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高低可以用什么来描述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频率来描述,频率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可以用赫兹(Hz)来衡量,赫兹越高,声音越高,反之,赫兹越低,声音越低。
声音频率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是声音的三个主要的主观属性,即音量响度、音调、音色之一。
表示人的听觉分辨一个声音的调子高低的程度。音调主要由声音的频率决定,同时也与声音强度有关。
对一定强度的纯音,音调随频率的升降而升降;对一定频率的纯音、低频纯音的音调随声强增加而下降,高频纯音的音调却随强度增加而上升。
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1.定义不同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有时也指声音的粗细、清脆或沉闷等。生活中一般用“高”、“低”来形容。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有时也指声音的轻重等,生活中一般用“大”、“小”来形容。
例如:在我国的一些俗语和成语中,有很多都描写了声音的一些特征,比如我们经常说“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而“曲高和寡”指声音的音调。
2.对人耳的刺激程度不同
音调又称声音的尖细。音调高的声音比较尖,人感到刺耳。音调低的声音比较钝,人感觉到厚。响度又称声音的大小。响度大的声音大声,响度小的声音小声。
例如:小孩的窃窃私语声和大人的厉声斥吓声。
小孩的窃窃私语声,音调高,但响度小;而大人的厉声斥吓声,音调低,但响度大。
3.传播变化不同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音调是固定不变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响度却发生变化。传播距离越远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小。
例如: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坐在教室的前排和后排的学生,听到老师的声音的响度就不一样。前排可能觉得老师声音很响亮,后面的学生则觉得可能稍小一些。我们向远处的人喊话,常把双手做成喇叭型,就是为了减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分散,使响度增大。
4.波形不同
音调不同的声音的波形区别在于波形的疏密不同。波形越密的,音调越高;波形越疏的,音调越低。
响度不同的声音的波形区别在于波形的长短不同。波形越长的,响度越大;波形越短的,响度越小。
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或能使膜出现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负反馈的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比阈电位弱的刺激,成为阈下刺激,他们只能引起低于阈电位值的去极化,不能发展为动作电位。阈下刺激未能使静息电位的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但他也能引起该段膜中所含Na+通道的少量开放,这是少量Na+内流造成的去极化和电刺激造成的去极化叠加起来,在受刺激的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去极化,成为局部兴奋或局部反应。其特点为:①它不是“全或无”的,在阈下刺激的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②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的传播,但由于膜本身由于有电阻和电容特性而膜内外都是电解质溶液,发生在膜的某一点的局部兴奋,可以使邻近的膜也产生类似的去极化,但随距离加大而迅速减小以至消失,成为电紧张性扩布③局部兴奋可以互相叠加,当一处产生的局部兴奋由于电紧张性扩布致使临近处的膜也出现程度较小的去极化,而该处又因另一刺激也产生了局部兴奋,虽然两者单独出现时都不足以引起一次动作电位,但如果遇到一起时可以叠加起来,以致有可能达到阈电位引发一次动作电位,称为空间性总和。局部兴奋的叠加也可以发生在连续数个阈下刺激的膜的某一点,亦即当前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尚未消失时,与后面刺激引起的局部兴奋发生叠加,称为时间性总和。
在刺激超过阈强度后,动作电位的上升速度和所能达到的最大值,就不再依赖于所给刺激的强度大小了。即只要刺激达到足够的强度,再增加刺激强度并不能使动作电位的幅度有所增大。此外,动作电位并不是只出现在受刺激的局部,他在受刺激部位产生后,还可沿着细胞膜向周围传播,而且传播的距离并不因为原处刺激的强度而有所不同,直至整个细胞的膜都依次兴奋并产生一次同样大小和形式的动作电位。即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