又叫格律诗。那它的基本特点当然就在它的格律性方面。何谓格律?格,就是体格,律,就是规律。意思就是说,格律诗,是有其本身的体格和规律的,就象一个完整的人一样,人之所以立身为人,是因为人有其完整的体格,也就是外在的身体;同时,人必须有他的脾气,也即个性,是区别于其他物类的根本。人,不具备体格,则无以为人;人,不具备人的完整的体格,只能称之为残人;人,不具备独有的个性,那就不能称之为独立的人。格律诗,也是这样。体格是外在的形式,而规律则是内在的精华。那么,什么是格律诗的体格和规律呢?
格律诗的体格,就是外在的形式。格律诗的体格是完全区别于古体诗的。正如人要具备什么样的体格才能是人呢?很显然,就是人的外在身体物质,头,四肢,躯干,内脏等等,不一而足。格律诗的体格,基本上讲,是由平仄,声韵,律句,粘对,字数等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架构。
格律诗是有规律可循的。诗的规律,一般而言有句式,对偶,结构与写法,意境等方面。
那么什么叫格律诗呢?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故而还有不合律的古绝存在,如床前明月光。格律诗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那么最难的,应该就是句中字的平仄问题了。
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总之,格律诗的特点就是有严谨的格律。
格律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什么叫古体诗呢?(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古代的自由诗.相对于格律诗(又称今体诗,近体诗)而言它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总的艺术要求以“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无拘无束,直抒胸臆见长”。可任人自由发挥是其最大优点。古体诗又称为古诗、古风、往体,是指唐代近体诗形成以前的各种诗歌体裁和唐代以后文人的仿古诗作。它是一种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句数可单可双,一切以表情达意需要为主旨的传统诗体。按体名分类,包括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以及后来的“古绝”、“古风”等;按每句字数分类,一般为五言、七言、杂言,亦包括三言、四言、六言。因其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较大。
古体诗的分类:
(一)四言诗。系指通篇皆四字为一句的诗,它是我国古代最早形成的一种诗体。四言诗萌芽于原始社会,盛行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其作品以《诗经》为代表,它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和特殊功绩。四言诗除了语言的精炼准确外,在赋、比、兴的运用上,开启了诗歌形象思维的先河。《诗经》以后,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就是出色的四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渐少,但一直没有中断过。
(二)五言诗。指通篇皆五字为一句的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首先出现于民间歌谣和《乐府》中的民歌,后被文人引入文坛,从而逐渐形成通行的文学体裁。从东汉直至魏晋,五言诗才趋于成熟,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陌上桑》、《长歌行》、《十五从军征》、《焦仲卿妻》等等。晋陶渊明为五言诗的集大成者,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五言诗的二、三结构,便于容纳双音词和单音词,其节拍有偶有奇,富于变化,在当时双音词逐渐增多的情况下,适应造句的需要,使诗歌易于接近口语而增强其生活气息。
(三)七言诗。指通篇皆七字为一句的诗。《诗经》、《楚辞》,已有七言的诗句;汉武帝在柏梁殿与群臣联句,则通篇皆为七言,句句都押平声韵,后人称为“柏梁体”,是七言诗的特殊一类。魏晋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得到迅速发展,到了唐代,七言诗已被推向极致。七言诗的兴起,给诗歌提供了一个具有更大容量的、崭新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使之富于强大的生命力。
(四)杂言诗。指通篇每句字数有同有异的诗。杂言诗每首篇幅长短不限,每句字数多少不拘,少则一二字,多则十字以上,常以长短不齐之句相间谋篇。这种诗体的形式自由灵活,变化无常,便于诗人抒情达意,畅怀放歌。它盛行于唐代,在新旧题《乐府》及长篇歌行中,往往采用此体。杂言诗可分为五言杂七言(较少)、七言杂五言(较多)、七言杂三言、三五七杂言、错综杂言等。过去习惯把杂言诗归入七言诗,现在我们特立一类,还其本来面目。
(五)骚体诗。又称《楚辞》、“南风”、“楚歌”。系战国时期出现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楚辞作品具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富于浪漫气息,带有浓郁的抒情风格。其句式自由灵活,以六、七言为主,多以“兮”字作语助词。一种是奇句带“兮”字,用于句脚;另一种是句句带“兮”字,用于句中。
(六)古绝。指每首皆为四句组成的短诗。古绝系绝句中的一种,与律绝并称。其以五字为一句的叫五言古绝,以七字为一句的叫七言古绝。唐代以前多为五言,此后五、七言皆见。古绝不受格律限制,不讲平仄与粘对,既可押平声韵,又可押仄声韵,以押仄声韵为常见。
古体诗的押韵:
古体诗用韵较宽,既可押平声韵,又可押仄声韵;既可押本韵,又可押邻韵(指旧韵中可以通押的韵部,如东与冬,鱼与虞,萧与肴、豪通韵等),亦可在一首诗中换韵,可以两句换、四句换、六句以上换,平韵可换仄韵,仄韵亦可换平韵,还可平韵、仄韵交替换用。在一首篇幅较长的诗中,还可以用同一韵字(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重用“声”、“鸣”韵脚字)。古体诗押韵的位置有三种类型:①句句押韵(柏梁体);②隔句押韵;③中间换韵。
古体诗的平仄:
古体诗不受声律的约束,没有固定的平仄规定。唐代近体诗出现后,诗人为了仿古,写古体诗时以避免入律为原则,尽量多用拗句,为了与格律诗相区别,古体诗的三字尾(即每句末尾三个字),有四种形式:①平平平,即三平调,是古体诗的显著标志;②平仄平:③仄仄仄;④仄平仄。
古体诗的对仗:
古体诗不要求对仗,但《诗经》里已出现了不少对仗的诗句。由于受古代骈文的影响,古体诗中对仗诗句常见。古体诗的对仗与近体诗的对仗不同,前者不论平仄而后者要论,前者不避免同字而后者要避免,前者对仗位置不固定而后者位置要固定。古体诗对仗是出于修辞和表情达意之需要,而不是格律的规定。
这样格律诗与古体诗的区别简单概括就是:格律诗讲究押韵严谨、字数合律、对仗合律、平仄合律;而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是一种半自由体诗。格律诗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形成于唐朝,唐人为区别诗体,将格律诗称为近体诗,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有时也称为古风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