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啊,里面的都是公务员吗?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行政单位中有部分领导岗位是公务员编制,其余的一般是事业编制、企业编制和聘用制人员。
三者定义:
1、公务员编制:公务员的含义就是纳入国家行政编制、依法履行公职、由国家财政负担的工资的工作人员。公务员的编制是行政编制,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铁饭碗”。
2、事业编制:事业编相对复杂一些,用财政来源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全额拨款、部分拨款和自收自支单位。参照公务员也属于事业单位的编制。
3、企业编制:国企其实广义上也可以算作事业单位中自收自支一类的,所谓的的企业编制,虽然是在事业单位或者行政单位,但其实是体制外的人员。国企的大部分财政来源还是依靠自身的营收。
区别:
1、经费来源不一样。行政编制,财政全额负担;事业单位按不同的种类,由财政或全部或部分或一点不负担;企业编制理论上不管财政什么事。
2、待遇、地位不一样。这点在很多地方都有体现,一般来说,在体制内的行政或事业单位中,行政编制地位、待遇,这里所说的待遇包括工资、福利、升迁机会。而三者的稀缺程度也是依次递减,行政编制最少、最稀缺,事业编制多。这两种编制很占资源。
3、职能职责不同。理论上,公务员是”依法行政“的;而事业单位是全称是公益性事业单位,部分事业单位也有公共服务、行政的只能,部分其实是企业行政的,鉴于此事业编制也是这些职能;企业编制,算是体制外的。
参考资料:
1、关于薪资待遇
BAT、网易、华为.... 校招基本上都是15-20w年薪打底,而“国企一年十万的实得收入可能还不够bat级私企的一次年底三薪的……” 如果单看各家校招信息的明码标价,私企的年薪诱惑力远大于国企。
但算上生活成本、各类补贴奖金,国企员工得到的待遇其实并不比私企差:最高额五险一金、各类生活补贴、雷打不动的年终奖、饭补取暖费、提供内部食堂宿舍... 综合算下来,明码标价5k/月的工资,实际每月到手可以达到10k。
2、关于发展前景
晋升周期:国企比私企长。
国企内都有严格的晋升制度:年限+能力+职称一样都不能少,但这三种条件大多只能支撑到中层管理阶段。如果想更近一步,还需要一些背景关系的支撑。
私企就不一样了,结果导向、项目制、架构调整等灵活的制度,很容易让做出好成果的、没经验但能力的人快速升职。
涨薪:国企有严格薪资制度,涨薪较慢。
国企晋升周期长,也导致了薪资增长的缓慢。与职级绑定的严格的薪资制度,让私企中可能的“工资爆炸性增长”现象变成不可能。有句老话讲得是:在国企,保证饿不死,但想发财也很难。
二、人际环境
都说国企“办公室政治严重,晋升全靠关系”。这话不是空穴来风,但也并不全都准确。
首先,国企和私企可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际环境。
现在很多私企都十分年轻化,在一起工作的都是20几岁思想活泛的年轻人,大家做事更偏向“以结果为导向”,也容易让刚毕业的同学迅速融入社会。
国企对应届生开放的岗位远比私企少得多,一起工作的大多是前辈、长辈。国企对刚毕业的学生也不会有太多明确的业绩考核,想融入环境往往“会做人比会做事”更重要。
其次,其实校招里大型国企央企的完全不比私企好进:
“我们那儿哈佛剑桥清华北大不能说遍地都是,至少一个部门全是清华的情况不难见到。在这种单位,你有能力但没有关系,可能不一定会有好的前景,但你只有关系没有能力,是大概率不会有好的前途。更多的是有能力又有背景的人,才能混得如鱼得水。然后,你会发现,比你有资源有背景的,会比你还努力工作……” @知乎网友爆料
说白了,国企已经不是大家刻板印象中的“晋升必靠关系”。关系只是辅助项,没了能力,在哪都很难有好发展。
三、抗风险能力
疫情下最应景的就是“求稳心态”了。很多私企在危机时的摇摇欲坠,也成了大家犹豫不前的原因。
私企都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为了这个目标。1、内部制度完善,虽然有时候报销一张车票要找5、6个人签字,但是也侧面反映了国企完善的管理制度。做事规矩,该给你的一分不会少,即使因为行业原因会拖两个月工资,但是年底都会结清。会给每位正式员工足额缴纳五险一金。
2、隐形福利好。每个季度都会发放劳保用品,过节有补贴,还有饭补,取暖费补助等,大多国企都有内部宿舍与食堂,吃住上能够节省一大笔开支。
3、抵御经济寒冬的能力强。近年滴滴、华为、知乎等大厂都爆出了“内部岗位调整”消息,而且在遇到经济寒冬时,国企只会缩招,或者不招人,很少会遇到辞退正式员工的现象。在国企,不用去管什么狼性文化,只要你不犯原则性错误几乎不会有人辞退你。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